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高校制图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05-30 07:03陈萍康锦润
艺术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疫情防控实践教学课程思政

陈萍 康锦润

摘要:文章探讨课程目标的重构、教学内容的重组、课程思政的融入等,将制图类课程教学模式逐步改革为可随时切换的线上、线下交叉式教学模式,以满足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的教学需求。

关键词:疫情防控;制图类课程;交叉式教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B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3

制图类课程是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主要研究空间中形体投影的基本理论和画法。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重要的投影概念和作图方法,最终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技巧,灵活运用到后继课程的相关作图中。

1 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师教学缺少实践环节

制图类课程是一门需要通过理论教学将课堂知识最终转化为学生绘图技能的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的绘图能力上,但目前很多院校只是将课程设置为单纯的理论课,所有教学环节只是课堂上理论的输出,没有注重学生绘图能力的反馈,导致课堂教学只停留在理论讲解层面,达不到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对基本理论和知識的应用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专业所需的绘图技能。

1.2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高校制图类课程普遍理论知识较多,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主动讲授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体现和尊重[1]。课程针对的是刚进校的学生,他们刚刚通过紧张的升学考试,才从应试教育中得到解脱,自身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习惯于老师的一味灌输和单向教学。如果不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将和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悖[2]。

1.3 教学内容缺少思政元素

高校制图类课程一般属于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开设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年,承担着转变学生思维观念和引领学生树立工程意识的任务。在教授学生绘图技巧以及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必须使学生具备工程师应有的职业操守与文化素养。因此,制图类课程教学需要让学生将责任意识时刻牢记于心,在进行制图作业时,要求学生做到严谨规范、精益求精,将工程师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充分运用到专业领域中[3]。

1.4 缺少应对突发情况的教学模式

随着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各高校纷纷推出了线上课程。如今,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趋稳向好,各地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但散发病例仍时有出现。为配合疫情防控,高校教学课堂必须发生转变,既要适应全面线上教学,又要实现线上、线下课堂的随时转换衔接,既要实现面对所有学生的统一教学,又要适应一部分同学线上、一部分同学线下的同步教学模式,以满足疫情影响下跨空间的灵活教学需求,保证线上线下学生获取到的知识和教学互动完全一致。

2 课程重构

2.1 课程目标重构

为了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课程目标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2.1.1 知识目标

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其熟练运用理论知识,掌握规范的作图技能,实现学生在学业上的持续发展[4]。课程教学模式从传统讲解模式转变为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讨论辅导为主的交叉式学习模式,同时,以相关例题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梳理课程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2.1.2 能力目标

课堂教学中应主动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将理论知识讲解作为线上自学内容,在线下课堂中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从理论自然过渡到例题,让学生理解理论在作图中的应用,从而加深其对重要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基本技能及基本素质。尤其应充分考虑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空间图示、综合图解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制图表达技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2.1.3 素质目标

应将工匠精神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课程思政的融入。课程应教导学生在绘图、解题上注重细节,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按照制图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学习;在作图技巧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突破自我;在空间形体的表达部分,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养成严谨认真的制图习惯[5]。

2.2 课程内容重组

针对高校的建筑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重组了课程教学内容,然后按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未来发展,编写了新的课程教材,主要包括画法几何绪论以及点、直线、平面、投影变换、平面立体、曲面及曲面立体、轴测投影部分的基本理论和作图内容,还编写了与这些教学内容相配套的课后练习题。重组后的课程内容对原有课程中晦涩难懂之处略有删减,教学章节经认真遴选,力求少而精,使师生在正常授课中能讲清学透。重组后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实践环节,选取的课后习题内容均与教材章节相吻合,可实现同步或随堂练习,为课堂所学理论方法提供实践途径。

3 教学改革

3.1 教学氛围改革

3.1.1 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在课前将网络资源发送给每个学生,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前预习,充分理解基础知识。线下课堂中,教师精讲重点部分,梳理学习内容中的重难点,解决学生预习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随堂练习,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发言,借此发现学习的不足之处。

3.1.2 加入实践性环节

为了加强对学生作图能力的培养,在网络资源中增加了课后作图讲解的视频,线下课堂中增加了实践练习答疑的比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消化作图技巧,将其充分运用到日后的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分类教学,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优化课程教学效果。

3.2 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应转变为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讨论辅导的交叉式教学模式,这样就可以随时应对疫情发展不同时期的教学要求[6]。

3.2.1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线下教学

课程采用线下教学时,学生将网络资源作为预习内容使用,线下利用课堂讨论、情景模拟及翻转课堂等优化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组织实施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学生线上学习每个章节的理论部分,主要是基本概念、术语及作图方法。

第二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线下课堂的教学,通过提问、答疑、分组讨论等环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吸收内化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三阶段,学生若线下学习之后仍存在疑问,可通过网络讲解视频等资源进行线上再复习。

3.2.2 突发状况下的线上教学

课程采用线上教学方式时,学生以网络资源为主进行同步学习,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网络资源应做到“时间同步、课时同步、内容同步”,以保证和线下课堂的无缝衔接与自由切换。

“时间同步”就是网络课堂的授课时间与线下课堂的授课时间保持一致,在每个课时中适当预留用于课堂交流讨论的时间。

“课时同步”就是网络课堂的总课时与线下课堂的总课时保持一致,从而把握课程整体教学进度。

“内容同步”就是网络课堂的授课内容与线下课堂的授课内容保持一致,以便学习过程中遇到疫情等突发情况可随时相互转换。

3.3 教学环境改革

3.3.1 网络同步课堂创设——线上教学资源完整

课程网络资源应包括完整的课程章节,涵盖所有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环节,除了包括课程授课视频、习题讲解视频、PPT课件、随堂练习、课程作业等常规教学内容,还有试卷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作图题等)、课程大纲、考核大纲、课程教学进度表、电子版教材、课程配套习题等相关内容。尤其是针对线上实践教学缺失的情况,应为每章节录制习题讲解视频,方便老师解决学生作图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保证线上线下能产生同样的教学效果。

3.3.2 教室翻转课堂创设——线下课堂锦上添花

可将每个章节的基础理论知识提前发给学生进行线上学习,让学生在预习中首先理解重要的基础概念和理论,然后在线下讨论和抽查互动时进一步加强巩固理解。线下课堂中,让学生成为主角,针对部分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或作图思路,教师也可利用提出问题的形式形成课堂特定情境,让学生练习,实现线下的翻转课堂效果,使学生线上学习的问题在线下课堂中充分暴露出来。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时,以梳理重点难点理论知识、解决学生疑难问题、师生互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师生交流效果。线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和讨论交流学习,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了解学生实践能力水平,还能为线上教学锦上添花,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4 课程思政

在融入思政元素方面,主要利用当代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7]。

4.1 课程思政元素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培养工匠精神,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规范标准对制图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制图习惯,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能够提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律、自强、自信等精神培养学生对己严格要求、对人宽宏大量、对待问题知难而进、对待技术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积极的思维,辩证地看待问题,养成严谨的逻辑,正确面对学习及专业方面的各种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提高个人修养和职业素养[8]。

4.2 在课程改革中融入思政元素

首先,将国内建筑设计、施工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国内外差距等融入教学内容,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键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讲话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其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实教学素材,将所需的思政元素转换成其他形式加入教学内容,比如直观的图片、生动的视频等。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思政元素应精挑细选,比如古代工匠的绘图过程、现代超级工程的绘制过程等,这样不仅润物细无声地开展了思政教育,还让学生体会到了专业的重要性和制图类课程的意义。

最后,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思政元素向学生提出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贴近课本知识,能够吸引学生。学生可在课堂中交流讨论关于问题的疑问和想法,教师先不直接回答问题,确保学生正确理解思政教育的目的,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给出答案。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

5 结语

制图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须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结合,从课程目标的重构,到增加课堂实践环节的比例,再到重组教学内容以适应教学进度与节奏,学生通过线上视频讲解基本掌握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线下课堂教学,通过提问、答疑、交流讨论等环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吸收内化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是从理论讲解模式转变为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讨论辅导的交叉式教学模式,从而满足现阶段疫情影响下对教学方式的随时切换需求,实现线上网络资源完整、线下课堂锦上添花的效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对高校课堂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萍. PBL教学法在“建筑画法几何”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科教文汇,2019(3):96-97.

[2] 康锦润,陈萍,蒋洋.高校学科竞赛培养自主学习及信念的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9(7):1-3.

[3] 宫晨.学科基础课教學改革探索:以《建筑制图》课程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2(5):55-57.

[4] 郭颖,陈吉祥.以学生为中心的“机械图纸识读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南方农机,2022,53(8):150-152.

[5] 黄易辰,王海峰,丰崇友,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工程识图课程的实践探索[J].专用汽车,2022(4):77-80.

[6] 吕杰锋.设计教学改革应围绕培养六大新能力展开[J].设计,2020,33(22):62-66.

[7] 李琦.建筑类重点课程思政教育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22,7(9):157-159.

[8] 石爱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1):42-44.

作者简介:陈萍(1982—),女,陕西泾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康锦润(1979—),男,甘肃秦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疫情防控实践教学课程思政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