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撑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相继启动了大型文献出版工程,对增强区域凝聚力、吸引力,丰富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多个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为研究对象,客观分析实施现状和不足之处,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内容质量考核机制、做好资金人才多元保障、加快数字出版并惠及于民等建议,为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 键 词】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高质量;古籍整理出版
【作者单位】欧大伟,海南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G25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3.010
地方文献作为某一区域内的文化资源集合,其内容涵盖了该区域的自然环境风貌、人文社会历史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实践活动。随着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的持续推进,加之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专项资金支持,各地相继推出大型文献出版工程,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弘扬和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方兴未艾、蓬勃发展,正通过地方特色文化丛书的编撰出版,延续历史文脉,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树立区域品牌,彰显地方特色。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大事业,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周期较长、内容良莠不齐等问题。因此,本文以部分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为研究对象,就其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科学建议,以期为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质量提升和效益创收提供有益启示。
一、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实施意义
1.传承与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增强区域凝聚力和吸引力
地方文献尤其是地方大型文献作为历代地方文化的集合体,承载的是区域共享的文化意义系统。由于一些不可抗因素或人为的破坏和遗忘,如今一些地方的文化意义系统逐渐解体。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考证尘封的过去,传承地方优秀文化,这也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实践行动。正所谓“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在地方大型文献中,留存有该区域历代史、志、谱等形式多元、内容丰富且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以及区域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实施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可以有效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区域共享行为或观念,不断增强地方人民的凝聚力。
2.提炼地方文化精髓,丰富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大文化圈发展之所需。一个国家的文化由各种具有鲜明特色和差异性的地方文化组成,并因此展现蓬勃的生命力,最终起到文化交往和互鉴的根本作用[1]。实施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目的在于发掘和提炼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塑造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例如,《荆楚文库》是对荆楚文化的提炼与总结、《湖湘文库》是对湖湘文化的整理与出版,其共同目的是活化利用地方积累的优质文化资源,使其为地方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出重要贡献。此外,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加速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方法,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路径。
二、 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实施现状与不足
1.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实施现状
(1)收录内容丰富,编辑体例多样
目前,各地开展的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内容收录原则基本相同,即“本地人著述+流寓此地的外籍人士著述+本地题材”。由于收录范围较广,大多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蕴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如《江苏文库》收录相关文献8000种,《广州大典》收录相关文献4064种,已然超过了《四库全书》的3461种,成果数量和规模庞大。越多地方古籍文献融合,越能多元化、宽领域地展现地方文化特色,方便相关机构全面掌握地方的历史,从而为地方建设与发展提供支撑。从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实施过程来看,各地大型文献丛书在个性出版方面下足了功夫。例如,《燕赵文库》主要由“文献典籍编”和“文化研究编”组成,前者以时代线索为划分标准,分为六个卷次;后者以研究门类为划分标准,分为六个部分。《金陵全书》分为甲、乙、丙三编,其中,甲编是方志类,包含南京市历代府志、县志、专志,乙编主要编撰南京历代方志以外的史料,丙编则突出南京珍贵的历史档案。当然,有些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仍然坚持传统,以四部分类法作为编辑体例。
(2)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出版形式与时俱进
重点突出本土文化特色是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核心目标。例如,《荆楚文库》是对荆楚文化的梳理与总结,《燕赵文库》是对燕赵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巴蜀全书》是对川蜀文化的整理与发扬。汇聚不同的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成果,不仅能进一步凸显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还能逐步形成地方品牌標识,为地方经济、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与时俱进的出版形式是古籍文化当代传播的重要手段。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多以不选、不编、不校、不点、不干预为出版原则,在影印出版的基础上,启动数字化出版工程。例如,2021年3月,南京出版传媒集团与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全面合作,在《金陵全书》的基础上上线了“南京历史文献数据库”。同年,《琼崖文库》完成数据库一期建设工程,同时还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满足了年轻读者的个性化文化需求。此外,《荆楚文库》《浙江文丛》《江苏文库》等大型文献数字化出版工程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未来可期。
(3)政府高度关注,社会影响显著
综观各地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基本都由地方政府推动,高校、图书馆、出版社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此实现共建共享目标。以《嘉兴文献丛书》为例,作为该地迄今规模最大、学术体系最完备、文化元素最齐全的地方文献总集出版工程,其在嘉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资金支持下,于2019年由嘉兴学院、嘉兴市图书馆、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南京大学人文学院以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单位共同启动“嘉兴文脉整理研究工程”。《安徽古籍丛书》《泉州文库》等地方大型出版工程则在地方政府的带领下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委员会,为工程项目的有序推进和管理实施提供保障。随着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持续推进,其社会影响愈发显著。例如,《浙江文丛》《江苏文库》等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项目成果远销海外,《浙江文丛》的子书《刘伯温集》以《刘伯温之道》为书名对外输出法文版和英文版版权,不仅实现了码洋增收,还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地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不足之处
(1)出版任务艰巨,内容良莠不齐
尽管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努力追求内容种类的全面覆盖,但由于出版任务艰巨以及现有条件限制,大多进展缓慢。以《浙江文丛》的出版为例,中国现存古籍总量为20多万种,浙江省占2万多种,这给《浙江文丛》的前期整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此外,部分地方大型文献的出版质量令人担忧,内容良莠不齐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学者表示,地方文献整理出版的主要质量问题有三个:一是未能选择好的版本,由于原文错误导致出版内容失实;二是未能正确解读古籍原文,以致产生句读错误(误断)问题;三是地方文献中的大量地名人名、方言俚语,在整理编撰过程中出现失误[2]。对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而言,内容是根本,质量是关键。现阶段的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内容多是简单的资料展示和影印出版,缺乏点校注释,这导致内容价值大打折扣,且不利于规模化推广与数字化传播。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内容成果,如《荆楚文库》的文献编(500种)主要是从《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禁毁书丛刊》等古籍中辑录,内容多有重复,收藏价值不高。
(2)工程周期较长,资金、人才匮乏
大多数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出版周期基本在10年以上,有的甚至几十年,如《安徽古籍丛书》出版工程已经持续30多年,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要求极高。然而,尽管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大多得到地方政府专项财政资金的扶持,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方资金扶持力度越大,但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人才支持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2020年《巴蜀全书》的成果出版工作推进会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舒大刚教授便提出,《巴蜀全书》的第一至三批成果的编纂工作已全部完成,但在成果出版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主要是经费问题,希望相关部门给予定点支持。除经费不足外,人才缺乏也是地方大型文献出版事业乃至古籍整理出版事业面临的难题。江西人民出版社社长张德意表示,目前本社从事古籍编辑出版工作的专业编辑人员偏少,古籍专业人才更少,一些编辑是历史文化领域的兼职编辑。凤凰出版社社长倪培翔提出,古籍出版周期长、专业性强、收入低,不少从事古籍出版的年轻人耐不住寂寞,转向他业[3]。
(3)数字化进展缓慢,大众普及率较低
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成果利用还停留在纸质古籍资源的数字替代阶段,即多以影印出版为主,虽然有少数开启了数字化出版模式,但因出版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等限制,数字化出版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片面追求时效和数量,忽视项目管理,导致文献出版沦为地方政绩和形象工程,成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全社会逐渐掀起传统文化高潮,读者对古籍普及性读物的需求急剧上升。然而,大多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工作重点仍放在传承性整理方面,以专业学术图书出版为主,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读物鲜少问世。
三、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优化路径
1.统筹管理,建立内容质量考核机制
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涉及范围广、整理难度大、运作周期长、质量要求高,因而要统筹管理、科学推进,才能解决出版任务艰巨带来的诸多难题。一方面,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鼎力支持,充分调动已有资源,号召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专业人士加入文献整理与出版工作中,以“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工作原则扩充出版人才队伍,缩减出版周期,以助力工程高质量、高效率开展。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图书馆、出版社等单位要尽可能配合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需要,通过专业人才选调和文献资源收集整理,确保工程高效运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相关主管部门要层层把关,建立有效责任机制,如将入选国家出版基金、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作为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具体考核指标,这样不仅能获得国家扶持,缓解资金紧缺问题,还能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管理监督确保工程规范实施、科学运作。
注重内容管理,走高质量发展道路。针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内容良莠不齐等问题,出版社及项目监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如按照统一标准开展编辑、校勘工作,同时引入内容外审机制,对工程项目成果进行严格审查,以此降低内容失实、句读错误和地名人名等常识性错误的出现频率。在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内容编纂过程中,出版机构应在资料揭示和影印出版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点校、注释等内容,以此强化内容质量。
2.循序渐进,做好资金人才的多元保障
由于出版周期较长,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必然要循序渐进,做好人才、资金等全面保障,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资金匮乏问题可通过积极开发资金获取新渠道来解决。一是在地方政府财政专项扶持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等,以此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如岳麓书社在实施《湖湘文库》出版工程的过程中,积极申报并得到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支持,获得了700万元的扶持资金,加上省政府投入的6000万元,为出版工程的可持续开展夯实了基础。二是通过媒体积极寻求企业赞助、私人募捐,以缓解文献出版工程的资金难题。三是通过市场营销,利用已有成果获取利润,为后续工程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如充分利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海书展、深圳书展等展会寻求更多线下合作机会,或创新开发短视频、直播等线上营销渠道,售卖文创产品并实现效益增收。
就人才缺乏和流失问题,可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定点培训、跨界合作和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解决。具体来看,地方出版机构在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实施前要充分做好策划工作,利用联合协作和校企培养等方式解决人才不足问题。如《荆楚文库》出版工程便由湖北教育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合力实施,同时还与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等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3.与时俱进,加快数字出版并惠及于民
当下数字阅读风潮渐盛,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应该与时俱进,加快构建数字出版體系,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形式加速地方古籍文献的数据化、云出版进程,实现古籍文献融合出版目标。以《贵州文库》为例,其在策划出版大量纸质古籍图书的同时,建立了“贵州古籍数据库”,并打造了“汲古黔谭”大型学术交流平台,是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的数字化典范。具体来看,《贵州文库》出版工程自2016年启动以后,按照原有计划稳步推进,不仅在2020年底完成了400余种(册)古籍文献的编辑出版工作,还依靠“云上贵州”平台的数字化技术“改头换面”,以国家古籍电子化技术标准入库,为后续的数字化开发奠定了基础[4]。
随着全民阅读事业的纵深推进和全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兴起,古籍普及性精品读物的读者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应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创新内容策划,加大对大众普及性读物的开发力度,以高水平注译类古籍图书和开放性数字阅读产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如《广州大典》于2021年推出了第一辑普及书系,与《岭南文库》的延伸——《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等普及性读物既桴鼓相应,又各具匠心,对地方古籍文献的大众传播与推广以及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普及性图书和大众数据库问世,地方大型文献出版工程必然会真正实现双效目标,以地方文献强大的文化力量为人民、社会、国家发展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宗杰,姜克银. 中国文化人类学的话语转向[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83-93.
[2]胡新,朱金波. 大型地方文化丛书出版质量管理与提升路径:以《荆楚文库》为例[J]. 中国编辑,2022(5):71-75.
[3]章红雨. 青黄不接、流失、学养不够、培养周期长:古籍出版如何解决人才难题[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10-21.
[4]范桂红. 地方古籍出版工程的内容策划与管理运营:以《贵州文库》为例[J]. 出版广角,2021(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