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柏华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再次明确“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自提出以来,“核心素养”的定义经过了几轮演变, 其育人导向更加明确。传统的课时教学存在知识碎片化、难以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等问题,从育人角度出发,不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当调整教学模式,改课时教学为单元整体教学,运用多种策略,从单元整体入手,挖掘同一单元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助力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再次明确“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更明确了其育人导向。其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可以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教材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研读和梳理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特别是各册之间、各单元之间,以及单元内各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进阶特点,为指导和组织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课程内容奠定基础。目前,不少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课时教学,学生长期接受教师“庖丁解牛”式的喂养,“只见树木不见林”,所学习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因而学生也无法在学习中提升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变课时教学为单元整体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单元整体教学就是从宏观上分析“单元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挖掘同一单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为例,对单元整体教学助力培养核心素养进行了实践。
一、结合单元主题,奠定文化基础
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是文化基础的主要体现。在小学英语学习中,学生一方面需要学习和积累文化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还要学会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尊重和理解不同的风俗习惯,并在此基础上理性思考、深入探究,形成一定的文化判断力,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从单元主题意义出发,分析教材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了解形式多样的文化现象,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单元主要围绕“中国的节日”这一话题展开。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家大力宣传、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单元主题出发,梳理出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根据传统节日的食物、服饰等初步了解传统节日;(2)学生能够从日期、活动、食物、文化含义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在交互式语境中增强文化认同;(3)学生在视听西方节日介绍时,感受其与中国传统节日的不同,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4)学生能够以“主人翁”身份,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围绕单元主题,基于学习目标,笔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Visit Chinese Festival Museum(参观中国节日博物馆)”作为本单元的主线,在听、说方面设计了“Be a Guide(来做小导游)”活动,让学生在口语交流中学会介绍中国节日;在读、写方面,设计了“Make a Friend(来做好朋友)”活动,帮助学生阅读相关语段并撰写节日介绍,以文字的形式给无法实地参观博物馆的外国友人介绍中国节日,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通过感知、探究、讨论等学习模式自然习得中国节日及其文化内涵,真正在课堂上做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做到文化的知根、寻根,进而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精神。
然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学习中,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学生一开始很难进行批判性思考。如本单元的文化版块中介绍了西方的万圣节,教师的教学不能仅限于观看图片或者视频。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一下什么是“Trick or treat”,并在模拟万圣节活动的游戏中感受这个节日的乐趣。 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追问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你这样对待自己的亲戚和朋友會怎么样?你会穿这样的衣服吗?会做这样的恶作剧吗?”对比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待人之礼”,学生不难发现这样的节日活动并不适合我们的国情。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文化差异,学会了尊重文化差异,更明白了如何批判性地认知文化差异,奠定了符合国情的文化基础。
二、开展主题实践,促进自主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进而学会如何学习与生活,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单元整体教学可以跨越教材本身的版块设计,把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整合到真实情境中,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驱动学习,围绕单元主题进行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我展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笔者在学生学完Story time部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提炼出本课的主线“When? What do… do? What do…eat?”,并让同桌二人对这些问题进行问答。 这是一个将语篇知识转化成对话的过程,要求学生把书本里的句型内化为自己的表达。在课本内容问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除了书本上提到的这些节日,我们还知道哪些节日?”此外,本单元中设计了“Be a Guide”这个环节:“中国节日馆迎来了一批外国小朋友。他们想要了解中国的节日和文化。你可以作为小导游,为他们介绍一下吗?”该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综合运用所学内容进行交流:“Welcome to...Room. It is in... or... At this festival, people usually... They eat...”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积极进行展示,争做“课堂的主人”。
三、深化主题内涵,引领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会如何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规范自身行为,敢于实践创新,做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人。程晓堂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的新方向》讲座中重点解读了“核心素养”的演变,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修改为“全学科育人”,更突出了“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纵观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三至六年级64个单元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展开,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1.感知单元主题,传承责任担当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单元主题的育人导向出发, 合理处理教材内容,培育核心素养,既能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又能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鼓励其传承责任担当意识。
本单元的主题和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传承,也是青少年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责任所在。落实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透意识,在拓展节日意义时,渗透春节“阖家团圆”、端午节“纪念屈原”、重阳节“敬老爱老”的深刻含义,并将中华文化的底蕴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让中华文化的内涵留存学生心间。在“Be a Guide”这一环节中,除了操练句型以外,学生在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节日时,会先去了解这些中国节日的内涵,并将这些内容填入需要掌握的句型中,使单元主题的学习既有筋骨,又有血肉,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明确了自己“学好英语,并用英语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2.立足单元主题,敢于实践创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和挑战时,需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新课标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教师可以立足单元主题,创设相应的教学活动,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感知,尝试解决问题,学以致用,为以后走进社会打下牢固基础。
本单元中,笔者设计了“Make a Friend”的读写活动:“Mike因故没能来参观Chinese Festival Museum,但是他也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节日,他想成为我们的朋友。他向我们分享了他喜欢的节日——My favourite festival is Halloween. It is on the 1st of November. At this festival, people always make pumpkin lanterns. Children usually dress up. They knock on peoples doors and shout ‘Trick or treat! People often give them yummy sweets. I like this festival because it is funny. 你能給Mike 回一封信,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中国节日吗?”在这个活动中,笔者结合教材中学生应知应会的万圣节知识,运用学生在本单元中需要掌握的句型,以Mike的口吻撰写了万圣节的介绍,引导学生进行品读与模仿,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 真正做到“能用英语做事情”。
教学在课堂,育人在生活。在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每一个单元主题都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在此基础上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架起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实践中培养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崇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