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课堂的教学艺术研究

2022-05-30 03:53:53孙姣
艺术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教学艺术课程思政育人

摘要:“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这是中国传统教育观中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爱因斯坦对教师的修养提出三条基本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技巧。在数字化教育背景下,要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提升课程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必要研究教学艺术。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数字化方法的现代性、思政内容的思想性与教学艺术充分融合,将教学艺术的形象性、创造性、情感性与审美性理论方法应用到高校课程思政课堂中,对综合提升课程思政执教教师的育人能力,达到铸魂育人、启润心智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研究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课堂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艺术;思想;育人

中图分类號: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3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发展数字化教育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又是我国教育转型的重要战略。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育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长于数字化背景下的新一代学生对课程现代性、立体性、趣味性、思想性的期望与日俱增。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育人的重要实现环节,在教学中恰恰易出现课程与思政两张皮,思政内容片面枯燥,思政融入生搬硬套、脱离学生认知、无法引发共鸣等问题,影响育人效果。因此“课程思政+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天然契合新一代学生心理需求,能部分解决传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僵化、教学模式保守、教学资源单一、教学反馈缺失等痛点,为最大限度立体推进课程思政“由脑入心”提供新的生态。在实现课程思政与数字化的结合时,绝不能仅仅采取数字化的措施来进行课程思政,应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出发,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数字化方法的现代性、思政内容的思想性与教学艺术充分融合,借助教学艺术的形象性、创造性、情感性与审美性理论方法,综合提升课程思政课堂的深度与温度,达到课程启智润心,德、智、美共赢的育人效果。

本文依据教学艺术理论,从形象性、创造性、情感性、审美性四个方面,探讨高校课程思政课堂的教学艺术。

1 数字化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艺术的形象性

形象性是教学艺术最基本的特点,是教师在课堂中一切外观行为的综合表演。高校课程思政课堂的教学艺术形象性远不止于教师的衣着打扮、身姿动作、语态表情等外显性形象,还在于教师课程内容的形象化组织,抽象课程知识技能的形象化讲解,思政思想与课堂内容的形象化融合[1]。

1.1 课堂形象化组织

借助数字化平台,课程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够以更形象的形式展示,微课、慕课等平台能够使教学组织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解决课堂时间分配不足等问题,不必再固守于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思维拓展以及所进行的创作活动都形成了更为立体、更为形象的学习过程。此外,教学组织还可以采用多种课堂组织形式,把控教学节奏,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体验式、探究式、沉浸式的教学形态,并将之广泛应用于课程思政课堂。

1.2 知识形象化讲解

形象化的教学艺术还可表现为对专业知识的形象化讲解。高等院校教学与中小学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课程的科学性、专业性要求高等院校的受教育者通过课堂学习既能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能习得一定的理论方法或应用技巧,对受教育者的思维逻辑、概括总结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驾驭这种集科学性与专业性为一体的课堂,依靠照本宣科的知识传递是不行的,极易造成课程内容死板,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应采用形象化的教学艺术策略,要求教师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形象化的教学设计和精彩的课堂表达,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启发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唤醒、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潜力,以形象性的教学艺术,综合提升受教育者的课堂艺术感受。

1.3 思想与内容的形象化融合

课程思政教学,难点在于思政思想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常听到的“思政与教学两张皮”即是这方面的典型反例。而如何才能实现思政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需要教师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构思、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象化的教学构思可以通过内容与思想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创造性的引导,使思想传递生动形象;亦可以通过教师语言不失时机地塑造氛围和启迪,达到铸魂育人的最终目标。高校课程思政课堂对思想与内容的形象化融合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功底。

2 数字化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2.1 应用手段的创造性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要求。在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以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为代表的慕课教学资源,以腾讯课堂、钉钉、QQ直播等为代表的在线教学平台[2],以投屏、打卡及作业收集程序等为代表的教师助手小工具,为数字时代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创造性的发挥空间。针对课程思政教学来说,学习强国APP等资源,可以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信息社会的各种媒体信息,更为思政素材提供了广阔的选择。因此,课程思政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有了数字化应用的加持,可以让课堂内容更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更立体、课堂思想育人的理念更深入人心。

2.2 教学技法的创造性

数字化应用的便利高效使高校课程思政课堂必然区别于传统课堂,为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不同数字化手段的应用,课程思政不仅拥有更丰富的呈现形式,还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到教学组织实现全方位的创新。教师还可以加入个人机智与幽默等个性化的教学艺术技巧,将课程思政课堂提升为从知识教授到思想熏陶的高阶育人课堂[3]。从根本上说,课程思政课堂的创新,不仅是课堂呈现形式的创新,还是教师教学技法的创新,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的创新。数字化应用为创新带来了新的土壤,数字化背景下的课程思政课堂更能促进教师的教学艺术创新。

3 数字化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艺术的情感性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的感受是评价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关注学生感受、关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情感性因素是教学艺术的重要方向。可以说,一个成功的课堂绝不仅仅是教师对知识的教授,还是一次师生情感价值观的深入交流,能够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共鸣。课程思政课堂正需要告别干巴巴的教条讲授,要更多地运用情感性因素,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等积极的情感价值观。因此,要使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达到理想的铸魂育人效果,必须注重教学艺术中的情感因素。

3.1 立体化情感

课程思政课堂的情感引领,极易出现片面说教、硬性说教等错误[4],不仅思政教学目标达不到,甚至会损伤师生之间的正向情感交流。课程思政课堂应该是有温度的课堂,不应被冷冰冰的说教统治,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畅通的情感交流是课程思政课堂成功的基础。在师生良好互动交流的基础之上,教师通过知识与思想的衔接,自然而然地引入思想育人的要素,借助丰富的数字化教学手段,以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等多种教学载体,结合形象化的案例讲述等,让学生沉浸于共同或相当的情感体验之中,由共同的课堂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相同的思想观念,以思政润物无声地沁润学生的心田。

这样共同的情感是立体的,比如谈及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回顾近代史时对国家民族历经磨难的感同身受,居安思危,能够激发学生个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感。教师与学生在情感碰撞那一时刻可以产生共鸣,而这样的情感共鸣经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即可达到思想价值上的高度一致性,思想教育便水到渠成,甚至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情感引领不能是干巴的解说,一定要是立体化的情感碰撞和共鸣,以形象的案例激发真情实感,达到育人铸魂的效果。

3.2 交互式情感

高校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师应更注重与学生的良性交互式情感交流的教学艺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从课内到课外,线下至线上。学生产生的疑问能否得到及时、细致的解答,小至生活的微小细节,大至人生理想信念,甚至教师对学生不经意的关注,都有可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关注课堂内外的情感交互,是让教师的思政教学事半功倍的法宝。教师或温情,或机智,或诙谐风趣的教学风格也可以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交互体验,甚至偶尔的风格反转还能给学生带来特别的课堂体验[5]。讨论式、启发式、沉浸式等多模式教学,能为交互式情感教学提供多种方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还可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实现教学技巧层面的师生共促式交互。

4 数字化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教学设计美、教态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过程美、教学意境美、教学机智美、教学风格美、教师人格美等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又使教学具有审美价值。数字化技术加持下的高校课程思政课堂,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引领至图、文、音、视、意境等多重审美的教学艺术殿堂,能够为受众提供更生动立体的审美体验。

4.1 视听意境审美

在数字化背景下,借助课堂多层次、多方位的数字化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轻松通过图片欣赏、篇章阅读、音乐聆听、视频赏析等多种方式实现立体化的审美;更能够借助现代化数字手段的综合运用,获得独特的视听审美,甚至是意境审美感受。例如,对古代诗歌艺术的鉴赏,寥寥几句古诗词就能渲染出悠远厚重的意境氛围,古诗词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穿透千年岁月,至今仍令读者为之倾倒。因此,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更能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重拾家国情怀。

4.2 情景氛围审美

教师通过课堂语言艺术、肢体语言艺术、教学的组织艺术等能够综合塑造课堂的情景氛围。学生作为课程的参与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课堂的情景氛围。当教师将深奥的理论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象化比喻诠释出来;当教师以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当教师用机智幽默的语言点评错误,用具有感染力的亲切话语鼓舞学生思考……必然能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带来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3 思想审美

课程思政课堂的审美,包含课程内容的逻辑之美、科学之美,也包含思政思想的道德之美、情感之美。学习理论知识技能的过程固然辛苦,但在攀越科学高峰后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收获脑力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因此,应从教学艺术角度出发,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设置合理的教学进度[5]。就课程思政课堂来说,在专业知识与思政之间架设合适的桥梁,可以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其获得更多成就感,感受到思考的快乐,更能够提升思想高度,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这些力量带来的快乐,能为学生提供人生观、世界观的指引。这样的思想之光带来的美是极致的美。

5 结语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流发展趋势,而在当代数字化高速发展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不再是“专业知识+思政教育”的简单模式,应寻求一种巧妙衔接专业教学与思政熏陶的教学理念,这种需求恰恰与教学艺术理念在内涵与应用上高度匹配。经由教学艺术的系统指导,以教学艺术的形象化教学方式解决专业知识讲解过于抽象的难题,帮助学生深度掌握科学性及专业性内容,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更生动、有趣。数字化教学方式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立体性,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教学艺术的情感性特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赋予原本冷冰冰的课程思政课堂以温度,使思政思想的传递方式更为亲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丰富了学习者的审美感受,成功营造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共鸣,使思政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根植于学生心中。教学艺术以其形象性、创造性、情感性、审美性四个特点,为高校课程思政课堂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标准,有助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德、智、美育入脑入心,实现更高层次的铸魂育人。

参考文献:

[1] 巩莎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2] 刘庆昌.论教学活动艺术化的实质[J].教育学报,2010,6(4):43-48.

[3] 史晓眉,沈永真,陈欢.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融合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11):99-102.

[4] 谢利民,郭长江.课堂教学艺术及其风格的形成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1997(9):12-14.

[5] 陶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教学艺術的三个着力点[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65-66.

作者简介:孙姣(1985—),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俄区域与国别研究、教学法。

猜你喜欢
教学艺术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4:59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6:01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