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平实之爱

2022-05-30 11:08:54孙星宇
艺术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倾城之恋张爱玲

摘要:作为张爱玲中篇小说代表作,《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范柳原到底有无真情实感?文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白流苏的心路历程、范柳原对白流苏的情感转变、乱世背景下两人爱情的悲喜三个角度展开剖析,以此揭示世俗眼光下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平实之爱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4-0-03

随着《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小说的横空出世,张爱玲成了当时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这样一位海派文人,曾长期被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流漠视,直至海外学者夏志清文海拾贝,这颗蒙尘的钻石才再度进入大众视野。在夏志清眼中,“她可能是五四运动以来最有才华的中國作家”[1]。张爱玲果真如学者陈思和所言,是一代“虚无主义青年的精神保姆”[2]?张爱玲的小说仅仅是对男女间调情打趣的浅薄刻画?

众所周知,张爱玲的作品多为悲剧性结局,而这篇《倾城之恋》一反常态,以完满的婚姻为这段双城故事画上了句号。对于《倾城之恋》,著名文艺评论家傅雷认为,“其对人物思索得不够深刻,生活得不够深刻,并且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调情”[3]。女主角白流苏与男主角范柳原,仅是甜言蜜语般的逢场作戏?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这段双城爱情显得有些无可奈何。虽然他们没有多少甜蜜的回忆,但也体会到了一点平实的夫妻日常。

1 范柳原之于白流苏:一张长期饭票?

《倾城之恋》的故事很简单,一个没落之家的离异女儿,因财产被两个兄长败光,而为世故冷眼的兄嫂所不容,恰又碰上一名拈花惹草的老留学生,双方过招不分轩轾,最终修成正果。对于这样的男女爱情,有人会问,白流苏是不是因范柳原的万贯家财而看上他?对于走投无路的白流苏而言,范柳原已是她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一开始,白流苏陪同妹妹去相亲而结识范柳原。从跳舞事件所引发的后果来看,不难发现白流苏对范柳原的爱慕之情。本是妹妹的相亲,流苏却喧宾夺主,抢了妹妹的风头,与他跳了三次,使得嫂子和妹妹气愤不已。流苏仅仅是为了在家人面前扬眉吐气?“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无论如何,她给了她们一点颜色看看。”[4]由此可见,流苏此举并非有意而为。妹妹虽记恨她,却也对她刮目相看。只有得到异性的爱,才能赢得同性的尊重,离婚七八年的流苏算是再度走俏。紧接着,徐太太邀请流苏赴港。作为流苏前夫的亲戚,徐太太推掉了妹妹与范柳原的相亲,反倒想着给流苏做媒,并扬言道:“六小姐若是愿意去,我请她,我答应帮忙,就得帮到底。”[4]流苏同她,真有这般交情?对于徐太太这种无利不起早之徒,若不是范柳原的幕后操控,会有这等好事?白流苏爽快答应,她对范柳原是认真的。

抵港后初次相见,流苏早料到是范柳原的计谋,但见到他的那一刻,“一颗心依旧不免跳得厉害”[4]。要知道,此时的二人并非独处,范柳原身旁还有位印度公主。在此情境下,流苏还会怦然心动,可见已陷入爱情的泥沼。随后是两人大段的对话,从“低头”到“野火花”,再到墙边的罗曼蒂克情话,传统的流苏方知他讲求精神恋爱,使她更加坚定了对他的感情,毕竟精神恋爱的指向是回归生活,而非短暂的肉欲之欢。流苏想要的是婚姻名分,而在范柳原看来则是虚无,于是她只能愤然返沪。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一方面,流苏是顶传统的东方女性,注重恋爱的结果;另一方面,范柳原是典型的西式男性,执着于恋爱的过程。随着两人交往的深入,冲突在所难免。

返沪后的流苏,没有了此前的戾气,无视兄嫂对她的冷嘲热讽。此时的她,心里只有范柳原。而她之所以愤然离港,也是为了试探一下范柳原,毕竟流苏早已顾影自怜。事实证明,流苏没有错付,她等来了范柳原的船票。这次赴港,即使没有名分,她也知足,他是真心爱她!返港后两人一夜温存,“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们两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为在幻想中已经发生无数次了”[4]。张爱玲对白流苏的设定是传统的内敛型淑女,如果她只是把范柳原当成了一张长期饭票,还会有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意绵绵吗?毕竟白流苏只是白流苏,而不是曹七巧。而真正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是战争的爆发。战火的纷扰将身外之物一扫而空,此时的白流苏只有范柳原,而范柳原也只有白流苏。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或许不是范柳原期盼的浪漫,但一定是白流苏想要的爱情。

2 白流苏之于范柳原:一位东方情妇?

相比于白流苏的以婚姻谋生存,范柳原对白流苏的感情则显得有些轻佻。他是父亲在国外偷生的庶子,西式思想意识和家庭的悲剧促成了其放浪形骸后的世故圆滑,碰上流苏也算棋逢对手。其实抛去金钱、地位,两人同病相怜,所以范柳原才会对白流苏一见钟情。按范柳原的说法,他想找一位传统的东方女性,是白宝络不够传统淑女?怎么就偏看中白流苏,仅仅是她会跳舞?更何况她已离异七八年。至于范柳原与白流苏跳舞时具体说了什么,张爱玲没有道明,而是侧面描写了流苏的心理活动,“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4]。那为何流苏决定赴港时义无反顾?如果范柳原对她没有爱意,有必要大费周章地请徐太太邀她赴港吗?况且他身边不缺女人。虽然流苏在张爱玲的笔下算不上倾国倾城,但范柳原对流苏是认真的。即便是一见钟情,范柳原也不能一上来就去白公馆提亲。流苏在家里没有地位可言,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待字闺中,七妹的亲事风风火火,而流苏则清清冷冷。

他俩真正谈起恋爱,是在流苏赴港以后了。见到范柳原时,流苏惊喜又意外。“我在这儿等你呢。”[4]流苏也没有料到范柳原会如此直接。但也正是他身上的那点罗曼蒂克气质,使得流苏认为他太过轻浮。当众则轻佻,私下却沉稳。两人相处总是范柳原打开话匣,从野火花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到灰砖墙边的谈天说地。“我要你懂得我。”[4]范柳原几乎用哀求的语气对流苏讲出了自己的心声,对于一位花花公子而言,若不是动了真心,没有必要做到这一步。

将范柳原的情感推向高潮的,是深夜的电话表白。“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4]范柳原的表白有一个小细节,他将原文的“与子成说”改成了“与子相悦”,从这个字眼的变更,可以看出范柳原奉行恋爱至上的快乐原则,而不是枯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范柳原看来,白流苏是不爱他的。“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4]范柳原吐露了自己无处安放的炽热情感,他爱着她,同时也希望她爱上他。而此时的白流苏则处于范柳原的平行时空,他们的感情不会交融,因此她选择了回上海。如果此时的范柳原只是抱着与流苏玩玩的心态,也就不会给她船票了。等到流苏再回到香港时,他们的心门才彼此敞开,范柳原完完全全地得到了流苏,而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占有。

但很快,范柳原就要离开了,“一个礼拜的爱吊得住他的心么”[4]?范柳原对流苏的爱能够坚持多久,能否从一而终?最后,张爱玲用战争消解了范柳原的理念爱情。兵荒马乱时,原先的金钱和地位一扫而空,人的虚荣心不再作祟。范柳原冒着生命危险去接流苏,他真是因为爱她?张爱玲对范柳原的评价并不很高,“他是把恋爱看作高尔夫和威士忌之间的调剂”[5]。

对于久经世故的流苏而言,甜言蜜语是靠不住的,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能见真情。是战争让范柳原走出了浪漫的幻想,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爱情,这才是平实之爱的基础。张爱玲曾说:“香港之战影响了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5]真正的爱情不是从理念到实践,而是真真切切地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战争使成千上万的人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却意外成全了这对世俗夫妻。

3 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不论是张爱玲的作品,还是她的人生境遇,都弥漫着一股悲凉感,这种感伤基调不仅只在女性人物的身上得到体现,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蔓延。学者夏志清认为:“张爱玲一方面有乔叟式享受人生乐趣的襟怀,可是在观察人生处境这方面,她的态度又是老练的、带有悲剧感的。”[1]此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张爱玲对人性之虚伪和荒谬的悲哀。傅雷认为张爱玲最好的作品是《金锁记》,该文写尽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世态炎凉。对曹七巧这个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张爱玲没有表现出一丝同情。一个人的病态心理,断送了一家人的幸福,其悲剧意识恰巧符合傅雷先生所接受的西方文学中的悲剧思想。而对《倾城之恋》,傅雷则给出了批评:“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3]在这个地方,傅雷先生有点理念先行了。西方的古典悲剧思想不一定适合东方的苍凉故事,因为在传统习俗和封建礼教的压制下,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不太可能拥有西方悲剧人物的崇高。

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总会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言行,既有几分悲剧色彩,又有一丝喜剧意味。为了使生活继续下去,人们只能不断迁就妥协,牺牲理想,因而难免会有点讽刺感和喜剧感,而《倾城之恋》正是这样一部喜忧参半的作品。白宝络与范柳原的相亲虽然是张爱玲设计的一个包袱,为白流苏和范柳原相识提供了契机,但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却颇为幽默,妹妹的相亲却意外成全了离异的姐姐,妹妹的无心之举却为姐姐做了嫁衣。在第一次阅读时,这不免会让人觉得有些荒谬可笑。而更具讽刺感的则是最后流苏四嫂的离婚改嫁。四哥狂嫖滥赌,败光了家产,四嫂不得不将原先的当家主事权易手于人,一度争强好胜的四嫂必然脸上无光,愤愤不平,可那又怎样,学着白流苏离婚?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女性几乎没有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可言,只能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因此,在小说开始的时候,四嫂是不敢离婚的,而且还给自己立了个牌坊:“我干嘛不离婚哪!……我是有点人心的……我还有三分廉耻呢!”[4]可是到了小说结束的时候,四嫂不理解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倒是感悟到了流苏的扬眉吐气。为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可笑的四嫂选择了丢夫弃子,上演了喜剧版的东方娜拉出走,让人啼笑皆非。

关于倾城之悲,张爱玲不似同时期的作家,她更钟情于细腻的具象化书写。首先,白公馆的黑沉沉体现了它的凄清冷峻,而战争中的铁灰色则暗喻战乱背景下这对平凡夫妻的无所归依。对于这种悲凉的冷色调,张爱玲如是说:“华美的罗曼司、颜色、诗意、连意识都给预备下了,但艰苦的环境中应有自觉。”[6]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世俗之恋蒙上了悲情色彩。

其次,四嫂和四哥离婚,真是流苏一手造成的吗?小说在四爷咿咿哑哑的胡琴声中展开,也在咿咿哑哑的胡琴声中结束,说不尽的苍凉故事,陷入了一种死循环。这种结构在电影中屡见不鲜,如费穆执导的《小城之春》(1948),故事开始于章志忱的到来,结束于章志忱的离去,弥漫着道不尽的美丽哀愁。忧愁无奈的胡琴声、跟不上生命节奏的老钟仿佛使白公馆的时间停止了,一副死气沉沉之态,青春在这里不值一文。张爱玲对白公馆的描绘尽显阴郁,连七妹相亲活动这种喜事,也透露着各种尔虞我诈,四嫂甚至想把自己十几岁的女儿介绍给范柳原,视儿女情长为金钱交易,可见其贪得无厌。对于流苏而言,白公馆更像是扼杀青春的刽子手,七八年光景一闪而过,她是从兄嫂的冰冷讥笑中熬过来的。虽然流苏逃离了白公馆,但文章的感伤之气仍在延续,范柳原不再跟她讲些暧昧的情话了,只因他不再幻想柏拉图式的爱恋,转向了平实的生活,多少有几分悲凉之意。

4 结语

从彼此试探到倾心相待,白流苏和范柳原所展现的,不仅是世故老练,还是兩颗受伤待愈的心,只不过张爱玲将两人的缺点放大了。精神性的永恒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发现,范柳原找到了他渴求的浪漫,由真爱看到了永恒,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同白流苏结了婚。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在浪漫的幻想和阴郁的现实间寻找出路,他们的生活总是悲喜交集的。勇气会消失,身上的理想主义色彩也会褪去,但生活不就是梦想与现实的不断斗争吗?只不过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身上多了一丝传奇色彩。

参考文献:

[1]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355,407.

[2] 陈思和.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0-32.

[3]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1944(3):11.

[4] 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164,171-172,175,181,187,191-192.

[5]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4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77,411.

[6] 张爱玲.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C]//陈子善.张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382.

作者简介:孙星宇(1996—),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猜你喜欢
倾城之恋张爱玲
九月雨
《倾城之恋》的意象解读
人间(2016年22期)2016-08-15 15:33:24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隐喻的认知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53期)2016-07-15 07:32:03
浅论小说《倾城之恋》的悲情色彩
反抗与沦陷
张爱玲在路上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9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30:13
张爱玲:生命如奇服一样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