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前程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更多的方法选择,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从任务完成中获得成就感,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性,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文学作品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提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任务驱动;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通过合理地应用该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提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为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应用该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进而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创新元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采取提问、讲解、习题等形式来教授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课堂讨论、阅读名著、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综合素质[1]。其次,高中语文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采用提问、讲解、习题等形式来教授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这种教学方法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在学习时往往缺乏积极性,而且无法让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以提问、讲解、习题等形式来教授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让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但是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且无法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无法做到举一反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选择一些内容有趣、生动形象的教材内容进行教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掌握。另外,由于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教材内容,并没有注重将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时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因此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结合社会实际来教授语文知识。而且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很大帮助。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运用策略探讨
(一)创设任务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创设任务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强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其养成独立思考和自我质疑的习惯[2]。
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教材有关的主题情境,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思考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爱莲说》这篇古文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莲花相关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比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播放一段有关莲花的视频,在视频中,莲花的美丽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学生产生探究莲之美的愿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视频中莲花的形象展开讨论和研究,让学生分析课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和词句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从而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关主题情境,让学生在任务情境的驱动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岳阳楼相关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作者创作此文的缘由和背景、岳阳楼的名称来历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师在讲解《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时,可以在讲课前播放一段与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实质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思考和讨论,分析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文章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文章的写作手法等问题,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掌握文章的主旨,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总之,教师要想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首先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融入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问题,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布置小组任务,提高学生团队协作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不仅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任务,而且还应当引导学生积极与其他学生开展合作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教师要将学生的团隊协作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例如:教师在布置《赤壁赋》这一课的预习任务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和交流完成任务。小组成员根据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再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又比如:在讲授《岳阳楼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内容,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由于每个人对这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将文章中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对文章的观点和看法。在《边城》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地进行阅读和预习,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因为不同的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与预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理解或者不认同的地方,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与交流。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内容,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集体观念。同时,教师要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组内交流与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一种共同学习的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分析和研究,并通过组内交流与讨论的方式,共同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优点,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组内形成一种团结向上、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编订课前导学,养成学生预习习惯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预习课文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中不懂的问题进行记录,方便教师课后解答。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愿意预习课文的学生,认为预习课文是浪费时间、影响成绩。为此,教师要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课文预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
例如:在学习《论语》时,教师要让学生准备好课前导学材料,以“如何预习《论语》”为题,让学生围绕“《论语》的作者、成书过程、内容、意义”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在学习《师说》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了解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一生的政治抱负、思想主张、教育思想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来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论语》中的内容。可以说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有了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才能真正地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孔子的思想观点。当然,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也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陋室铭》这篇文章时,学生可以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上课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相应的任务,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陈胜、吴广起义”的小课题,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资料,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讨论之后,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然后由其他小组的成员来评价和补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独立思考,而且也会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能力。总而言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任务布置、导学材料编制、学生自主预习等环节中。教师要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到任务驱动教学法之中,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创新作业设计,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要注重对作业设计的优化,并使其具有层次性、创新性和趣味性。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现有知识、提出新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并注重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针对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在完成作业的同时,锻炼学生质疑能力[5]。
例如:在《离骚》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屈原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提出疑问:“屈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学生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总结并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史记》中寻找有关屈原的记录,通过搜集、整理,让学生对屈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对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内容进行了补充。例如:在《过秦论》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史记》的相关内容,找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并对屈原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作品以及文学成就,还能加深他们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增强爱国主义情怀。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取分组讨论和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屈原列传》一文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进行阅读,然后在课前通过搜集、整理等方式完成相关资料的搜集,同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问题:“屈原在《离骚》中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可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对理解较深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对该句话的理解更深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对屈原生平进行了解,并引导学生反思:“屈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经历了怎样的人生阶段?”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质疑能力,并提高学习效率,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总而言之,教师要重视对作业设计的優化,在设计时要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其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学习进度;另外,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并加强任务的趣味性、层次性和实践性。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述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柳国瑞.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文课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22(3):17-19.
[2]潘颖珺.任务驱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一种创新路径[J].启迪:教育教学版,2021(7):39-40.
[3]邢晓航.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作文·高中版,2022(9):39-40.
[4]郭琴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广西教育,2021(34):89-90.
[5]后晓囝.“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22(Z1):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