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基于劳动教育视域开设丰富多彩的幼儿农耕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创设学习环境时,教师可以介绍农业故事,制作农耕模型,表演农耕节目,营造浓浓的农耕氛围,组织幼儿参与农耕种植,让他们做好准备,大胆想象和交流。在设计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融入农耕文化,将劳动意识渗透到美术欣赏、一日生活和家园活动中,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农耕系列课程,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
关键词:劳动教育;农耕课程;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8-0094-03
引 言
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一般会引导幼儿提升自理能力,适当地参与家务劳动,但是很少涉及农业劳动。将农业劳动融入幼儿教育,能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同时能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一、創设环境,营造农耕氛围
(一)讲述农耕故事,了解常识
教师要让幼儿了解农耕文化,营造农耕劳动氛围,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1]。教师可以在墙面上粘贴一些和农耕有关的图片,并给幼儿讲述相关的故事,让他们了解农业常识。例如,教师在教室的墙面上粘贴了一组连环画,画的内容是一名老者在种地,太阳高照,他的汗水滴落在土地中,秋天的时候收获了高高的谷堆,人们捧着饭碗香甜地吃着饭。“我们来看看这一组图片,能不能展开想象,讲述一个和它有关的小故事呢?在这幅图画中,其实还蕴藏着一首古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幼儿很快就想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这样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他们自主观看了其他的图片并猜测其展现的是什么意思。
又如,教师可以在一组二十四张图片中展现农业生长的状态,讲述“二十四节气”和农耕文化有关的知识,或者选择一些和农耕有关的成语、古诗词,配上图片展示在墙面上。这样能让幼儿提升认识能力,充分感受到农耕文化的底蕴。
(二)制作农耕模型,汲取智慧
由于幼儿活泼好动,教师可以让他们参与农耕模型的设计,并将设计好的拖拉机、镰刀、蓑衣等不同类型的农具展示出来,让他们说说它们的功能是什么,试着演示一下农民劳动的动作。这样能让幼儿汲取智慧,对农耕产生兴趣。
教师在室内展示了用黏土制作的农耕模型,还有一些玩具车辆,让幼儿猜测一下它们的用途是什么。有的幼儿回答:“这种小车我看到过,它叫拖拉机,开起来速度很慢,而且会发出嗡嗡的声音。但是它的力气很大,能拉很重的东西。”其他幼儿恍然大悟:“原来它叫拖拉机,是耕地的大力士。”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幼儿参与自主制作,试着用一些废旧物品加工制作农具。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分发废旧的矿泉水瓶子,引导幼儿将其做成铲子。有的幼儿兴奋地说:“我真的很想用这小铲子去种地,看看种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还有的幼儿用橡皮泥捏了一个小锄头,并和同伴讨论锄头和耙子在形貌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分别有什么功能。
在参与制作农耕模型的过程中,幼儿不仅靠自己的双手美化了生活环境,还认识到农业工具的实用性,体会到劳动者的智慧。
(三)表演农耕节目,提升情趣
幼儿园环境建设要体现出人性化、人文化。由于幼儿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农耕节目的表演,如用歌舞展现春耕秋收的场景,体现麦苗生长的状态等,并将表演过程录像。这样能提升幼儿学习的情趣,增强其对农耕文化的兴趣[2]。“农民在丰收的季节,常常会举行庆典活动,他们会将谷堆堆得高高的,在旁边扭秧歌、敲锣鼓,你们看过这样的场景吗?”教师播放了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观看扭秧歌、敲锣鼓的场景,并教授他们秧歌的基本步伐和锣鼓的基本鼓点,让他们分小组参与活动,自主创编锣鼓舞。在表演过程中,幼儿还将自己的创意融入进去。例如,有的幼儿提出:“既然我们收获了很多麦穗,那是不是应该手中拿着麦穗跳舞,这样更加好看。”有的幼儿提出:“此前学唱的《春天在哪里》听上去很欢乐,适合展现丰收的氛围。”而其他幼儿认为歌词的内容不符合,于是他们开始讨论如何改编歌词,将“春天在哪里”改成“秋天在哪里”,体现出自己的创意。
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幼儿认识到劳动之美,他们沉浸在有着浓浓农耕文化的学习氛围中,萌生出想要亲身参与劳动的想法。教师要趁热打铁,组织其参与种植活动,真正体验农耕的艰辛。
二、参与种植,体验农耕苦乐
(一)指导规划,做好各种准备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教师要让幼儿切实参与农耕种植,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对农业劳动的认知[3]。在种植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做好规划,还要做好准备活动,引导幼儿先行了解种植的植物及其形貌特点,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种植的过程。
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展示蔬菜的实物,让他们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充分调动感官系统。有的幼儿发现:“丝瓜和黄瓜长得好像啊,都长长的、绿绿的。”但是有敏锐观察力的幼儿发现了它们的区别:“丝瓜的皮比较光滑,但是黄瓜的皮很粗糙,你摸摸看。”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初步掌握了各种农作物的形貌特点。然后,教师带领幼儿准备劳动器具,但常规的锄头等农具比较粗重,不适合幼儿使用。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自主改装、制造小型农具,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教师要让幼儿做好三种准备:一是在思想上做好准备,认识到劳动是辛苦的;二是在技能上做好准备,掌握好和劳动有关的基本技巧;三是在装备上做好准备,选择适合的农具,避免受伤等情况。
(二)观察交流,探索生长奥秘
在种植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交流,探讨植物生长的奥秘,可以让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将植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状态描绘下来,并让幼儿说一说遇到各种突发情况该怎么解决,真正提升幼儿的劳动技能。
在观察黄瓜的生长过程时,教师不仅可以让幼儿互动讨论,说一说黄瓜的生长包括哪几个过程,还可以让幼儿将其中重要的时间段用绘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有的幼儿展示自己创作的图片:“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图片,上面开的是黄瓜花,你们看这花是黄色的,我喜欢这种颜色。”还有的幼儿总结了黄瓜的生长过程:“我觉得,最辛苦的不是种黄瓜,而是等待,我们把种子撒下去之后等了很长时间,我还以为它不会发芽了呢,终于有一天等到它真的发芽了。发芽之后,它长得可快了,一开始才只有这么高,后来就爬到竹竿上去了。”幼儿用手比画着高低。“摘黄瓜是很考验眼力的,因为黄瓜和叶子一样都是绿的,一不小心就看漏了。”在探讨的过程中,他们互相补充,交流讨论了黄瓜的生长过程,同时也提升了对劳动的认识,增强了对生命的感悟。
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幼儿和农作物的关系更加亲密了,他们提升了生命意识,感受到了植物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探究了生长的奥秘。他们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体验了生命的神奇,慢慢地就会主动爱上劳动。
(三)大胆想象,进行科学养护
幼儿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提出一些和植物养护有关的问题,让他们运用聪明才智,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并通过实践来验证想法。这样,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都会随之提升。
“在种植的时候,我们要给植物洒水,可是小朋友那么矮,太高和太远的地方洒不到,这可怎么办呢?”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设计出创意养护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农耕实践中。幼儿开始讨论:“我觉得可以用水管子浇水。”“可是,水管子那么粗,水流太猛了,肯定不行。”“那我们在上面装一个喷头吧,就好像洗澡的莲蓬头一样,这样喷洒就均匀了。”“可是,我们怎么做莲蓬头呢?要把家里的莲蓬头拆下来吗?”“莲蓬头上面有很多洞洞,我们可以在纸上戳一些洞再圈起来,就成了莲蓬头。”“纸是不行的,纸遇到水就化掉了。”“那我们用塑料吧,直接在塑料瓶上刺几个洞出来。”在讨论后,他们确定了初步方案并运用到实践中,看看制作的喷水装置是否能起到科学养护的作用。
幼儿教育要培养幼儿的知识能力,更要培养实践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设计并运用到实践中,能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区域整合,培养农耕品质
(一)整合美术欣赏,懂得热爱
在设计幼儿课程时,教师要注意系统性和融合性,将农业劳动和美术欣赏等区域活动结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幼儿展示和农耕有关的美术作品,引导其体会劳动的艰辛,认识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自主创作,将自己对劳动的热爱融入创作。“快来看这绿油油的农田啊!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啊,你能用画笔,将它的美描绘下来吗?”幼儿参与自主创作,回忆农业劳动的过程,并将自己心中的美景描绘了出来。他们围绕创作内容互动讨论,如有的幼儿提出:“我觉得可以将我们自己也画进去,那一定是很美的场景。”“我觉得可以画农民伯伯教我们怎么种麦苗的场景,这样画上的人不是就更多了吗?”“我想画的是给蔬菜抓虫子的场景,以前我看到虫子特别害怕,不过现在我已经敢抓虫子了。”在一番讨论后,幼儿将自己的感受融入美术创作中,体现出对劳动的爱。
绘画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活动,和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能让幼儿在劳动间歇放松身心,放飞想象,从而促使他们带着更大的热情投入后续的劳动中。
(二)整合一日生活,关注细节
教师要利用生活机会,让幼儿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教师可以整合一日生活中的各种资源,组织幼儿参加农业活动,引导其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如注意在吃饭的时候要珍惜粮食,在户外活动的时候避免伤害花草树木等。
在午饭活动中,有的幼儿将米饭弄到了桌子上,教师引导他们回忆劳动的场景,并思考这样的行为是不是浪费。幼儿有所感悟,认识到农业劳动十分艰辛,需要冒着太阳、雨水、大风从事劳动,辛辛苦苦劳作才能得到稻谷;接着还需要经过晒谷、碾谷等一系列操作,才能变成我们日常吃的“米”,所以小小的一粒米中蕴藏着多人的劳动付出,名副其实属于“千人米”,所以不能浪费。在幼儿有所感悟后,教师再让他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具体的行动能帮助自己节约粮食。有的幼儿提出:“在盛饭的时候吃多少盛多少,不能浪费。”
幼儿在农耕活动中感受到了艰辛,此时再让他们调整、改正自己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坏毛病,他们就能更好地注意到生活中的各种细节,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品德,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
(三)整合家园共育,学会坚持
教师要整合家庭资源,组织幼儿和家长参与各种和农业有关的亲子活动,如在家中试着种植葱、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让他们学会坚持,不轻言放弃。
教师可以联系家长,在家中安排种植葱、蒜的活动,和幼儿一起制订日常劳动细则,包括每天给葱、蒜浇水,检查是否有病虫害等。此外,幼儿还要在家长的帮助下,记录葱、蒜的成长过程,如每周量一下,看一看它们长高了多少厘米,记录多长时间能剪下来用于炒菜。家长还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种植葱、蒜和坚持不懈之间的关系,让幼儿明白农业劳动不能仅凭“三分钟热度”,而是要有责任感,要坚持浇水施肥,再拓展到其他方面思考,如“做其他的事情是否也需要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结果是什么”。这样就起到家校共育的效果,让幼儿懂得“坚持”的重要性。
在家校共育中,教师要让幼儿父母认识到农耕课程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这样才能让幼儿置身于充满农耕文化氛围中,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逐步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意识。
结 语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基于劳动教育视域设计各种和农耕文化有关的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学情,体现课程游戏化的特点,引导幼儿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幼儿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课程内容,让幼儿感受农耕氛围,体会农耕疾苦,从而提升幼儿的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陳忠琛.幼儿园农耕园本文化的挖掘与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09):102-104.
杨梅芳.农耕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J].幸福家庭,2021(09):47-48.
吴宵宏.农村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J].家长,2021(34):135-136.
作者简介:徐清杰(1996.3-),女,江苏南通人,
任教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幼儿园,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