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先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几乎给世界按下了暂停键。然后,俄乌冲突让发达国家陷入高通胀,美联储超预期加息使新兴市场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全球经济遭遇的挑战可以说愈演愈烈。
从数据上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所導致的全球经济下滑已被很多机构和经济学家定性为是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并且,其消极影响还未充分释放。总体而言,变数越来越多,也使处于滞涨中的世界经济变得雪上加霜。
在疫情爆发的第一年,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没有出现年度倒退的国家,但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依然不容小觑。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2.3%,虽然2021年爆发式增长了8.1%,但2022年已基本确定难以实现5.5%左右的预期目标。归结原因,自然也是上述国内外多重突发因素造成的。
中国完备的供应链、熟练的产业工人和卓越的产品交付能力,处于国际领先的水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一优势更加凸显。但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越南、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正在进行其本土供应链的塑造,即便短期很难撼动中国的整体优势,但其潜力有目共睹。与此同时,拜登政府也在不断强化美国本土供应链的重塑。客观而言,这些都是我们产业链与供应链需要重视和应对的挑战。
面对这些国际层面的危机与变数,我们无疑需要找到妥善应对的一揽子方案。在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国兵教授的建议中,既要有国际层面的建立最广泛的经贸统一战线,以应对美国鼓噪构建的“友岸外包”集团供应链的办法,也要有国内中长期内通过产业政策来积极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世界一流品牌产品的建议。
202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了我国经济运行存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是对我们经济发展所处态势进行的科学评判。进入2022年来,历次党中央、国务院重要会议也都为化解三重压力不断出台各项措施。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所强调的“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这些都是想从制度着手,为保护好市场主体、稳定经济提供有力支撑,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实际上,企业的“敢”与“不敢”背后是经济发展活力能否充分释放,经济增长信心能否有效恢复和市场主体活力能否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解决了市场主体的后顾之忧,我们就有了化解三重压力的市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