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甜
[摘 要]针对学校存在主动性缺失、无法有效工作的“潜能教师”情况,可以尝试采用中医四诊进行把脉,探索“望、闻、问、切”管理策略:望,即点面结合,全面了解;闻,即沟通交流,倾听心声;问,即问计问策,拓宽思路;切,即精准把脉,对症下药。通过这些策略唤醒这部分教师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梦想,让他们“有倾诉”“有温暖”“有精力”“有动力”“有成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有效管理,极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望闻问切;潜能教师;管理策略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决定了学校的可持续性、长远化发展。邓小平说:“所谓管理得好,就是做好人的工作。”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教师是学校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学校是教师发展的主阵地,校长作为教师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在办学治校中应全面关注其精神成长、引领其专业成长、促进其自主成长和保障其持续成长,从而实现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然而,每所学校也许都存在部分主动性缺失、无法有效工作的教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佛系教师”——缺乏“热度”。“佛系教师”是指拥有佛系心态,看得破、放得下,与世无争的一类教师。这类教师一般以年轻教师为主,入职不久的他们往往缺乏责任心,无论什么事都无法刺激他们提高对工作的热情,缺乏对学校工作的“热度”,对于职评晋升、学生表现、教学业绩等一概不关心,仅满足于工作的最低标准,只求“做完”不求“做好”。
第二类:“倦怠型教师”——缺乏“效度”。“倦怠型教师”往往集中于中年教师群体,这部分教师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随着教龄增长,褪去刚工作时的满腔热情,迎面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工作、生活双重压力。这个阶段的他们极易产生简单粗暴地处理学生问题、疏远同事、抵触领导布置的工作等方面的负面情绪,工作热情消退,工作状态消极,体验不到这份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严重影响工作“效度”。
第三类:“等退休教师”——缺乏“进度”。“等退休教师”一般为老龄化教师群体,他们往往身体或精力不济,无法像年轻教师一样拼劲、干劲十足地面对工作,对于高一级职称不抱希望,索性躺平。也有一部分教师临近退休,职称封顶,自认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继续追求上进的“进度”,处于坐等退休、修身养老的状态。他们常常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自居,以免受周遭的杂事烦扰。
面对这几类教师群体,如果学校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干预,那将产生“蝴蝶效应”,导致学校的整体工作受影响。教师层面士气低落,任务分工时你推我阻,缺乏“战斗力”“竞争力”“执行力”,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文化发展,最终无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那么,这几类教师的精神面貌能改变吗?学校又如何改变?如何唤醒他们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梦想?我把这部分教师群体谓之为“潜能教师”。因为我始终相信,通过积极、热切的关怀和正面的引导、疏通,这部分群体是可以改变的。暂时的滞后消极并不代表一成不变。“潜能教师”是有潜能的教师,他们身上所蕴藏的教育智慧和能量亟待被发现、挖掘、点燃。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针对“潜能教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认为可以用中医四诊进行把脉。望闻问切,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此处的“望”即点面结合,全面了解;“闻”即沟通交流,傾听心声;“问”即问计问策,拓宽思路;“切”即精准把脉,对症下药。
一、望:点面结合,全面了解
(一)“望”核心点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从教师队伍整体的面上看,教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很优秀上进,有的则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教师奉行经验主义,满足于现阶段掌握的固有学识和技术,故步自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定存在优秀教师和“潜能教师”,就像一个系统,强项与弱项需要保持一个平衡。存在即是合理,“潜能教师”必定是动态的、发展的,他们的形成原因也是多方的、综合的,因此,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综合性。
聚焦学校“潜能教师”群体,我们发现,他们身上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他们只是在某一个阶段或时间存在而已。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需要透过表象看本质,了解他们身上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工作态度、教学能力的问题,还是专业素养的问题,找到症结所在。
(二)“望”闪光点
一个个不起眼的“洋葱”,虽然外表粗糙,可内里却晶莹剔透,层层剥开,总有让人流泪、心动的部分。“潜能教师”正如个性鲜明的洋葱,那么,该如何剥好这些洋葱呢?
也许平时他们的所谓缺点、毛病,恰恰是潜在的、尚未被发现、挖掘的长处、优点和积极因素。如同说“你简单,世界就简单”一样,人的世界什么样子,完全由自己的心境所折射。看身边的人也一样,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如果老盯着别人的不足看,看到的都是不好;如果老盯着别人的优点看,那看到的都是美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管理者要拉近“潜能教师”,而非推开他们,万万不能听到一面之词便对老师贴上标签,进行优秀与不优秀的定性。而是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深入了解每位教师的特点,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进而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搭建平台,给予充分的肯定、鼓舞、激励,增强其自信心。
二、闻:沟通交流,倾听心声
(一)“闻”心声
沟通是一门艺术,倾听是一门学问。学校管理者应“沉”下去,走近“潜能教师”,让他们“有倾诉”,通过深入办公室、利用闲暇时间交流等宽松随意的形式,或者开展教师座谈会、年级组会议等相对正式的形式,推心置腹地与他们真诚沟通,贴心地“唤醒”。让教师有机会倾吐教育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和困难,站在他们的角度和立场,将心比心,推心置腹地与其真诚沟通,了解他们缺乏主观能动性的根源所在,是性格使然,还是态度问题,抑或家庭变故等原因造成的。尽可能改变他们的心境,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唤醒其内心深处的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
学校管理者用贴心地“唤醒”,让“潜能教师”对自己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激发他们主动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将自我的发展融入学校的发展之中,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培养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有一种“我是学校的一份子,我很重要”的感觉,从而热情参与学校事务中。
(二)“闻”民声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身边人、集体会议等渠道,广泛听取其身边的同事、朋友、家人对“潜能教师”的评价意见,深入分析他们反映的各类情况。在交流的过程中消除彼此之间曾经可能存在的隔阂;在接触的过程中了解教师现阶段可能面临的问题、困惑;在沟通中表达管理者的态度,融洽双方的关系。
同时,搭建“潜能教师”反映问题的平台,让“潜能教师”的心声与诉求有处可留。不定期、分学段、针对性地开展座谈访谈,集中征集他们的意见建议,对收集汇总的信息全面深入分析,逐一讨论解决。有些时候“潜能教师”负面情绪的产生源于个人立场、眼界格局等原因,从而对学校决策或者上级部门布置的工作会有不理解。但是,管理者应主动承担起疏通作用,积极地沟通交流,尝试获得双向理解,不能置之不理、放任不管。
(三)“闻”议声
通过家长会、家委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让家长走进校园,或者在学校门口设置“校长信箱”接收问卷调查、书面反馈;又或者通过定期家访、电访等形式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面对面交谈,真实了解“潜能教师”的教学、带班等实际情况,对家长的评价和建议进行梳理,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其工作状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活的教育,更是教育中最不可少的现象。比如,鱼在岸上,你若把它陡然放下水去,它的尾和鳍,都能得其所在,行动不已。鸟关在笼里,你若把它放到树林里去,它一定会尽其所能,前进不已。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再如:花草到了春天受了春光、太阳光的同化和雨露的滋养,于是生长日速。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光之下,受了滋养料似的,也就能一天进步似一天。”听取家长的声音,就是“活的教育”。把家长作为教育中的重要参与人,客观反馈“潜能教师”的工作形态,将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
三、问:问计问策,拓宽思路
(一)“问”计于群众
问计于群众,就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听取教职工的建议和意见,以使学校的制度更加深入人心、有效落地。
管理者应坚持群众路线,通过教代会,核定学校教师评价机制,全方位了解教职工的需求、诉求,找准工作方向和着力点。学校在制度建设中发动教师参与起草、修改、表决,建立多元的评价制度,让教师人人能发光、个个有自信,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以便更好达成共识,让教师成长成为个性需求和自觉行动。
管理者还要坚持问计于民,集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潜能教师”存在的问题,推动一线工作顺利进行,改变“潜能教师”的现有状态。
(二)“问”策于上级
寻求上级部门支持,通过“县管校聘”竞聘上岗、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从而将学校教师从过去的“学校人”转变为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学校的管理体系从过去的封闭式转变为现在的开放式。
实行“县管校聘”有利于打破传统观念中的教师这个“铁饭碗”。这种外部环境带来的压迫感、竞争感,会使“潜能教师”不由自主地向前驱动,在意识形态上拉紧对工作的弦。外部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也能提升教师队伍的竞争力,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促进区域内“潜能教师”的科学有序流动,畅通流动机制,激活教师队伍。
(三)“问”道于团队
这里的团队,可以是与“潜能教师”密不可分的年级组团队或者是教研组团队。当一个人身处一个积极向上的大环境时,大环境会推动其前进。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的引领作用,为“潜能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更有目标地参与到学校工作中去,在团队中自然而然地发挥出个人的能量。当“潜能教师”意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作用时,那么他们就会给予自己正向的肯定和积极的定位,并激发出更强烈、更主动的工作热情。
四、切:精准把脉,对症下药
(一)“切”准制度
学校应遵循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细节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精准的评价、考核机制,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校管理者要根据校情,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鞭策落后,营造更为浓厚的工作氛围。教师评价、考核制度的制定要根据人情、班情、生情、校情,让“潜能教师”跳一跳就能有摘到桃子的可能。同时,不搞特殊性,制度对他们行为约束上必须遵循“即时性、公平性、警告性”原則。
(二)“切”身定制
学校可以为教师量身定制人尽其才的评价制度,满足个人成长的兴趣与需求,在制度章节的设立等细节方面予以考虑。完善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为特征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把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推进“作业管理”、开展课后服务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的重要评价依据,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更加关注教学、关注课堂、关注学生。通过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为教师搭建公平良性的教育教学竞争平台。甚至可以让“潜能教师”参与规章制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建立科学、多元的教师考评体系,从师德师风、业务能力、突出贡献等各方面予以考虑,让评价更科学、更直观。
“切”身定制的评价制度,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激活教师队伍,使他们“有动力”、有成就感、获得感。
(三)“切”实发展
帮助“潜能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念。管理者要让“潜能教师”回归到日常教学中,以此为起点和准则,抓好课堂教学常规,保证基本教学技能的发展,自觉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当然,也要充分调动教研团队的作用。随着区域内职称评定的利好形势,区级教研部门常为不同年龄段教师创设多种学习培训、技能竞赛的机会。因此学校应该让“潜能教师”动起来,抓住专业发展的机遇,在不同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例如,通过搭建“无生上课”“教学设计”“课堂展示课”等提升个人基本功水平的平台,或是举办“班主任论坛”“中坚力量大讲坛”等交流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的活动。教研层面,则是将“上课”“说课”“评课”进行“三件套”组合,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让每位老师参与进来,把原先模糊的评价转化为较精确的定量分析,使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生更多的交流互动,不让任何一位教师“边缘化”。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把脉“潜能教师”的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休闲阅读吧、健身运动室等,帮助教师消除疲劳、补给能量,缓解“潜能教师”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情绪,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和温暖。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让他们“有倾诉”“有温暖”“有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幸福指数。
教育是一种关系学,是美的互动,是生命的辉映,是智慧的共生,而教师在此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故优秀教师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的丰富、健康、鲜活、生动、美好乃至高贵等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具有持久的教育影响力。如果学校要获得长足发展,切忌“讳疾忌医”“舍难求易”,只注重优秀教师的教育资源而忽略“潜能教师”这类群体,使其低动能、低效率的症状日益加重。学校管理者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为“潜能教师”把脉,寻得改变其现状之法,最终发挥出其巨大潜能为学校发展助力。
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经典对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取之于把脉,我们需要跳入水中,化作鱼。
参考文献:
[1]林琳.校长专业职责视角下引领教师成长的内涵与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2):27-30.
[2]陈慧,蒋金. 内驱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以新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实践为例[C]//.首届“何以为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168-172.DOI:10.26914/c.cnkihy.2021.022456.
[3]王梁.教师成长需要“看见”[J].教师博览,2021(17):3.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