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域出版现状与发展思考

2022-05-30 06:08程兵
出版广角 2022年13期
关键词:出版单位安徽安徽省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章基于国家出版基金历年数据,剖析安徽省各出版单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挖掘与出版情况,指出其中存在载体形态较为单一、题材内容过于集中、 品牌形象仍待加强的不足之处。就此,文章提出立足政策,做好顶层设计;深挖内容,推动“两创”发展;拥抱科技,聚焦“融合”出版的具体策略。

【关  键  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出版基金;安徽;高质量

【作者单位】程兵,安徽出版集团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3.008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各出版社主动响应意见精神,立足本社实际,在国家出版基金的大力支持下,策划推出了一大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项目,为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基于国家出版基金历年数据,对安徽省申报入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出版情况进行梳理,其出版单位含图书、音像及电子类出版社,其中,安徽出版集团所属8家,大学社4家,安徽广播电视台所属1家,共13家出版单位。北京时代华文书局虽然隶属于安徽出版集团,但其属地在北京,故不作为本文分析的对象;安徽电子音像出版社未有出版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也不在本文分析之列。

一、安徽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现状

自2008年国家出版基金设立至今,安徽省共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62种,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91种,14年来从未中断。在占比方面,最低的年份为33.33%,最高的年份为72.73%,总占比为56.17%。可见,安徽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贯穿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始终,凸显了国家出版基金“体现国家意志,传承优秀文化,推动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宗旨,具体情况见表1。

从入选情况来看,除安徽电子音像出版社外,其他12家出版单位均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入选,其中,安徽教育出版社17种、黄山书社16种、安徽大学出版社12种,这三家出版社排名前三。安徽教育出版社入选的《中国艺术批评通史》、“中华美学精神丛书”等秉承了该社“服务教育、弘扬学术、传承文化、奉献社会”的出版理念;黄山书社《上古音略》《安徽文献总目》等项目紧扣该社致力于古籍整理的出版定位;安徽大学出版社则依托安徽大学在人文学术领域尤其是文字学方面的深厚理论根基,推出了《清华简文字声系》《上博楚简文字声系》等重量级文字学研究著作。与上述三家出版社类似的还有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和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这三家出版社入选的项目也多以人文社科为主,如《殷墟文化大典》《中国古代设计通史》《甲骨文金文考释与研究》等。以科技为主要出版定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各有7种入选,其中,《中国手工纸文库》《新安医学集成》等侧重于中国古代自然、医学等领域。安徽文艺出版社和安徽美术出版社积极发挥各自在音乐、美术绘画等方面的优势,入选的《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明清小说版画》等凸显了两社的出版特色。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虽然只有2种入选,但入选项目均是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大众普及类读物,明显区别于其他出版社入选项目。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是安徽省唯一一家有3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的音像电子类出版社,其入选的《中国皮影艺术数字档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合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介,旨在打造传统皮影艺术在当代的“活字典”。综上,各出版单位都能立足于本社定位,多角度策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这些出版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集大成式出版工程占主导地位,以文献整理为主

笔者对入选国家出版基金的91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名称进行词频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一词共出现28次,“中华”一词4次,合并后共32次,占总入选项目的35%。此外,“丛书”11次,“全集”5次,“集成”4次,体现了安徽省在深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用力明显。这些集大成式的出版工程以文献整理为主,如安徽文艺出版社的《昆曲艺术大典》,将明代中叶以来昆曲的文字文献、谱录文献、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文献、昆曲传承人的文化遗存和当代人的撰述等内容搜罗殆尽;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殷墟文化大典》对百余年来殷墟甲骨文和商代史的发现研究、殷墟考古的重大发现,以及殷墟文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巨大作用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总结和集成式展现。此外,黄山书社的《中国美术全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新安医学集成》、时代新媒体出版社的《中国皮影艺术数字档案》等,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一领域进行总结式整理与研究,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現给读者。这些项目因为符合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不能通过市场资源完全解决出版资金的优秀公益性出版项目”[1]而得以顺利问世。

2.地域文化类出版项目表现突出,以徽州文化研究为主

安徽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省份,千百年来,名人辈出,文风鼎盛,时至今日,更是形成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大区域文化。挖掘和出版地域文化,安徽出版人责无旁贷。国家出版基金设立以来,安徽省入选的资助项目中共有24种有关地域文化的出版物,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入选数量的26%,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无疑对安徽省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在这些地域文化的出版物中,关于徽州文化的有17种,占24种的70.8%。其中,《清代徽州鱼鳞图册研究》《安徽省图书馆藏桐城派作家稿本钞本丛刊》等属于文献整理类,《方以智全书》《张英全书》等以名人作为研究整理对象,《徽州文化史》《桐城文派史》则是系统全面研究徽州文化、桐城文派的学术专著。

3.名人研究类出版项目表征明显,以安徽籍名人为主

安徽省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共有11种涉及名人名作方面研究的选题,其中,安徽大学出版社最多,有5种,安徽教育出版社3种,黄山书社2种,安徽美术出版社1种。11种项目中,安徽籍名人6种,加上与安徽关联的潘玉良,共7种,且以安庆为主,占比63.6%。从数据上看,安徽省内出版社对省内名人尤其是安徽桐城地区的名人研究较多。如《方以智全书》是对方以智著作的第一次全面系统辑校整理,收录方氏存世的著述36种,填补了学术空白。这些研究是集成式的,多以全集、全书的方式出版,为后人了解、查询提供了学术便利。

二、安徽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薄弱点

1.载体形态较为单一:图书占比高,音像电子类出版物少,数字出版项目有待突破

91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项目中,音像电子类只有3种,占比仅为3%。此外,安徽省共有音像电子类出版单位3家,只有时代新媒体出版社一家有3种出版物入选。虽然国家出版基金以图书资助为主,少量资助音像电子和数字出版项目,但从历年数据来看,至2021年,共有325个音像电子和数字出版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占总数的6.2%(见图1)。若统计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占比会更高。与之相比,安徽省无论是入选的种类还是入选的出版主体都极少。

2.题材内容过于集中:文献整理类多,主题和普及类文化选题占比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策划、出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既是出版人的使命,也是出版人的责任。

安徽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方面虽建树颇丰,但从历年入选的数据来看,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更多集中在文献整理方面,无论是关于名人的《朱光潜年谱长编》《赵朴初全集》等,或是关于徽州地域文化的《明代徽州文书集萃》《安徽省图书馆藏桐城派作家稿本钞本丛刊》等,还是有关语言文字的《甲骨文金文考释与研究》、“中国民族古文字导论多媒体系列(第一辑)”,以及《昆曲艺术大典》《中国青阳腔》《中国花鼓灯》等有关戏曲艺术的出版物,大多是以系统整理、学术研究为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出版项目偏少。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二次创作,表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主题出版项目,以及面向青少年的普及类出版项目偏少,仅有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给孩子的艺术笔记·博物馆之旅》《驼铃与帆影——丝绸之路的故事》和时代新媒体出版社的《中华经典文化盲童听书馆》等。

3.品牌形象仍待加强:选题标识度弱,体现产品线及学科优势的项目不够突出

从前文数据可以看出,出版社入选项目多能体现各出版单位的出版定位、出版理念,具有一定的出版特色。各出版单位也在积极利用自身的作者优势、资源优势、科研优势等,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细分产品线,但在品牌形象方面仍需进一步强化。如安徽大学出版社入选的12个项目基本上都是有关徽文化和文字学的,选题较为聚集,具有一定的品牌标识度。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入选的4个项目,既有文字学、徽学,也有茶学,选题较为分散,没有体现其在文学尤其是唐代文学和诗学等方面的突出科研优势。此外,该校还是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有安徽语言资源保护与研究中心,但在语言文字方面入选的项目也不突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有7个项目入选,也存在选题较为分散、品牌度不够集中的情况。入选的项目多为医药、卫生类选题,与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选题有交叉,且不是该社的擅长领域。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入选的5个项目,分布于非遗、饮食、设计等方面,产品线也不够突出。

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出版的思考

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下,安徽省积极发挥自身出版优势,着力挖掘选题,十余年来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一大批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得到了抢救、整理、出版。这些集史料价值、版本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于一体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出版,对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如何在已有出版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立足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国家出版基金作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并列的三大基金之一,在引领出版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出版单位要高度重视国家出版基金的方向指引,深入学习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指导意见。对于地方出版单位而言,要重点关注省内相关传统文化方面的政策,紧扣每年的申报要点,做好选题的顶层设计工作。如安徽省出台的《安徽省出版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安徽省精品出版扶持和奖励暂行办法》等措施,不仅在规划上进行引导,还在出版后予以扶持和奖励,有助于出版社进一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工作。

2.深挖内容,推动“两创”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3]“两创”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指明了方向[4]。 出版单位在进行内容策划时,要以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方向,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为时代立传、为时代发声,凸显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彰显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在“两创”建设的同时,出版单位应立足自身学科优势和作者优势,深挖内容,突出产品线建设,强化品牌意识。一是放眼全国,运用全域视野,做好全国性出版项目;二是围绕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强化安徽地域文化品牌构建;三是进一步开拓选题思路,在做好文学艺术或学术领域名人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更多拓展如《刘铭传文献汇笺》等各领域杰出人物研究的出版项目。

3.拥抱科技,聚焦融合出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与交流,都已经离不开前沿科技的强大支撑与整体赋能。”[5]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的普遍运用,科技赋能出版已成为可能。2022年4月,《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强化出版融合发展内容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对出版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出版单位要积极利用各类适配技术,“促使文字、图像与声音三大符号体系深度融合”[6],在制作手段、载体形态、传播方式方面着力,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打造新型出版产品,创新内容传播方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祁德树,吴明华. 国家出版基金引领中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出版,2020(8):20-26.

[2]姜萍. 国家出版基金(2010-2020年)资助视角下的安徽省地域文化出版分析[J]. 科技与出版,2021(10):123-127.

[3]习近平.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 求是,2022(6):4-5.

[4]姬晓鹏,薛荣丽,段振东. “两创”方针指导下传统文化出版新路径[J]. 出版广角,2021(17):73-75.

[5]王丽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21(11):85-92.

[6]张建凤,吴滤. 生态再造:创新主题出版有声书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基于建党百年主题有声出版物分析[J]. 出版广角,2022(1):23-26.

猜你喜欢
出版单位安徽安徽省
成长相册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中国最美的书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