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丧俗,游牧的宿命

2022-05-30 10:48一墨
看世界 2022年14期
关键词:发辫成吉思汗匈奴

一墨

蒙古草原

在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上,风吹草低,牛羊们或许是永恒的存在,但是它们的主人—高原上的族群就不一定了。很多族群在蒙古高原上来去匆匆,最后只留下只言片语的传说,和支离破碎的文字。

近日,在蒙古国达尔罕乌拉省洪格尔县,考古工作人员发掘了蒙古境内最大的一座鲜卑墓葬。这有利于探索“鲜卑”这个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的族群,以及填补蒙古高原历史的空白。

匈奴不凶:以发代殉

东汉中期,匈奴西迁后,鲜卑人就占据蒙古高原三百多年。而鲜卑人之前的匈奴人,从战国时期开始到东汉中期,也在蒙古高原生活了三百年左右。

公元5世纪后期,柔然人代替鲜卑人占领蒙古高原半个多世纪。之后,突厥人、回纥人、黠嘎斯人、契丹人先后流水一般统治过蒙古高原,直到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蒙古这一族群成为蒙古高原上的主体族群,延续至今。

由于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以及同农耕文明之间的隔阂,关于蒙古高原上的那些游牧族群的历史记载,要么空白,要么笼统不清。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送死有棺椁衣衾。而无封树、丧服。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千……”然而据有关考古资料,迄今为止,发掘的匈奴墓葬之中,无论是贵族墓,还是平民墓,还没发现过司马迁所记载的那样,更多的是以殉葬发辫代替殉人的现象。

这些匈奴墓出土的发辫发束,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普遍存在于蒙古乃至贝加尔湖一带的匈奴墓葬里。

匈奴“发殉”现象最集中的墓葬,当数蒙古国的诺音乌拉匈奴墓。在诺音乌拉的30座匈奴墓葬群里,有120多束剪断的发辫,其中一些还和剪下的指甲一起,被放置在丝绸锦囊之中。

在诺音乌拉,不仅匈奴贵族大墓有殉发的现象,那些普通的墓葬也遵循这一习俗。殉葬的发辫是用丝绸锦囊装着,可见匈奴人对这一习俗的重视。

以金银珠宝、生活器具、兵器乃至活人作为随葬品,无论在南方的农耕区,还是北方游猎区域,都是普遍存在的。唯独匈奴人将头发和指甲置于丝绸锦囊作为殉葬品,这在考古发掘之中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同样信奉萨满教的满族先人,也有浓厚的“发为藏魂之所”的观念。

在蒙古高原上,一直有“发为藏魂之所”的观念。当地古老的萨满教认为,人的肉体消失之后,灵魂可以继续存在于死后的人最具灵性的器官上,而头发在萨满教中正好被视为最有灵性之物。

同时,头发又具有不断重生和经久耐腐的特点,或许正因如此,匈奴人用他们最具灵性、最珍贵的头发代替自己,永伴亲人长眠地下,以表哀思之情。

同样信奉萨满教的满族先人,也有浓厚的“发为藏魂之所”的观念。在古代,当征伐四方的满族人战死他乡,由于路途遥远,遗体会选择就地安葬,而他们的发辫则会被剪下,用红布包裹送回原籍,由家人供奉,表明魂归故里。

匈奴“发殉”

与树同葬和以树为棺

草原民族对树木的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他们看来,树的生命力是一种超自然的生命力,他们希望像树一样,也拥有这种超自然的生命力,从而实现长生不老、生命永恒。

蒙古高原上的突厥人,曾有“向树跳跃”的选汗仪式。蒙古人在丧葬习俗上,也有着“树”的特色。据有关文献记载,蒙古人相信,死后将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而那些被他们崇拜的树木,是他们死后达到彼岸世界的一大工具。同时,他们的萨满教也认为,人的灵魂会附着在树上,利用树葬的方式,可以得到神灵的庇佑。

梳妆楼元墓

他们的这种“树葬”简单、粗暴又有信仰。

树葬就是,将尸体安置在树枝上,或者找个树洞安置,不管风吹雨打,任其腐烂、风化,其也称为“风葬”。《魏书·列传第八十八》称:室韦人“父母死,男女众聚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之上”;《北史·契丹传》记载:“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

蒙古人从9世纪以后,基本不存在树葬这一习俗了,但据说北方的鄂伦春、鄂溫克族,依旧有这一习俗。

相对于树葬的简单粗暴,树棺葬就显得贵重和复杂很多:要选择直径足够粗大的树木,将其从中剖成两半,依人的大小将其挖空成人形,把尸体放进去之后,再把两半木头合起来,恢复圆木的形状。

只有蒙古贵族或高级别的官吏死后,才有资格享用树棺葬。对于树棺的制作,《元史·祭祀志》如此记载:“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著各一。硷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

树棺也称为“独木棺”。1999年到2001年,在河北考古发掘的梳妆楼元墓里面的三口棺木,采用的就是树棺。有考古人员认为其“梳妆楼”的“梳妆”二字,可能是“树葬”的谐音。据文物专家介绍,以树为棺在河北独一无二,在中国境内也实属罕见。

成吉思汗葬在哪里

拉施特的《史集》记载道,有一次,成吉思汗出去打猎,一棵孤树吸引了他,于是他在那里下了马。在树下他心情十分愉悦,遂对随从说:“这个地方做我的墓地挺适合!在这里做上个记号。”

蒙元诸帝的秘葬,反映出蒙古的丧葬核心原则是薄葬简丧。

虽然当时成吉思汗给自己的墓址预留了记号,但在继承者的操作下,他的陵墓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他的继承者们也和他一样,各自的陵墓淹埋在历史的风沙之下,外人无得而知。

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皇族有死后密葬的传统。蒙古贵族的秘葬一般是把独木棺放在深坑里,将土回填,然后驱赶群马在回填好的地表来回跑动,把地表的填土压实、压紧、压平。完成这些之后,还会有人在暗中看护墓葬地,直到地表长满杂草,和周围无异,没有任何动过土的蛛丝马迹。

曾经出使蒙古的南宋大臣彭大雅,将自己此行见闻写成《黑鞑事略》,其中记载了蒙古丧葬的相关习俗:“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没真(铁木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逻骑以为卫。”

多桑在《蒙古史》中这样描写道:诸将奉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卒在此长途中遏人尽杀之……举行葬礼后,葬之于斡难、怯绿连、秃刺三水发源之不儿合勒敦诸山(今肯特山)之一山中。

据传闻,成吉思汗下葬之后,黄金家族动用了上万匹战马,将其墓葬填土的地表踏实。为了方便祭祀,族人当着母骆驼的面,将其小骆驼杀死,并将小骆驼的鲜血洒在成吉思汗的墓地上。等将来要来祭祀成吉思汗之时,虽然墓地被草皮覆盖,但是族人可以牵着母骆驼前往墓地。因为母骆驼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天生的位置感知能力,会记住小骆驼被杀的地方。

等到母骆驼死了之后,就再也找不到成吉思汗的陵墓了。考古学家预估,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们的陵墓安葬,应该也是采取和成吉思汗陵一样的做法。

蒙元诸帝的“秘葬”地,虽然一直为中外学者所关注并苦苦探寻,但是至今都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因此,后续的考古研究在这一议题上显得尤为重要。

相较于中原皇陵奢华的地宫、享殿、神道、牌坊等,蒙元诸帝的秘葬,反映出蒙古的丧葬核心原则是薄葬简丧。两者的结局也不言而喻—中原皇陵因其奢华,大多被盗得体无完肤;蒙元诸帝陵,却因秘葬而保存完好。

古代,蒙古高原是亚欧大陆主要交通要道之一,各種文明在这里碰撞交流。如今,匈奴、鲜卑、契丹作为族群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看到了树葬、秘葬的简单、粗暴以及神奇。

相对中原地区丧葬的奢华繁琐,其反映更多的,是蒙古高原当地人民的纯朴和直接。在这块土地上,游牧民族虽然在文明程度上相对发展缓慢,但他们骨子里,也藏着对生命的热爱。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

猜你喜欢
发辫成吉思汗匈奴
塞外的秋雨 从不嫌弃贫瘠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成吉思汗
头发“生”钱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