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
关键词:课程思政 设计史论课 教学研究 理论研究 教学成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9-0113-03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此之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被正式提出。近年来,教育部发布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的思政建设及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示。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相关更具体的课程思政理念与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各校、各专业、各门课程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力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来系统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2]。
阮劲梅提出艺术设计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涉及范圍极广,主要涉及到文化、社会学和美学、经济、市场、科技等多个领域[3]。作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设计史论课程建设,如何在此环境下顺势发展,是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在课程思政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他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分别从设计史论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和总结。
一、新时代推进设计史论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研究
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设计史论课作为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设计专业中,设计史论课不是某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一类课程的总和,包括现代设计史、中外工艺美术史、中外绘画史、建筑史、服装史等多门课程。这类课程共同的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美育素养,进而影响学生的设计观、文化观,延伸学生设计的深度与广度,因此对其理论研究具有一般指导价值,另外,只有做好相关理论研究才能明确思政改革的方向,并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设计史论课程思政及其特点研究
课程思政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思政课程具有明显的区别。思政课程是指在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具体的课程设置。而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可以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在具体的课程中充分发挥各科的教育能动性、主动性,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复旦大学教授高国希曾经指出:不应将“思政教育”狭隘的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有着更广泛的内涵,主要可以归结为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和科学观等(如图1所示)。
设计史论此类课程目标主要以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工业设计史、工艺美术史、建筑史、平面史等多个设计史论领域为依托,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主要研究方法,坚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理性的分析能力;在分析结构上采取纵横相交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看问题的基本能力,避免片面、极端的思维方法。从分析典型作品中得出这一时期或某个人物作品设计特点,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及完整的分析思路,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在专业特殊发展规律学习的基础上摸索一般事物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及逻辑思辨能力;设计史论课程中会提到中外各种优秀的设计案例及作品,在分析这些作品的基础上,树立学生正确的美感观念,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着重需要培养的方面,并且在吸取这些优秀作品设计精华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在设计史论课中有众多设计精妙的中国作品,由此为契机展开介绍出现此类作品的历史原因、社会特点等,从而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扩展和完善设计类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设计的能力和理论评价能力,进而完成学生思维、应用能力的价值塑造。改变学生重技能、轻思想、重专业、轻素养的现状,改变理念淡薄、实践弱化、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切实做到“三位一体”,即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美学素养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生应用、创新自我价值塑造的目的。
(二)明确设计史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时代要求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由于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设计专业中的很多课程都可以归结为对学生的美育培养。设计史论课程就是其中典型的美育课程,迫切需要紧跟国家号召,加快课程思政的建设。
一方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充斥着各种错误理念的设计和糟糕、浮夸的设计作品,向人们传递错误的设计概念,严重影响人们的审美,如一些城市大楼的设计,由于设计审美的错误认知,打着宣传传统文化的口号,却是对传统美学的扭曲和误解(如图2所示)。设计出的作品不伦不类,严重影响大众的审美情趣,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这种问题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解决不了的,因此具有重要美育作用的设计史论课急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与使命,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净化我们的心灵。
另一方面,设计史论课程不仅仅局限于“美育”教育方面,还应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如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人们越来越了解到与自然共生的重要性,因此设计的角色不应只局限在如何把作品更好地服务于人和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文化,更应该深刻反思环境与人的关系、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等。另外,其自身所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其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这一背景下,设计史论课程需要通过课程思政进一步加强自身课程建设,以满足新时代对设计史论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如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设计传输爱国主义精神;课程设计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传输社会责任感;设计过程中注意遵守行业规范传输职业道德观[4]。
(三)充分发挥设计史论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
以作者所在学校为例,设计史论课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现代设计史》,其作为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从2012版大纲开始一直作为专业必修课,在2017版大纲的调整中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把之前的课时从32课时提高到了64课时,体现了学院对该课程的重视;在2019版的新大纲课程目标中加强了对学生实践、分析能力以及价值塑造的培养,在考核中加大了对过程性评定的考核,并提出了新形势下新教学技术的引入等。
首先,从内容上:本课程以工业设计史为主要内容,并涉及到建筑、平面等多个设计领域。内容涵盖整个中外人类社会设计文明的历史,涉及到艺术史、科学技术史等诸多领域,可以看出从内容设置的目的上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艺术修养,对思政教学中所要求的个人品格方面的培养完全吻合。同时在《现代设计史》的前两章中涉及到国内外工艺美术阶段的优秀作品,我国的工艺时期作品从科学性、美观性、实用性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课程中加入对设计实践环节的设置,如果只是简单、单一的理论学生,学生势必不会对其中的细节和应用掌握牢固,因此在64课时中设置了28节的实践环节,通过让学生制作设计具有传统纹样、造型特点的作品,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实践中牢固了对理论的认识(如图3所示)。
再次,从理论方法上:本课程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讲授人类设计历史的发展、变化,内容以产品为主,并涉及到建筑、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体量庞杂。采取纵横相交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以时间发展为研究主线,同时对各个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流派进行横向分析和比较,既关注到点,又关注到线和面。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树立学生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与课程思政中所提倡的科学观的建立相吻合。
最后,从课程的成果上来看:课程的作业等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理论考试,又加入了让学生对某一开放性命题的设计表达及即兴演讲等形式。如在教学改革后开放性设计命题有“如何用材料、技法等,清晰的表现出釉上彩及釉下彩的区别”“新艺术、装饰艺术主义、现代主义者眼中的秋叶”等,这些多种多样的课堂成果形式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推断等能力,这也与思政教育的想法也不谋而合。
二、设计史论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实践措施
(一)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
在多年的教学摸索过程中发现,设计史论课最容易出现的教学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习惯于将史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区别对待,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的将两种课程割裂開来,不能与其他非史论体系的课程建立起有效的联系;2.学生知识积累明显,但应用能力、思维能力依旧欠缺,价值塑造成果不明显;3.学生积极性未被全部挖掘,被动学习现象比较普遍,思维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以上罗列的一些教育问题是本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上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课程内容设置的个性化、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不足的一种体现。为此针对以上不足,提出:1.知识传授方面。加强对思政教学设计后,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心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另外,在设计史论这种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课程中加入了设计实践环节,加强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识体系更为融会贯通;2.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参观博物馆等途径,加强对事物开放式的理解。此环节使学生调动自己更多知识,以更宽广的视域来看待他们原本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的问题,也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3.价值塑造方面。从本专业学生特点出发,针对性的进行学生学情分析,有的放矢开展专业课思政,提升学生对专业、自我价值的认识。课程模式发生变化,把“老师讲、学生听”转换为“学生想、学生问、老师答”,翻转课堂。课堂内容应把一定比例的传统讲授内容,转换为讨论、辩论等形式,改变学生单纯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明辨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发挥线下课程主战场优势,打破沉默、焕发生机。
以上具体教学改革的实践措施较有效的改变了之前学生重技能、轻思想、重专业、轻素养的现状,以及理念淡薄、实践弱化、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除了加强学生美学素养能力的培养外,也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及独立的思考能力,从而达到了学生应用、创新自我价值塑造的目的。
(二)课程思政课堂建设计划
设计史论课程思政课堂建设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对课程内容可增加或加强课程思政部分进行整理,把适合思政教育的部分系统化;在系统化整理的基础上,细化每一个知识点,探讨网格化布置思政教育的可能性;确定出完整的思政教育方案及细节(如图4所示)。
整理出具有一般普遍意义的规律,对本人的其他相关课程如工艺美术史、现代设计发展与鉴赏等提供借鉴,对艺术专业其他史论类课程提供借鉴、对相关文科类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借鉴。
(三)课程思政阶段性成果展示
调整教学的内容,使其跟当今的设计趋势联系起来,增加当今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案例,把古与今相结合、把不熟悉的与熟悉的相结合,改变课堂的节奏,增加学生的兴趣。在课后训练中从简到难布置作业,如先让学生进行资料整理,在整理的基础上发现本质,然后再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在设计实践的训练中也要讲究循序渐进,最初布置的训练以平面训练为主,接着寻找一个元素进行立体化设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5]。以本校设计史论课程《工艺美术史》为例,在课程中开展与课程相关实践课题6项,包括以“制作一款或一系列文创产品实物”为主题的设计实践等,这些实践课题使本课与其他课程如设计表现技法、设计构成、计算机平面设计等紧密的联系起来,并且有效地内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以下是本校学生部分作品见图5。另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利用课外时间开设班级设计史论课程读书角,有能力和精力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设计史论书籍进行自主阅读,整理出读书笔记按比例计入平时成绩,解决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吃不饱”的问题,也体现了个性化教学的思路。
课程思政改革以来,不仅让学习主体——学生收获颇多,对教师的提升也是非常巨大的,在不断的改革尝试中,使得教师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改变了几年不变的教学模式,并且也收获了很多肯定和赞美,这是一场学生和教师双赢的教学改革。
结论
专业课是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整体教学与实践训练的全过程中,全面、深入地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资源[6]。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影响下,高校必须改变只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应该在课堂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适合本专业、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从立德树人本质要求出发,站在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将课程思政贯穿整个高等教育教学环节。
在国家倡导重视美育的大环境下,设计史论课作为美育的具体领域,应该发挥专业课程作用,切实参照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要求,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加强课程思政改革,加强史论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用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分享我国优秀的设计成果,探讨设计作品背后的故事,提高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心,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努力。
在实践的过程中受到个人理论水平、能力的限制,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及改变的地方,今后在课程的教学设置及排布上要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把课程思政理念进一步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