[ 作者简介 ]
孟玲丽,女,江苏铜山县人,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 摘要 ]
南疆四地州的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普通话的学习存在自卑胆怯心理,且受本民族语言影响,声调的学习困难很大,只学不说的现象长期存在。针对以上因素,本文提出应对策略:多提供说话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说,树立自信心;利用网络资源,模仿朗读,培养语感;开展多样的说话训练,做到学用并重。
[ 关键词 ]
少数民族;提高;普通话水平; 应对策略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地处南疆的四地州(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主要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学生中,会说普通话的人数较少,熟练掌握普通话的更是寥寥无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本民族语言、当地语言环境、风俗习惯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也与当地学校语言教育的大环境和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关系。地处北疆的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生源77%来自南疆四地州。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进校开始,学院就为他们开设了普通话和国家通用语言强化课程,目的是帮助普通话水平较弱的学生尽快提高普通话的运用和表达交流能力,更好地为后期开设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但从近几年的学生普通话测试情况来看,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不够理想。笔者作为普通话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执教时,发现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在普通话的学习中存在以下现状。
1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现状
1.1 学习普通话时存在自卑、胆怯心理
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的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是在本民族语言的学习氛围中长大,周围的家人、朋友、同学也都只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一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是在初中或是高中时才开始接触普通话。这时的学生已经错过了3-6岁的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再加上周围的语言大环境不利于普通话的学习,而教授汉语的教师大部分也是普通话不够标准的本地本民族教师,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知识很有限,跟着他们学习的学生的普通话基础也就较差。来到我院后,班级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因此在日常交际中也就很少主动使用普通话交流;有时想说,但由于词汇量积累不够和表达能力有限,导致表达不清楚意思而担心被他人嘲笑;一说普通话就会紧张、胆怯,而用词不规范、句子顺序颠三倒四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使得普通话水平较弱的学生就会越来越自卑。校园公共区域随处可见“公共场合,请说普通话”的宣传标语,教师也会时常提醒周围说本民族语言的学生要说普通话,碍于大环境要求,大部分学生在教师面前会使用普通话交流,这时使用普通话属于被动交流,学生自身并没有主动说的欲望;教师不在身边时,学生随口说出的仍然是本民族语言。由于長期存在这种现象,日常用本民族语言交流的现象仍然较多,少数民族学生“说”的能力从根本上很难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少数民族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就形成了“不敢说、不愿说、不想说、不会说”的恶性循环。
1.2 受本民族语言影响,普通话声调的学习困难较大
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新疆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系统里,有元音、辅音、词重音和语调重音。与现代汉语相比,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本民族语言里没有声调,交流时也只有语调的升降,这对于他们学习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很不利。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南疆四地州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学习声调时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知识基础,只能从零开始。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若能解决声调的发音问题,就等于解决了普通话学习中最大的难题。在实际的教学中,专业的普通话教师往往在声调的学习和指导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最多,最后却收效甚微。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也感觉学习声调最困难——老师讲的每个声调的调值都能记住,单独发音时也能发出来,但朗读生字词语时就会随意读,完全忘记调值,导致声调发音错误;老师领读时声调能读对,自己单独读时就容易出错;课上跟着老师读准了,课下就找不着“调”了。再加上我们的常用汉字太多,每个字的声调发音没有规律可循,想要记住这些字的声调,需要花费大量课余的时间,且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反复巩固、积累、朗读练习,并长期坚持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在大量需要积累的生字、词语、声调面前,刚开始还能坚持,但时间久了,面对积累过程的枯燥无趣,一部分学生往往就会坚持不下去,最终会放弃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仅仅只在每周2-4节课的课堂上跟着教师学习。这些学生在完成日常朗读练习作业时,遇到不知道声调的字词,也是仅凭感觉随意读出声调来,而读对的几率极低。错误声调没有得到纠正,错误又在不断重复,长期这样,再想要纠正过来就更困难了。
1.3 “课上学习,课下不用”的现象较为突出
在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中,“说”是重要的实践环节,普通话的学习也是如此。在学院各专业的班级中,少数民族学生占班级总人数的90%以上。通常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小组讨论、生生对话、师生交流等。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的普通话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与交流,尤其是生生之间的交流会主动、自然些。但下课后,这些学生则不会主动说普通话,原因在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之间都在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少部分学生若主动用普通话跟同学交流,其他个别学生接受较差;而融入同民族学生交流的圈子中说本民族语言,既自然随性又轻松方便。基于以上两种情况的存在,少数民族学生离开课堂后,就很难主动用生硬、费劲的普通话交流,在课堂外的生活圈子里更是如此。课上学到的知识点在课下基本得不到实践运用,这种“课上学习,课下不练,日常不用”的现象在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中普遍存在。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这些现状,普通话教师就要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并长期坚持,以此来帮助这些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
2 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教学策略
2.1 提供说话的机会,鼓励学生表达,树立自信心
提高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缓慢且漫长的过程,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稍有畏难情绪、不愿吃苦,就很容易失去信心、无法坚持。教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自信的学习心态很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给学生提供说话展示的机会,如课前三分钟的说话训练。教师安排学生在进行训练前提前选好内容,准备好素材,并做好说话的准备;课上展示后,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学生的语音、声调和语法及讲台前的仪态等进行点评。学生只要上台大胆展示,无论说多少内容、说得是否完整,教师一定要先给予肯定、鼓励,然后再针对学生的说话内容和发音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教师的正面鼓励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普通话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愿意说普通话的信心。台下的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也要进行点评,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环节既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增进情感的互动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这项训练从时间上看似很短——每节课三分钟,若一学期能扎扎实实地坚持下来,学生必定会有进步。这个说话训练从说话范围来看,台上一名学生的“表达展示”带动了台下一名甚至是多名学生的“点评交流”,互动参与说话训练的范围扩大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了作用,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树立了说好普通话的信心,又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日常生活交流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朗读展示等活动都是很有效的训练方式。无论是何种方式,只要学生主动参与、张口表达,教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但针对出现的错误也不能忽略,应及时进行纠正。在持续的训练过程中,学生普通话的语音和语调必定能够逐步完善,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学习普通话的畏难情绪自然会逐步转变为“想说、愿说、敢说、会说、乐说”。
2.2 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模仿朗读,培养语感,规范语言表达
发掘特洛伊城遗迹的希泊来在3到6个月的时间内,运用大声朗读文章的方法就能学会一种外语。由此可见,坚持朗读是学习语言非常好的方法之一。
朗读训练的过程是对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语流音变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词语、规范词汇和语法的过程。普通话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自主朗读作品时,即使是看着有拼音和声调的朗读材料进行朗读,但大部分还是依照自己的发音习惯想当然地朗读,声调错误明显。再加上识字量不够,字音和声调的错误率就会较高,学生自身也发现不了自己的语音错误。网络上有许多知名主持人和朗诵家的音频作品可以成为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朗读练习资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这些朗读音频,让学生模仿他们的语音、语速、语调、重音进行朗读,也可以在听读后自主练习朗读。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朗读语速、发音的饱满程度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的模仿朗读,既有利于纠正学生的朗读发音,尤其是对声调的学习有着很好的规范作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也积累了词汇和句式,同时还能不断规范自己的词汇和语法,有效增强语言感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2.3 分清前后鼻音,找准发音部位,注重日常积累,增加识字量
前后鼻音不分的现象在许多方言中都存在,新疆方言也不例外。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前后鼻韵母都分不清楚,而是主要对普通话中的“en-eng”“in-ing”这两组鼻韵母区分较为困难,主要表现是从字形上看,学生可以区分一小部分前后鼻音的生字,在朗读时,就会将大部分的后鼻音读成前鼻音;还有个别学生只会读前鼻音,根本发不出后鼻音。
教师在指导后鼻音的发音训练时,让学生首先搞清楚后鼻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关键。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图片展示出发音部位——软腭和舌根,然后讲述发音过程中发音部位的变化,配合手势进行演示,并进行示范发音,以此來帮助学生更形象地掌握发音方法,指导学生准确发音。在感受前后鼻音的区别时,教师举用“亲情”“精神”“真正”等词语作为练习词,这些词语能够帮助学生区别前后鼻音的发音,在反复练习中感受舌位的变化和发出语音的不同。在识记、积累前后鼻音字词时,教师可以采用“声旁类推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积累。如:正—证、征、整、症、怔、政等字的声旁相同,且均是后鼻音,读“zheng”;再如:令—领、玲、岭、铃、龄、羚等字的声旁是“令”,且都读“ling”,但“拎、邻”为前鼻音“lin”,属于特殊情况,要单独记忆。以上两种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掌握发音方法,强化语音训练,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4 开展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做到学用并重
学习普通话最终的目的是表达交流。如果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课后不积极主动训练、不运用,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空谈。普通话训练的方式多样,教师积极运用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并长期坚持,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开展班级的朗读比赛活动,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其中,整场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全部放手交给学生来做,如活动策划、组织、评委的选定和主持人的安排等。教师只需要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对活动进行总体评价即可。这类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既能将学生前期学习普通话的知识点和朗读训练的成果进行展示,以此增强学生的信心,又能锻炼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再如演讲比赛,只要是参与的学生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赛前就会认真做好准备——演讲稿的撰写、朗读(包括字音、声调、语气、语速和朗读流畅度的练习)等,这样的练习是自发的,训练效果自然更明显。除此之外,讲故事比赛、辩论会等都是很好的训练活动。这样的训练做到了学以致用,若能持续开展、长期坚持,必然会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大的提高。
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继续探寻方法进行高效指导,更需要学生用心坚持、学用并重,只有这样,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树翠.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现状与对策 ——以马关县篾厂乡中心校为例[J]. 文山学院学报,2017(4):124-125.
[2]贾晓玲.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管窥[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10):88-89.
[3]张智泽.略谈少数民族学生讲普通话的心理障碍及对策[J]. 红河学院学报 ,1993(1):16-17.
[4]杨梅.浅谈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的普通话学习[J]. 自然科学.2016(8):68-69.
[5]吾尔尼沙?艾尔肯.如何提高南疆少数民族聚集区农村学生国语口语交际能力[J]. 中国教师,2018(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