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间性视域下的国家文化认同建构研究

2022-05-30 07:21菅兴祝李南南
出版广角 2022年13期
关键词:开幕式冰雪精神

菅兴祝?李南南

【摘要】文化间性作为一种尊重文化差异、规避文化冲突、促发新意义生成的策略和智慧,给多元文化背景下促进国际不同文化主体间的对话交往,实现不同主体间的意义共享和认同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指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运用文化间性的理论要义,即在尊重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设置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意义的主题以获得理念和价值观层面的认可,选取表征相似的符号体系进行仪式化演绎以寻求主体间意义的共享,运用故事化叙事、沉浸式视觉和共情式传播多样化传播语态以实现主体间情感的共鸣。

【关  键  词】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文化间性;文化认同

【作者单位】菅兴祝,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李南南,青岛电影学院。

【基金项目】2021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QDSKL2101046);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L2021Z07070585)。

【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3.019

北京2022年冬奥会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如期举行,实属不易。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健儿齐聚奥运五环下,共同开启这场“一起向未来”的冰雪之约。奥运会开幕式作为展示国家形象、对外构建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舞台,不仅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丰富延展,还有助于中国借助奥运会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德国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认为,主体间性是以“共在”的方式,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同时显现所呈现出来的形式。他认为:“世界向来已经总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1]此在本质上就是共在。本文基于文化间性视角,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进行观照,通过分析冬奥会开幕式运用文化间性理论要义提升中国故事传播效果的策略和路径,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一、“一起向未来”主题设置,激发人类理念认同

1.基于“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中國故事演绎

后疫情时代,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人类面临共同的挑战。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多样文化交融互动的体育平台,不仅成为全世界一起共襄盛举的文化盛宴,也是人类文明的集体狂欢,蕴含着全人类共同的价值意义。

虽然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演出的是大中小学的学生和普通市民,但是开幕式现场的视觉冲击力和令人赞叹的编舞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致敬人民》环节,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一个行为表演,不唱歌不跳舞,只是普通人在现场行走。来自世界各地的76位普通年轻人同向同行,并肩向前,用活泼简约的方式展示自我,涵盖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度。整场开幕式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思想贯穿始终,引发人们关注奥林匹克运动的使命及意义。4组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滑出长长的轨迹,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口号在轨迹上跃然呈现;19首世界名曲与中国大美河山交相辉映,由小雪花构成的橄榄枝图案造型“大雪花”火炬台寓意“协和万邦”,象征全人类的和平、友谊和团结。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用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自信,通过一个个精心设置的环节向全世界演绎空灵浪漫、科技满满的中国故事,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冬奥会把无数个“你我他”汇聚成“我们”,架起不同国家、地区运动员和人民联系、沟通的桥梁,构建多元化文明交融的平台,凝聚全世界人民开辟光明前景的共同追求和共识,守好千年不息的圣火,绘出世界最大的同心圆。

2.对民族共同体文化间性的建构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通过视觉传播,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共创中华文化,家国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盛景,对传播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开幕式展演中的建筑、绘画、戏曲、音乐等代表性视觉形象,起到具体而又生动的文化间性媒介作用。例如,入场式标兵的服装设计采用河北蔚县的民间剪纸图案,凸显了中国春节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标兵佩戴的口罩上印有中英双语“欢迎”字样,一句特别而又温暖的问候,表现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奥运会作为人类文明的指明灯,不断指引人类进步的方向。主创团队在开幕式的视效设计过程中汲取了中国传统纹样的精髓,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数码图像,在传播中华美学的同时,将拼搏向前的体育精神、家国天下的民族精神、命运与共的人类精神融为一体。

长期以来,世界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局限于中国戏曲、武术、熊猫等形象,随着现代制造业的赋能和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表征出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了新的中国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了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共同建构了民族共同体的文化间性。

二、独到的符号系统选取,寻求主体间意义共享

1.文化认同:建构符号元素的文化间性

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民族思想智慧也成为传之千古的结晶,如何将其符号化并展示在世界舞台上是一项重要课题。

从视觉符号具体表现来看,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正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形式,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融入开幕式的视觉特效设计中,完美呈现了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和科学观念;将冰雪运动与立春主题相结合,呈现冰雪迎春的中国时间;将我们所熟知的春华、夏雨、秋实、冬雪融合在“天”与“人”的呼应之中,从生态的发展角度对中国传统智慧和美学精神作出完美融会的阐释。

晶莹剔透飘舞的一朵雪花、从天而降的一滴水墨,都在用奇妙的视觉语言描述中国式的浪漫,将中国传统水墨语言与冰雪场景相结合,形成具象、灵动、互动性的呈现和表达,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使冰雪运动所具备的激情、活力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精神相呼应。水墨精神不仅代表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力,通过新媒体技术与水墨视觉符号的演绎,向全世界诠释和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

各国运动员入场时,匠心巧思地从冰雪雕刻的“中国门”走出,脚下的“中国窗”呈现各式各样传统窗棂的纹样,如同舒展开的画卷。窗外是中国大好河山的壮观景象,体现了本届冬奥会开幕式较高的创意水准。纹样符号在开幕式中的应用,不仅表现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生动展示了中国元素,还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了世界共通、命运与共的文化认同,传达了中华文明的魅力。

2.意义共享:视觉阐释交融东西文明

国家的文化主体性表现为精神独立性、认同自觉性、话语系统性,国家间的经济水平可以有高低,但文化间只有差异没有高低,各自的精神世界是基于历史、地理等独立形成的[2]。国家文化的传播应该摒弃之前生硬的漫灌式输出方式,依托各类平台和文化潮流主体进行传播,寻找国家之间的文化共同话语和语态,加强国际的畅通连接和文化交流。

如“一起向未来”暖场环节,将广场舞这一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的舞蹈作为开幕式的仪式前表演,展现了中国人民喜迎冬奥的热情。群众欢快地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不仅将平凡幸福的快乐图景展现给世界,传递了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景,也体现了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理念,展现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运动之美。场地上的“福”字,是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张贴的传统民俗,寓意幸福、福气。把“福”字颠倒,则寓意着“福到”,表达了美好的祝愿。欢快舞动的人群传递了冰雪奥运精神的拼搏与进取,也表达了交流与友谊,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冰清玉洁的人格与境界,构建了“一起向未来”的视觉阐述,表达了“风雨同舟,携手同行”的情谊。

文化间性以一种对话的关系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主体之间,在现代世界格局中展现了新的特征:它以承认和尊重国际各种文化差异为前提条件,秉承交流的理念,采用对话的沟通方式,强调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借鉴的内在关联。当然,不同文化主体在对话、交流、沟通与互动中也会发生异质文化间的博弈、冲突与对抗,这就决定了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必然面临海外“他文化”的诸多挑战[3]。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利用科技赋能视觉艺术进行多重语境下的符号构建,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历史文化的同时,也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多样化传播语态,引发情感共鸣

1.故事化叙事:讲好中国故事,引发价值共识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秉承“简约、安全、精彩”的创意原则,在整体构思和叙事线索上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托物起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思路,以一片雪、一滴墨、一组门窗、一幅画卷作为切入口铺陈展开,用简约浪漫的方式来诠释冬奥会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境界完美呈现。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用“燕山雪花大如席”来描写雪景的独特魅力,给人以浪漫、夸张、充满无限的想象力。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这句西方谚语所表达的世界多元化观点,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入场时就像一朵朵雪花汇聚,共赴一场冰雪盛会。而这场冰雪盛会又恰逢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所以,“一朵雪花”的故事贯穿始终。冬奥会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将世界各国的朋友聚合在一起,通过奥林匹克精神来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核。

从希腊奥林匹斯山传递而来的奥运圣火,一直闪耀着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成为人类砥砺奋进、追求美好梦想的力量。受疫情影响,人们更能深刻体会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时刻,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就像一朵朵雪花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和整个人类的危机,共克时艰,命运与共。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用“一朵雪花的故事”,讲述共赢共享的新时代奥运故事,汇聚开辟人类光明前景的精神力量,共同守护奥运圣火,建设命运与共的美好世界。

2.沉浸式视觉:用科技注入温度,用仪式书写集体记忆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中,视效团队通过“科技美学+艺术跨界+设计创新”的创意方式,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的冰雪奥运感官体验,将时间和空间自由交织,从宏观到微观,从外在形态到内在精神,通过富有冲击力和想象力的视觉画面,将冰雪运动中的动态之美、拼搏探索的激情与活力,以及生机勃勃的春天意象进行呈现和演绎,对冰雪运动所体现的生命精神与境界进行了富有体验性的诠释和表达。

首先,数字技术拓宽了艺术思想的表述空间。如在《雪花》环节,孩子们手持和平鴿道具自由欢愉地奔跑,与脚下的星星雪花嬉戏互动,画面充满了温馨与浪漫。这个生动场景的实现,是通过人工智能动作识别跟踪技术实时捕捉逐个动作,再通过交互引擎技术实时渲染生成脚下的动态轨迹,是虚拟与现实、真人表演与数字演绎的精彩融合,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时空叙事逻辑,使抽象与具象符号相互转化,还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将拼搏奋进的奥林匹克精神、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科技创新为艺术效果创意呈现提供了强大支持,为了呈现冰雪的物理属性,开幕式采用世界上最大的地屏,实现了全LED影像显示设备铺设。高精度的显示和裸眼3D技术影像投射,在意境上营造了两层空间的“破”与“立”。从物理空间的“实境”到虚拟现实“在场”的仪式化展演,不仅拓展了观众视野,也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强大的设计力量和创新精神。

将传播实践活动和过程置于仪式观下观照,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将象征着冰雪运动精神和中华文化的符码化繁为简提炼成通约性的意象语言,通过极具内涵的视效设计,使全世界的观众都可以观而易懂,认而能同,思而不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人类文明的精神共通,是“美美与共”意境的体现。

3.共情式传播:从“我”到“我们”,激发群体共鸣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中,奥林匹克会歌的演唱是由河北阜平县山区“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的44名孩子完成。他们经过3个多月的认真练习,用希腊语向全世界演唱。合唱队的服装取材于河北当地的传统元素,身上是虎头图案,脚上是虎头鞋,在“虎年”寓意虎头虎脑、健康茁壮。孩子们用天真烂漫的笑容、质朴清澈的歌声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生动面貌,这些质朴的共同情感构成了共情传播的文化脉络。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以“简约、安全、精彩”为宗旨,于细微处见精神。开幕式视效设计在低碳环保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数字化、虚拟化技术将仪式与中华文化相融,以符合现代审美的方式表达丰富的题材、形象、理念和符号。如在《冰雪五环》环节中,一块晶莹剔透的巨大冰块从地面升起,环绕全场的24道“激光刻刀”在冰块上雕琢出过往23届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最终将画面定格为“2022中国北京”。紧接着,6位冰球运动员与时空交错的影像冰球进行了击打互动。冰球在影像空间中反复碰撞后将冰立方击碎,晶莹剔透的五环破冰而出。“破冰”行为,寓意化解矛盾,打破隔阂,走进彼此,相互理解,团结向前。这一刻,人类共有的朴素情感得到认同,文化间的交流沟通得到增进。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由“我”转向“我们”,引发每个普通人的情感共鸣,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大国形象,体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担当。

四、结 语

冬奥会不仅是世界范围内冰雪运动的竞技盛会,也是传播主办国文化的重要平台。开幕式则是冬奥会仪式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展示主办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费孝通说,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4]。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有如一支神奇的画笔,描绘了体育赛事拼搏奋进的精神与千年文化古国绵远悠长的文化意蕴,展示了中国与世界携手“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愿景,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创造了交流与认同的平台,以创新务实的视角为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广阔的视角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为有效地沟通。

|参考文献|

[1]马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胡钰,薛静. 论人类新文明视野下的中华文化建设[J]. 出版发行研究,2019(1):5-9.

[3]唐润华,郑敏. 文化间性视域下出版业“讲好中国故事”的效果提升路径[J]. 出版广角,2021(3):50-52.

[4]费孝通. 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 思想战线,2004(2):1-6.

猜你喜欢
开幕式冰雪精神
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的“半身少年”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人民日报》十九大开幕式报道话语分析
拿出精神
冰雪幽默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