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交礼仪课程思政的实践

2022-05-30 06:08潘玲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潘玲

摘要:课程思政是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教学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社交礼仪课程的重要精神源泉。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交礼仪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元素体系,提出丰富教学方式、引导参与体验、拓展教学时空等三个实施路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深度融入社交礼仪思政教学。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交礼仪;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82

0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有利于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礼仪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校社交礼仪课程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实现知识传授功能与思政教育功能有机结合的关键。课程思政目的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以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现代社交礼仪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度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取向,能为社交礼仪课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内涵支撑,有助于提升社交礼仪课程的规范性、系统性和时代性。

1社交礼仪课程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阐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礼仪是从原始人混沌经验中提炼并使之形式化而建立起来的、对个体的行为和仪表等予以约束和规范的一套稳定的秩序。礼仪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精神文明,尤其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关乎个人素养、社会文明与国家形象的软实力。礼仪文化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现代社交礼仪中,能推动现代社交礼仪的系统化、全面化发展。我国作为礼仪之邦和泱泱大国,传统礼仪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小至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大到国家典制、外交礼规,无所不及。《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曰“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礼的立身处世。《左转·僖公十一年》曰“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强调以尊敬为内涵的礼义精神。现代的礼节仪式都是用来表达敬意的形式和载体。《左传》曰“礼者,理也”,即礼仪要按照道德理性的逻辑行事。《荀子·修身》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将礼仪与个人生死和国家安全相提并论。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包含着诸多社交礼仪知识,与社交礼仪规范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

2社交礼仪课程思政实践

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的要求,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核心价值观,凝练社交礼仪课程的思政目标,结合课程知识点提取思政构成要素体系,详见表1。

2.1思政目标与构成要素

2.1.1弘扬传统美德、丰富精神涵养

强调“讲仁爱”和“重民本”,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自信、自爱、包容和友善。所谓“仁”,即亲民爱人,指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善意,由爱亲人推广到爱陌生人,由爱百姓推广到爱万物,由此衍变为“老吾老、幼吾幼”“爱屋及乌”的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博爱之心。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为“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君权民与”等古代先贤的经验认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通过学习民本主义精神,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谦逊有礼,平衡人际交往关系,懂得如何与周边社会环境和谐共处。

2.1.2培养职业精神、强化职业素养

强调“守誠信”和“崇正义”,增强学生的职业修养,树立行业规范意识,倡导公平正义的敬业精神和自强独立的人格魅力。所谓“信”,即诚实守信,《孟子·离娄上》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不仅是立国之道,更是做人之本。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传承诚信精神,融入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培养爱岗敬业、诚信待人的职业道德规范。所谓“义”,即行事要公正合宜。《论语·阳货》曰“君子义以为上”,以义为君子立身之本,主张“见利思义”,强调做事要遵守义的准则,超越个人狭隘利益,重视社会整体利益,坚持“以义制利”,达到义与利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1.3树立爱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强调“尚和合”和“求大同”,培养学生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所谓“和”,是以“礼”“制衡”的结果。《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礼的核心是促进个人身心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和谐。所谓“同”,即存异与求同,《论语·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是在承认多元化前提下寻求共性的文化认同,这是人际交往中与他人保持关系和谐的处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实现共同发展,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正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向往与追求,以及中华儿女为实现这种社会理想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精神传统。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与社交礼仪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把人生追求与国家前途命运相连的精神自觉,增强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

2.2思政元素与知识点融合

目前高校的礼仪课程存在思政教育功能欠缺、课程内容安排系统性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社交礼仪课程应结合不同的课程章节和相应的知识点,融入有针对性的思政元素,教学方式亦因授课内容而适时调整,与实践相结合。

(1)礼仪概述章节,包括礼仪的内涵和历史等知识点。

内容可导入“经典著作中礼的定义”“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等案例,运用课前预习、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的礼仪文化与人文内涵,深化文化自信,并在中西礼仪文化对比中,不断更新与重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知与认同,学会吸收古今精华,兼容开放。

(2)形象礼仪章节,包括外在形象、举止行为和沟通表达等知识点。

内容可结合我国传统妆容、服饰、举止等,通过互动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优雅的仪表风度、良好的个人形象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注重体现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的尊严感与得体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体现自信、自爱、恭敬、谦逊,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3)职场礼仪章节,包括会面、接待、拜访、沟通及餐饮等知识点。

结合传统的儒家见面礼,通过现代商务引领接待、餐饮位次排列等情景模拟、视频展示的参与式体验,培养学生掌握与人言语交谈中态度的亲切与谦和,掌握正确的握手礼节、不同场合的介绍规则等,从而做到慎独自律,虚心上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守信守时、工作细致、公平正义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

(4)社会交往章节,包括家庭、公共场合、馈赠礼仪等知识点。

融入我国传统的称谓礼仪,学会尊称、敬称、谦称。讲解我国传统的拜师礼俗,表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尊师重道。掌握公共场合的礼仪规范,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让学生拥有对他人平等的礼让与尊重的修养,学会尊重、友善的交往处事原则。

(5)涉外礼仪章节,包括涉外礼仪的规范、国际礼宾次序和世界主要国家和民族的礼仪习俗。

引入“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礼仪风俗与禁忌,领悟“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以辩证思维看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课程教学实践探讨

课程思政的最佳实施效果是既能够准确地传递授课知识内容,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又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和升华情操。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课程思政要素,提升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活动性、主动性、参与性、情感性和体验性。根据课程知识内容,精选思政教学案例,将其融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教学环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方位、全员、全过程浸透。

3.1联系课内课外,采用多元化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课堂以教师“讲”为核心,引导学生课前“查”,课中“做、演、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实践性、活动性、主动性。课前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知识要点发放给学生,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通过精选《论语》《礼记》、家训家规等视频素材,将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的基因,体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特征,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的认知。课堂教师通过讲授案例传递知识内容,以历史人物故事、时事新闻、热点事件为引导,让学生通过小组展示、个人演讲、经典诵读、主题辩论、案例讨论等方式,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3.2联动校内校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度体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要从情感体验视角对思政课教学进行优化,探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的路径。课堂教学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效地鼓励学生产生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性和体验性。课程结合校外的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企业家等渠道,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研、观察记录等方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增强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力,从而真正内化深入地理解礼仪文化内涵。以形象礼仪板块内容为例,课堂可以“如何塑造美好的第一印象”为主题,让学生深入企业调研,探讨个人形象对职场竞争力、企业品牌形象的影响力,对比不同企业家的公众形象,掌握形象与身份、职业、场合的关联,使学生增强对个人形象的认知,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素养,将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统一起来,实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3.3结合线上线下,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范围

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应紧扣时代潮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课程慕课,发布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文章、案例、图片、视频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程参与度。同时,利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挖掘热点事件中蕴含的礼仪知识,通过信息收集、微视频制作等方式,创造适合新生代大学生喜爱的线上展示内容,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全面育人格局。以公共礼仪内容为例,课前可布置“寻找社会不文明现象”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网络收集素材制作微视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展示,引发学生对社会公共道德的思考和讨论,实现“以礼引德,以礼显德,以礼行德”的教学目标。

4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血脉,是社交礼仪课程契合思政教学的理念支撑。通过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确立了弘扬传统美德、培养职业精神、树立爱国精神的思政目标,建立思政教学课程内容体系,通过思政案例和教学方式,结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使思政内涵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彰显礼仪的内在品格与道德养成,实现礼仪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J].中国高等教育,2021,(10).

[2]张洪娟.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4]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5]马征.审美视野中的礼仪文化[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04).

[6]赵晓芳.大学社交礼仪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10).

[7]高占祥.仁义礼智信 (简明读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5.

[8]彭林.彭林说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14.

[9]张丽.高校礼仪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04).

[10]王亚男.基于情感体验视角的思政课教学优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2).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