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2022-05-30 09:46周越
教育界·A 2022年16期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优化策略道德与法治

【摘要】项目化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立某个项目,引导学生在该项目中独自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力,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各方面的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应用项目化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知识,也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磨炼和培养,使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简介:周越(1984—),男,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以教科书为中心,使用黑板、课件和粉笔进行知识讲解,提问学生,向学生传递知识,担任着课堂的主导者和讲授者。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不容置疑的知识权威者,在不断地“我讲你听”“我说你练”的机械化模式中,学生掌握了应对各种试题的技巧,却忽视了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渐渐地沦为知识的接收容器。教师的权威性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还容易导致自己陷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师会下意识地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进行思考,然后用固有思维来分析,陷入教学的窠臼。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创意,教师也会因为教学理念滞后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强迫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开展学习活动。这样一来,学生会认为自己的思考在课堂中是可有可无的,与其浪费时间独立思考和探索,不如等待教师的指引,按照教师提供的答案来积累知识,学生跳过了自主学习的环节,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项目化教学可以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项目化教学的

作用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共同实施完整的项目工作的教学活动。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开展具体的项目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实需求,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相应的项目,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自主收集并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积累理论依据。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听讲走向自主学习,凭借自己的能力不断挑战新的学习任务。项目化教学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能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完善。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课堂评价方式也从以往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学生自评、相互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样的教学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动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能感。项目化教学使得师生在理念、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转变,改善了当前教育教学的环境、模式。从教师角度来说,课堂不再是自己的“一言堂”,而是自己与学生展开交流的“大本营”,教师可以及时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传递给学生,然后汇总整理学生的意见,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使得课堂更能抓住学生的心[1]。从学生角度来说,项目化学习可以让自己明确学习地位、学习标准、学习方向,在课堂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把握项目化学习的精髓,切实发挥项目化学习的积极作用。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困境分析

项目化教学倡导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当前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有一部分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项目不感兴趣,甚至不愿意参加教师所设计的相关活动。这主要是因为缺乏情境的创设和模拟,难以讓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认知。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常常显得十分“高冷”,有时教师即使采取较为强势的手段来督促学生参与,也只能取得一时的效果,难以长久地令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并且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学生与教师“对着干”的局面。还有部分学生对项目化学习的理解并不深刻,不知道如何开展项目化学习,导致在项目化学习中表现得较为“呆滞”,只能跟随他人的步伐来开展活动。项目化教学的氛围没有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导致课堂显得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这样项目化学习就丧失了原本的意义。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境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应用,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发挥生活化项目的优势,让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

生活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熟悉”,将生活元素渗透到项目化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产生熟悉感,让学生变得主动起来,使学生知道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需要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生活,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呈现更多生活中的事件或案例,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有利于拉近他们与新授知识的距离,使学生联系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项目内容展开探索,让学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从而不再认为该课程是枯燥的、远离他们生活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生活化项目的优势,向学生呈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学生在生活中的兴趣点和疑惑点作为项目的主题,进一步设置项目探究活动,以此来更好地服务学科教学,为课堂增添一些生活气息,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案例来点拨学生,让学生从生活案例中分析道德与法治知识,使学生能够围绕具体的案例来思考如何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促使学生产生主动了解的兴趣,在项目化学习中推进探索生活的进程。

例如,在教学“建设美丽中国”时,笔者围绕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来设置生活化项目,向学生讲述“老农场变身‘网红,张家港常阴沙是怎么做到的”这样一则新闻。以此来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相关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常阴沙农场围垦变迁的调查研究”,让学生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个方面着手展开调查,通过自己查阅文献得出结论。在人口问题上,学生在网上自主查阅资料,收集20世纪50年代到2020年常阴沙农场总人口的变化数据;在资源问题上,学生询问家中的长辈,以了解常阴沙农场围垦的目的,并了解围垦带来的问题;在环境问题上,学生对比常阴沙农场围垦与河南围海造田工程,分析两者分别引发了哪些环境问题;在发展问题上,学生自主搜集近年来常阴沙农场围垦的政策走向,寻找常阴沙农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二)合理地开展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学生的成长是要遵循一定规律的,学生的学习也是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带领学生学习[2]。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文化学习的同时,还要关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抓住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特点,在项目化学习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长。可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更多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让学生了解更多优秀的人类文化,汲取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能够将正义、责任以及生活中的真善美植入心中,最终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开展项目化教学,适当创设具有人文气息的课堂,带领学生挖掘项目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教学“文明与家园”时,笔者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展了“探秘地域文明、传承文化血脉”的项目,其中一个子项目是“假如文物会说话”。笔者带领本班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张家港市博物馆进行参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件文物,尝试为它编写解说词,向别人简要介绍文物的前世今生。最后组织学生站在讲台上诉说文物的故事,使他们能够从小小的文物上体会到祖先们的智慧。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解教材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真实体现,提高他们的民族自

豪感。

(三)适当地开展跨学科项目,有效拓展学生的综合知识

知识就像是一张无形的网,每个学科之间的知识并不是互不交融、互不关联,而是相互关联。教师将不同的学科融合在一起,开展跨学科项目,能够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懂得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认识到在了解某一知识的时候,应将自己的目光放长远,用更多的探究方法来挖掘、理解知识的丰富内涵。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更加重视学生对综合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学科空间。教师要摆脱以往局限于单个科目的思想,寻找恰当的时机,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冲破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局限,更重要的是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构建更为丰富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要努力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适当地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历史、地理、语文等不同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综合知识,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中考时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历史学科是合为一门来进行考核的,在教材内容上二者也有较多的联系。道德与法治课程九年级上册的“坚持改革开放”与历史学科九年级下册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都有相同的教学主题。那么教师就可以将这一相同知识点有效利用起来,为学生设置跨学科的项目。如笔者根据学生学科知识的薄弱点,适当地在教学中融合了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设计了“辞旧迎新梦未来”的项目,并设置了项目问题:“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为了實现中国梦所做的努力有哪些?”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之间转换自己的思维,深度开发课程资源,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

(四)通过项目突破教学难点,逐步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重难点,合理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促使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理解学习中的重点,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得到核心素养方面的有效培养。项目化教学强调持续的深度探究,力求打破课堂空间的束缚,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延伸至课外。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点和疑惑点,对此,教师可以最大化地发挥项目化教学的优势,将项目化教学用在刀刃上,立足学生的学习难点,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会产生主体意识,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不断拓宽自己的综合发展道路。

例如,笔者收集了学生对于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疑问,并针对这些学习难点,开发了一些基于培育核心素养的学习项目。①关键问题: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探究项目:文明垃圾分类,共担社会责任。②关键问题:怎样理解“有法律制度不等于有法治”?探究项目:辨法制与法治,共建法制意识。③关键问题:改革开放有什么重大成就及意义?探究项目:爷孙三代的童年,改革开放的见证……类似这样将项目化教学用于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问,有利于让学生从较小的切入口出发进行深度学习,最终促进项目学习目标的达成。

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化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探索并创新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发展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通过发挥生活化项目的优势、合理地开展项目化教学、适当地开展跨学科项目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完成项目,感受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实践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1]邹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项目式教学研究[J].高考,2021(13):89-90.

[2]孙玲玲.项目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项目化教学优化策略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析药理学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讨
探讨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