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贵贤
素质教育理念近几年在我国中小学不断落实,家长和教师都开始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结合初中音乐教学的特点,讨论用审美教育引导心理健康、用趣味情景调动学生情绪、用因势利导开发学生个性、用亲和态度拉近师生距离等教育途径,保护学生心理健康。
一、用审美教育引导心理健康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素质教育的重点开始由以往的学习能力转变为综合能力。审美能力的高低很多时候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情绪和身心健康。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时期,心理比较脆弱、敏感,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如果教师或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加以引导,很容易累积成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而音乐就像浩瀚的海洋,具有宽广性和包容性,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在音乐鉴赏环节,让学生聆听。好的音乐能够帮助学生觉醒审美意识,感受到艺术之美,并缓和自身焦虑的心情,帮助其排解负面情绪。而且作为一种表演艺术,音乐能够传达创作者的感情,通过感官体验,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创作者想表达的精神诉求,与音乐达成共情,融入自身情感,心灵上受到熏陶。
二、用趣味情景調动学生的情绪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因素。音乐课堂的氛围不应该是刻板、枯燥、教条化的,而应该是愉快、宽松、活泼的。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释放真实的自我。现在很多学校已经改善了音乐课的教学环境,建立了单独的音乐活动室,使学生从原有的普通教室走了出来。这对于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趣味性体验,当学生不再埋头于课本时,其心理活动必然是放松、愉快的。同时,音乐教室的存在,为师生共同参与的音乐活动扩大了空间。教师要利用好这一资源,通过PPT、视频投影为学生创设出适宜进行音乐鉴赏的趣味情境。实施教学手段时,教师还要注重对音乐素材的选取。
三、用因势利导开发学生个性
因为学生的心理活动具有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差别。情绪是学生传达心理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多观察学生。例如,一些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但是歌曲中却存在一些成人化的情绪传达,这也侧面表现了学生渴望脱离束缚、寻求独立的心理。但是在初中阶段,操之过急的心理活动只会加重学生焦虑的心情。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针对每个学生特有的心理活动,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手段。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其中有很多特点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审美能力。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四、用亲和态度拉近师生距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飞速发展的阶段,心理比较脆弱敏感,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和孩子们建立正确、友善、和谐的沟通关系。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对学生加以关心,这样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心理情况,调整音乐课堂结构,适当对教材进行拓展,充分发挥音乐素质教育的审美价值,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大部分初中生都具有向师性,而音乐教师本身也是构成音乐美和音乐氛围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教学时,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或带动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状态会不断向教师靠拢,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在授课过程中,音乐教师要调整自己的状态,尽量避免用“命令”“指挥”的口气来说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和其沟通。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并说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看法,挖掘其心理动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于表现好的学生不能吝啬赞美。教师乐观、阳光的情绪会感染学生,师生之间亲密、真诚的沟通会感动学生。因此,用亲和的态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是每个音乐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综上所述,能否通过音乐课堂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下衡量一个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义务,积极汲取同行优秀的教学经验。创新现有音乐活动,开展趣味性实践教学。分析初中生的心理动态,改进课程结构,用音乐的力量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谭玉鑫.浅谈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有效应对[J].心理与健康,2021(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