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科
摘 要:劳动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技术教育能够深化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文章对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途径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从自然科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劳动教育对生物教学的必要性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分别从课堂授课过程渗透、实践教学过程渗透以及科技创新过程渗透三个方面介绍劳动教育与生物学科教学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劳动技术;生物教学;教育;融合;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从初中开始建构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更加重视劳动技术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和明确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融合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结合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构建基本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教授学生相关的劳动技术,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初中阶段落实好以上劳动技术教育的策略,可以更好地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也在增加。近些年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越来越受重视,加强学校劳动体系的建设,能促使青少年在劳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当代中小学生体、劳与智的协调发展。
近些年来,一大批学者对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相当卓越的成果。例如,关东仪提出,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理念与生物课堂进行融合,能使得学生的劳动与身心教育的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1]。敬绍辉将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后认为将劳动教育融入常规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2]。许月仙和袁海泉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发挥学生的内在认知潜能和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等。基于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他们提出可以将劳动教育的经典理念渗透至物理学科课堂中,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的效果[3]。赵广秀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态度,并对其在学科教育中的有效渗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述[4]。王峥嵘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并基于新课改提出的教育理念,对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5]。就现有的研究文献而言,劳动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地理、数学和英语等学科上,对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分别从意义、策略和案例三个方面对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进行探讨和论述,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一、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主要是面向大中小学校,重点对劳动教育的内涵、教授内容、教学方式等提出细化要求,要求学校加强专业指导,重视劳动教育。初中教师应当明确劳动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備内容,具有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良好的劳动品质。《指导纲要》提出,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并用。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集合了伦理学、动物学、植物学、人体结构学以及地理环境等知识,该学科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常言道:“育人在前,教书在后。”若一个人没有正确的哲学观念和三观,其一生也难有建树,因此就生物学科培养人才的理念而言,融入劳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本学科、热爱大自然、尊敬生命和勤动手的品行。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勤动手与动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 劳动教育与生物学科教学的内在联系
劳动技术教育作为我国初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生物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将劳动技术教育融入生物学科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不怕吃苦的精神。同时,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基础,而实验教学又是课堂教学的深度学习,其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开展相应的实验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能使学生从劳动教育的理念中延伸出自主独立的品格精神。在初中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要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并融合其自然环境特点与民俗风情文化,这不仅需要教师把握好劳动教育的具体内涵,还需要教师明确其总体目标。根据《指导纲要》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基本理念包括如下内容:培养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初中劳动教育需要在学校、家庭与社会生活中同步推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劳动、生活劳动、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劳动等,让学生亲历实际劳动的过程。因此我们既要发挥传统劳动与传统工艺的劳动育人功能,也要运用新时代的劳动工具与劳动技术,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与内容,展现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研究表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重复性的锻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重复性锻炼,而劳动技术教育不仅能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还能够对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方式进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升。此外,劳动技术教育还能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独立生活时能够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任务。
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就含有15个分组实验、14个探究实验和7个演示实验,可见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有必要。将初中生物教学与劳动技术教育相融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渗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以及在科技创新中渗透。
(一)在课堂授课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
在课堂中对劳动技术教育进行渗透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学生一般具有更集中的注意力和更活跃的思维,教师此时讲授劳动教育的理念,对学生建立完善和系统性的劳动价值观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渗透效果较为理想。
此外,实践课堂也是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完成生物基础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再通过“劳动元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验,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授《遗传与变异》这一章节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制种基地实习或者到实验室参观,观察和研究父本和母本植物的授粉规律,并渗透相关的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又如教师在讲解“无氧呼吸”这一部分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到稻草田观察水稻的烂根,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讲解“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一课程时,向学生普及植树技术的知识,给学生传授合理密植的种植理念,这样能明显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
(二)在生产实践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素质和提高人的能力。生物学的教学效果要在实际生产中检验,同时生产实践也是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渠道。校外农事综合实践基地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校内的种植基地。根据初中学生的劳动教育情况,学校应该对校内资源进行开发,对校内的绿化区域进行修整,适当修建校园小农场。而后将校园小农场进行划分,针对学校低年级班级,让不同的班级负责不同的农场领地,学生要管理好自己班级负责的农场领地。学校负责劳动教育的教師在讲解劳动理论知识后,要组织初中生到本班负责的校园小农场领地上种植各种时令果蔬;也可以直接改造学校的花园,将其变成中草药种植地,指导学生对各种常见中草药进行种植。这样,学生可以在小农场中尽情实践,从而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
生物学知识涉及的劳动技术主要应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中。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因此生物学教师向学生传授“植树造林”的知识,“植树造林”可以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而生物学中原理简单、操作简便的鸡蛋保鲜、小鸡孵化等知识技术一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就能够对原有的生产模式和劳动技术造成巨大的冲击,这也体现了在生产实践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目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生物学劳动技术,例如人工育种、病虫害防治以及作物改良等,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足以体现生物学劳动技术在生产中的巨大力量。
(三)在科技创新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学发展到生产力发展的转化要依托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的基础就是劳动技术的革新。生物学,尤其是微观生物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众多的学术成果在生物学教学和科研中涌现,所以在科技创新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科技创新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做法由来已久,最初是以科技小组的形式进行技术革新,例如食用菌科技小组在培育新菌种的过程中会先对食用菌的培养收割技术进行培训,之后才在组员和群众中普及,最终将技术的革新产业化、效益化。目前,科技小组的组织形式逐渐被科技团队的形式取代,团队中有各方面的技术人才,形成一个全面发展的技术创新集体,在生物方面,这个集体可以进行研发和劳动技术传播,达到技术产业化的目的。《指导纲要》对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细化:一是构建劳动教育基本框架,主要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积极参与的劳动精神,形成基本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优秀品质等;二是认识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三是丰富普通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明确基本要求。基于以上内容,初中教师应当将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教师可以引入丰富多样的与劳动相关的实际案例,并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述。
结语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对生命的探索,更离不开劳动技术的进步。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其意义是深远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起到正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的作用,让学生懂得只有付出辛勤劳动才会有收获。因此,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断地去探索生命与科学的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东仪.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和方法[J].少男少女. 2020,12(33):54-55.
敬绍辉.促进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0(18):16-18.
许月仙,袁海泉.渗透劳动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讨[J].物理通报,2020,6(4):53-56.
赵广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8):6-7.
王峥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辽宁教育,2020(2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