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徐炎
【摘要】在“双一流”建设和培育世界一流学术期刊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与特色学科建设存在学术共同体和资源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关系,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文章以浙江省5个自然科学类高校学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现阶段地方高校学报与特色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现状和不足,提出创新构建内外组稿路径,基于特色学科加速专业化转型;深度挖掘特色学科优质资源,促进学报出版资源高质量流转的建议,以期提升两者的发展协同度,实现高校学报与特色学科可持续共生和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双一流”;一流学术期刊;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学科建设;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李靖,吉林大学;徐炎,吉林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3.017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以高校名称加“学报”命名的学术期刊有1000多余种,不仅成为我国学术期刊阵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传播高校学术科研成果、推动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但高校学报尤其是地方高校学报长期以来饱受“全、小、散、弱”问题困扰,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019年至今,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机构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等意见,着重指出地方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要凸显学报优势,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强化学科互动,在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为地方高校建设与发展发挥新的作用。
文章以浙江省5个自然科学类高校学报——《浙江工业大学学报》《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为研究对象,基于地方高校学报与特色学科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报发展现状、不足之处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促进地方高校学报与特色学科建设协同发展。
一、学术共同体和资源供应链:地方高校学报与特色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关系
1.学术共同体——地方高校学报对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助力
“学术共同体”概念最早由英国哲学家布朗依提出,主要指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价值趋向、文化意义、精神内涵和具备特殊专业能力的人,为了共同价值理念、目标和兴趣,遵守一定规范和细则构建而成的群体[1]。地方高校中的各种组织机构以及其行为特征最能体现学术共同体的特色。
一方面,地方高校学报是特色学科建设成果的展示与传播平台,是提升和强化特色学科影响力的重要力量。2020年1月,“学校主办的国内外学术期刊”“教师担任国内外重要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等与学术期刊相关的指标被纳入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体系。对地方高校学报而言,其办刊目的之一就是成为展示高校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窗口和平台,为高校学术与科研工作服务,这也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学报是推动学术和科研创新的重要载体,是特色学科建设的有效支撑。2020年以来,随着教育部发布“破五唯”科研评价指导意见,鼓励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发布在祖国的大地上,不少准备投往海外学术期刊的优质学术论文积极回流国内期刊。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的稿件数量也得以回升,部分学报甚至受到国内外众多资深专家学者的青睐,不仅增强了学报的学术交流功能,也为母体高校的学术与科研创新提供了新视角与新内容,有效支撑了本校特色学科建设。
2.资源供应链——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对学报的反哺作用
资源供应链主要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资源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在地方高校学报与特色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本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部分学科建设成果会转化为学报发展资源,为学报提供稿件与人才支持,从而促进学报的优化升级和长效发展。由于得到作为平台和载体的学报助力,地方高校的特色学科建设也会反哺学报,两者互为支撑与补充,形成资源供应闭环,以双向链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一方面,特色学科建设成果为地方高校学报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优质稿件资源,是学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母体高校积极构建资源供应链,能加强地方高校学报与特色学科之间的互动与协同,以学科成果有效缓解学报优质稿件资源匮乏的现状,强化学报的特色专栏、特色专辑建设,促进学报的专业化转型和长效发展。
另一方面,特色学科的骨干人才将成为地方高校学报的优质人才资源,以主编、编委等身份推动学报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近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全面推进,以专业领域骨干人才或学科带头人为主编、编委的地方高校发展模式愈发普遍。如宁波大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乐传永教授同时也是《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編;曾任浙江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带头人的张勇教授也是《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编委会委员。特色学科的领头人和骨干人才本就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科研水平,他们担任学报主编或编委,既能大幅提升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竞争力和科研前沿性,强化学报内容和品牌建设,又能积极发挥自身在学术科研领域的“名人效应”,吸引更多专业人才资源和稿件资源,促进学报的高质量发展。
二、地方高校学报与特色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1.现状
整体来看,学报文献学科分布与特色学科建设的匹配度较高。从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公布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来看,5所样本高校中仅有宁波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另从浙江省“十三五”期间开展的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情况来看,样本高校的学报文献学科分布均为一流建设学科或省一流学科,且在ESI前1%的学科排名中也都是省一流学科。这不仅说明浙江省相关高校的特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也表明地方高校学报文献学科分布与特色学科建设的匹配度较高。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其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科不仅是省一流建设学科、入选ESI前1%的学科,还是《浙江工业大学学报》近十年文献所属学科占比最高的学科,达到18%。
一方面,高校学报对特色学科建设的服务和引领作用明显,主要表现在刊名更替、特色栏目建设两个方面。从刊名更替来看,《浙江工业大学学报》曾用名之一是《浙江化工学院科技通讯》,信息与计算科学既是该校的特色学科和强势专业,也是《浙江工业大学学报》主要的文献分布学科;《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是《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曾用名之一,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目前也是浙江理工大学的省一流学科,无论是学报的近十年文献所属栏目还是所属学科,都与材料科学和轻工业手工业等学科密切相关。
有学者指出,学报的更名,不仅体现了高校学报依托高校特色学科、一流学科而生,助力学术传播和学科发展的初心,也见证了高校学报和特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壮大[2]。从特色栏目建设层面看,5所样本高校学报都构建了特色专栏,如《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设了“材料科学与技术”“生物与生命科学”等专栏,《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设了“数学”“化学”等专栏,《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设了“数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栏。这些特色专栏与“双一流”、省一流规划高度契合,对服务和引领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特色學科建设对高校学报的指引和促进作用明显,主要表现在学术传播、成果转化两个层面。从学术传播层面看,随着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等特色学科的快速发展,5所样本高校学报在相关学术领域都获得了大量优质稿件,发文所属学科和年度文献量持续提升,由此打造了高质量专栏,促进了学术科研成果的传播与推广。从成果转化层面看,样本高校在“双一流”、省一流等系列政策和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基金的推动下,基本形成了特色学科矩阵,学术科研成果众多,为母体高校学报孵化了大量优质稿源,提供了高质量作者。2021年,5所样本高校学报的年度基金资助文献占比均超过60%,其中,《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基金资助文献占比高达98.44%,其近5年年度基金资助文献占比接近95%。
2.不足
(1)高校学报的“内源性”现象突出,不利于特色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学报助力特色学科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平台服务作用:一要积极传播和推广本校特色学科的学术科研成果,提升学科实效和影响力;二要大力吸引校外作者的优质成果,为母体高校的特色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然而,笔者在具体调研中发现,目前5所样本高校学报的“内源性”现象较为突出,学报刊发的大多是本校科研工作者独著或合著的成果,对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前沿成果的吸引力严重不足。
如《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的16篇稿件中,15篇稿件的第一作者都是本校科研工作者,仅有1篇稿件第一作者是校外作者;《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1期的16篇稿件第一作者全部都是本校科研工作者;《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1期的19篇稿件也全部来自本校。“内源性”现象不仅限囿了学报自身发展,同时也会因为难以吸引前沿的学术科研成果而导致其对特色学科建设的服务和引领能力削弱,继而阻碍学报的高质量发展。
(2)高校学报的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有待提升,与特色学科建设存在一定脱节
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学报的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在对5所样本高校学报的实际调研中,笔者根据国内外相关数据库的收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所样本高校学报无一被SCI、EI、CSCD收录,3种被CA收录,1种被“北大核心”收录,这说明这5所样本高校学报的整体收录情况一般。值得注意的是,宁波大学作为浙江省仅有的三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其主办的中文学报现阶段被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收录的情况也不理想。一般而言,高校学科实力越强,其学术期刊被重要数据库收录的可能性越大[3]。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地方高校学报与特色学科建设存在一定脱节,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报的全面发展。
三、地方高校学报与特色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科学建议
1.创新构建内外组稿路径,基于特色学科加速专业化转型
一方面,地方高校学报可立足专栏、专辑的现实需要,向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或兄弟院校特色学科带头人、骨干人才征稿,以此提升外稿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专业化转型和特色学科服务目标。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地方高校学报都定期或不定期出版过某一学科的专辑。地方高校学报的编委会成员大多是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他们既了解学报稿件需求,又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地位,如果出面向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约稿,必定事半功倍。此外,地方高校学报还可发挥自身的平台作用,不定期刊发特色学科的专栏、专辑征稿通知,向广大读者群体宣传推广自身,扩大组稿路径,提升优质稿件数量,增加外稿比重,缓解“内源性”稿件危机,为母体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提供更多助益。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学报可通过独立或联合承办某一特色学科的专业学术会议、联合办刊等方式提升“外源性”稿件数量,加速自身的专业化、特色化转型,为母体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也为自身提供大量会议论文和专业稿件。如《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目前已连续三年围绕海洋学科领域召开了专业学术年会,不仅邀请了学术期刊界的众多同行参加,还对年度优秀审稿人和高引文率作者进行表彰,对提升自身组稿能力和水平,吸引优质作者和稿件,促进学报专业化转型和引领特色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考虑到单一学报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限,地方高校学报还可通过区域内联合办刊的手段提升学报组约稿能力,实现联合共赢发展目标。如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联合主办的《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既能充分提升母体高校的特色学科影响力,又能有效拓宽地方高校学报的组稿路径,加速其专业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2.深度挖掘特色学科优质资源,促进学报出版资源高质量流转
一方面,地方高校学报要充分挖掘特色学科的青年人才资源,如特色学科的硕博研究生等群体,加大对其优秀学术科研成果的刊发力度,以此获取优质稿件资源,实现自身的长效发展。同时,地方高校学报要立足母体高校优势学科精准定位,在发文结构、特色栏目、数据库评价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强化与特色学科的匹配度。特色学科建设也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以“破五维”为发展方向,将地方高校学报纳入“双一流”建设体系的评价指标之中,以此提升地方高校的影响力,与特色学科建设全面协同和深度融合,促进两者的可持续共生发展。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学报要充分挖掘母体高校和一定区域范围内特色学科的研究成果,以此增强地方高校学报与区域发展建设的关联,为特色学科优质成果的实践转化和推广宣传发挥积极作用。具体来看,地方高校学报可立足母体高校和区域内兄弟院校特色学科优势,构建地方发展的标志性专栏,围绕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专业领域策划重点专题,在利用特色学科建设成果助力地方发展的同时,实现出版资源高质量流转目标。如《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参照《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打造“江南文化”特色专栏,立足自身的“材料科学”等特色学科,构建“浙江省新材料产业研究”专栏,以此推广和宣传本校和省域范围内其他兄弟院校相关学科的特色研究成果,为浙江省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作用,实现了高校学报与特色学科的深度协同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坚. 论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视角[J]. 科技与出版,2020(12):88-94.
[2]赵金环,于淼. 2013—2020年高校学报更名调查及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12):1610-1617.
[3]田爱苹,魏丹梅,杨祖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国际影响力分析:以“C9联盟”高校SCI、EI收录学报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5):45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