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电子信息+艺术”生态圈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2022-05-30 21:23靳雷生刘蕾蕾
艺术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生态圈电子信息

靳雷生 刘蕾蕾

摘要:电子信息与艺术教育的结合对培养具有跨界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卓越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引出构建“电子信息+艺术”生态圈实现本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育人理念,并从创新文化、课程体系、实践模式、创新平台和质量保障五个维度阐明具体实践路径,总结探索与实践中的创新之处,对我国电子信息和艺术科技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子信息;艺术;生态圈;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03

0 引言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面对“中国芯”、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轮科技革命,以立德树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下重要的战略任务[1-3]。然而,目前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际人才与学科、工业前沿脱节,跨界创新能力低,创新质量不高,缺乏艺术性的创新思维等[4],在知识、能力、素养、审美与人格的整体性发展方面存在不足[5],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包括三点:

第一,如何打造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学科融通生态体系,保证创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创新人才的自主式与整体性成长;第二,如何构建卓越人才培养的创新课程体系,解决相对固定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学科工业前沿、跨界创新能力需要的问题;第三,如何落实卓越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体系,实现学生创新实践的提优赋能,以满足各个领域对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南京邮电大学依托行业优势和学科特色,提出卓越创新生态育人理念,着力打造具有多元、动态、持续、开放特点的创新生态圈,强调电子信息与藝术教育的结合,着力培养具有艺术与科学交叉知识背景的人才。

1 创新生态圈内涵

本文提出的创新生态圈理念,以创新提质为核心目标,其构建包含四个维度,即基础素养、学科前沿、工程实践和跨界能力。维度之间具有协同、融通和拓展的交互关系。基础素养维度中,艺术教育、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协同,共同促进学生知识、思想与审美的进步。通过开展基础实践、科创与艺术培训,为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打下创新的前期基础。学科前沿维度中,融合高水平多样化研究平台、多类型科研项目以及多样化高水平师资,通过设立创新项目和研究课题,进一步拉近学生创新实践与学科前沿领域的距离,进而提升其创新能力。工程实践维度中,充分考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联合产业教授、龙头企业和工程实际案例,实施产教融合。通过高阶课程和项目实习,使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拥有和艺术产业深度融合的机会,丰富创新内容。跨界能力维度中,通过海外访学、合作办学和艺术师资等途径,结合艺术实践和艺术科技竞赛等措施,使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接触艺术,提升创新高度。生态圈强调科协、竞赛、南邮红色基因以及艺术熏陶等在内的创新文化营造,四个维度相互贯通,聚焦一个核心目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具体实践路径

2.1 传承创新与艺术文化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建设创新文化。深度汲取学校校史红色文化中的爱国精神、战邮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创新文化之中,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攻坚克难和坚毅果敢的创新价值观。可引入一批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典范,融入学生竞赛、艺术培训、社会实践等具体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完善创新制度,开设创新与艺术课程,打造创新艺术中心和自创空间,为创新文化建设提供软硬件平台。还可开展艺术节、科协活动、举办冬/夏令营、树立朋辈榜样,营造创新氛围,助力创新文化的内涵式形成。

将艺术文化元素融入电子信息专业建设中,紧密围绕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艺术+专业实践”和“艺术+社会实践”为载体,联合专业核心课程与艺术师资建设,一方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增加艺术相关领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形成与艺术有关的比较广泛和有深度的培养内容,促使理工科大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上的美,什么符合大众审美,避免技术与设计脱节。

2.2 构建科学与艺术交叉课程体系

针对相对固定的课程体系落后于学科与工业前沿、学生创新与艺术知识储备单薄,以及课程体系侧重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实战能力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从理论教学、工程实践、创新与艺术拓展三个方面与知识建造、素养塑造两个维度展开,构建四层次递进式创新课程体系(见图1)。

第一,整合课程结构,引入西方音乐史、中外美术作品赏析、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中国民间美术赏析、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系列等前沿艺术选修课及科技创新方法与应用等系列创新研修课,提升课程体系的高度,打通跨专业选课,引入学科交叉,拓宽课程体系的广度。着力打破学科壁垒,完成课程融合,建立多样化的课程和知识体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接收多样化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实现文理艺体分科招生背景下的融合性人才课程培养。

第二,增设创新拓展教学模块,分层次、模块化进行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创新项目教学,以自主化学分激励;深入教学过程,开展个性化教学改革,联合企业教师深入开展核心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小班化、案例化、翻转课堂改革专业课程,与艺术企业合作打造融合性课程。

第三,针对拔尖学生因材施教,定制贯通式培养方案,注重可持续发展,以项目为驱动,实现科教融合,激发自主研学。毕业设计继续实行真题真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创造“做中学”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条件。该课程体系纵向贯通德才思识,横向培植创新品质,面向国家对关键技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融合型创新人才。

2.3 强化创新实践模式

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厚筑专业基础,强化创新能力,融入艺术元素,构建纵向递进、横向贯通的一体化创新实践培养模式。该创新实践培养模式的第一个层次为创新与艺术引导,通过艺术讲座培训、“电子+艺术竞赛”、电子信息竞赛冬令营和夏令营、积分赛等竞赛基础训练项目,以及专业引领式实践达到厚专业基础、强专业认知、增艺术修养的目的;第二个层次为创新实战,通过电子设计竞赛、集电赛、FPGA竞赛等高端创新竞赛,以及专业技术实践平台完成创新实战的目的,加强创新创业中的产业引领,发挥产业前沿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引领作用,创造环境使艺术类企业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建立密切联系;第三个层次为创新研究,在本科生成长导师指导下,通过一流学科引领,开放实验项目、艺术科技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以科技研发作为项目支撑,最终使学生实现“创新研究”和“技术攻关”目标,全方位锻炼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三个层次互有交叉,递进式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和跨界能力,取得了显著效果。

2.4 提升創新平台水平

以工程素养和创新、跨界能力提升为目标,通过资源整合和实践加强实现创新提质。依托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教学科研平台、校企联合实验室、艺术学院、艺术科技实验室、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搭建“四融”(研教融合、校企融合、理实融合、产教融合)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成“研教联动、校企协同、理实一体、产教联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资源格局,形成“以赛促研、学科交叉、艺术融入、以创促教、项目孵化、导师互通”的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文化氛围,形成多方协同、创新推进、孕育创新人才成长生态的格局。

引入电子信息领域一流师资以及艺术师资队伍。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艺术赋能”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创新引领示范及优势助力引擎作用,从内涵、外延、举措等方面全面落实创新基因根植和艺术文化传承,有力促进教育链和人才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全方位融合,提升创新生态品质。

2.5 落实质量保障体系

为保证卓越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护创新与艺术文化氛围,应构建坚实的质量保障体系。在一个动态的完备闭环中,将“内部质量监控”和“外部评价反馈”两个途径有机结合,有效施行“目标明确、标准明晰、监控严格、评价定期、反馈有效、改进持续”六要素评价机制。评价、反馈并稳步改进人才培养各元素,夯实基础、强化条件,实现教育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

“四大保障”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多样化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等“一流师资保障”,《竞赛指导奖励办法》《电子信息+艺术创新指导办法》等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创新指导。二是国家级科研、教学实验室、艺术科技实验室等共享共用、运行高效的“高质量平台保障”,平台开放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制度等保证了高质量平台的搭建实实在在是为学生创新实践所用。三是科创社团协会规范管理、竞赛过程监控、学分认定等完善的“过程监控保障”。四是支撑创新专项基金设立、具有充足建设经费的“一流专业保障”,“艺术教育专项基金”“创新实践专项基金”“导师制专项基金”的设立,专款专用,给创新实践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

3 创新点

本文提出的“电子信息+艺术教育”生态圈的构建理念,具有以下创新点:

3.1 培养理念创新

确立“生态育人”理念,协同基础素养、学科前沿、工程实践与跨界能力四个维度,通过资源整合、实践加强、艺术激发、创新提质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建立思政教育与创新、艺术教育的融合机制,培养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卓越人才。

3.2 育人文化创新

“红蓝融通”传承战邮精神,培植创新品质,升华家国情怀,营造红色基因文化;以赛促教、以创促研,营造创新实践文化。学生在创新生态中自主式学习、自由式探索、自强式创造,以创新与艺术文化激发创造活力、孕育卓越创新人才。

3.3 培养路径创新

着眼创新生态之多元、动态、开放、持续,通过实施三位一体的递进式创新课程体系,践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融合型创新平台,积极发挥高水平师资、艺术师资的立德树人作用,有效运行高质量保障体系,强根基、促演进、推发展、赋品质、保持续,走出一条创新生态育人新途径。

4 结语

经过改革探索与实践,南京邮电大学电子学院在创新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示范性效果,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5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5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建成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卓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5年来,该校学生创新与跨界能力显著提高,获2021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4项金奖、2020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19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特等奖“优胜杯”、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瑞萨杯”等重大比赛的国际级奖项45项、国家级121项、省级237项。同时,该校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行业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多数成为行业领军人才、技术骨干。在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南京邮电大学电子学院位列全国第26名、江苏省属高校第1名,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官网和新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知名媒体的数十次报道。

参考文献:

[1] 程广云,张子夏.立何德 树何人:对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重要论述的思考[J].学术研究,2022(2):1-5.

[2] 郑庆华.打造“不设天花板”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空间[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27-29.

[3] 马陆亭.面向国家需求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雁阵格局[J].学术前沿,2021(24):42-50.

[4] 韩婷芷.传统优势学科如何赋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我国33所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分析[J].江苏高教,2022(1):83-90.

[5] 朱君,宋树祥,秦柳丽,等.“新工科”创新理念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1):171-173,177.

作者简介:靳雷生(1985—),男,河北邯郸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类融合教学创新。

刘蕾蕾(1980—),女,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教学。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生态圈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