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玲
现阶段,为了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也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品德素质的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素质水平,教师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同时各门学科也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重要命题。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要将品德教育高效地渗透与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促进学生人格健全以及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获得思想的引导和良好品德的教育与熏陶,这样学生就能在获得语文知识积累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
一、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难以自觉地培养个性品德。所以,教师也要善于把握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性的闪光点,采取科学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
首先,品德教育和语文教育二者在本质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能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及语言技能,而且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同时,这两方面的教育工作都是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通过相应的故事与案例文本,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体悟,获得潜在的影响与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健全的人格,坚定理想追求。通过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摆正人生态度,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而通过品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因此,在教学目标上,语文教育与品德教育都具有相似的高度,二者融合能够促进当前教育模式的革新,对学生实现更好的教育引导的效果[1]。
其次,在教材内容方面,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对字、词、句等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还以真善美精神的弘扬与宣传作为重点。而在品德教育中,主要就是围绕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与确立向学生传达真善美,感染和熏陶学生。因此,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上来看,这两门学科的教育也较为相似。所以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也能够为品德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学生探究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点拨和升华主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获得文本的内在含义,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因此,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开展进程中,为了契合当下新课改各方面的要求,将学生始终当作教学工作的主体对象,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全面优化教学效果,并进一步保障在未来教学工作开展中,可以与品德教学工作有效融合,这是能够为之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所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有效融合的措施
(一)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引导,同时在思想道德与行为层面也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标杆,提高学生行为的规范性,确保其道德品质良好发展。因此,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实现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面临沉重的教学压力。为了应对竞争激烈的高考,教师往往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语文知识的教学和引导上,并没有注重模范作用的发挥,因此,也就导致在语文教学中所开展的品德教育没有说服力和认可度,无法实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启迪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同时,也要在思想道德层面做好引路人,要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行为,这样才能以身作则,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要积极地和学生开展深入的交流与互动,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心理状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勇于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障碍,逐渐形成一个乐观的心态。另外,教师还要充分把握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隐性教育的因素,通过德育环境的塑造,对学生进行潜在的影响,这样能够在班级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实现学生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如可以在班级设置图书角,通过图书角中具有品德教育意义的书籍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其中人物事迹的感染与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这样教师也能在班级范围内构建一个和谐积极的环境,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2]。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要伴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重心,以顺应当下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此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得到了全面提升,使得语文教学针对性更强。
(二)把握日常教学中品德教育的契合点
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展开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转化。在过去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由于只强调语文专业内容的教学,而并未重视从思想品德方面对学生的引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造成品德教育的缺失,没有把握语文教学在品德教育中具有的优势。因此,教师也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整教学结构和模式,在其中充分融入与渗透品德教育的内容,把握日常教育中的契机,强化对学生的道德引导。通过文本阅读,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与感受其中所体现的人格品质,从而领会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所具有的魅力。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把握语文教材与德育中的契合点,以此入手,促进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的融合与统一,从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品德教育。如在阅读《老人与海》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后对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深入理解与把握主人公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与精神,这样就能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对高尚的品德抱有尊重、钦佩的情感,从而不断地完善自身,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进行自身言行的规范[3]。
(三)持续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不仅要充分融入品德教育,同时还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思想情况和心理状态的关注。这也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所开展的品德教育中一个较为关键的难点问题。因此,教师要在加强语文训练的基础上,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的内容,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为了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日记、随笔的写作任务,这样不仅能够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文本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并且能够提供相应的辅导与帮助。另外,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互助合作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组成品德小组。针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制订有关规范标准,通过组内成员相互之间的鼓励和督促,也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另外,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研讨会,针对当下的时事热点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深入交流,在道德层面上引发学生热烈讨论,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标准。
(四)强化有效阅读
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更好的品德教育效果,教师就要在阅读环节对学生加强引导,让学生增进对品德的理解。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师就要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阅读经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名人事迹,从而感受这些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高尚情操与良好品德,这样就能够对学生实现潜在的影响,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品格发展。如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所推荐的书籍也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其中所刻画的人物的品味与理解,形成正确观念,提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形成优秀的品质,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绍斌.立德春风化雨 树人润物无声[J].新课程,2021(22):8-9.
[2]徐禮诚.五观十六育:高中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内容研究[J].考试周刊,2021(31):37-38.
[3]吴燚.高中语文如何做好品德道德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