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欣 莫紫莹
摘 要:桂剧,也被称为桂戏或桂班戏,是广西地方传统的戏剧,也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推出了800多个传统剧目,深受大家喜爱,是桂林还保留的地方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桂剧陷入濒临失传的境地,传统流失,人才断档,传统剧目与技艺无人传承,桂剧的艺术表演特色在人们的脑海中逐渐淡化,急需采取措施,保护与抢救桂劇,使这个濒临消失的古老剧种生出新的生命力。基于非遗传承现状下广西非遗“桂剧”App的开发与应用主要通过App来达到线上宣传推广服务,针对桂剧文化逐渐流失的现状,以互联网的形式让更多人能深入了解桂剧,将对桂剧感兴趣的用户集中在这个圈子里。同时,桂林旅游人数众多,国内外用户能在App里能购买桂剧文创产品,达到推广目的,从而让更多人了解桂剧,起到保护桂剧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App 产品设计;文化传承;文化创意产品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广西戏曲原有的艺术特色逐渐弱化,桂剧处于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面对这种情况,为使广西地方传统桂剧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及时对其进行保护,本文以广西非遗戏曲应用程序的开发与应用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开发“桂剧”App的理念,让人们了解广西戏曲文化,了解桂剧,使其再度充满生命力。
一、桂剧的概述
桂剧,也叫桂戏或者桂班剧,是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在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大约发源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昆腔流传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几种腔调互相融合便形成了如今的桂剧。桂剧腔调优美,抑扬有致,表演生动活泼,演员们通过面部表情与身段姿态来塑造细腻、富有生活气息的各种人物。桂剧曾经受到大家的欢迎,留下了数目众多的剧目,有“大小本杂八百出”的说法,其中《打金枝》《烤火下山》等就是流传下来的优秀剧目。桂剧与徽剧、湘剧、汉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到大家的喜爱,在广西南宁、柳州、河池、桂林和梧州地区操“官话”的北部城乡流传甚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的生存困境
1.政府重视度不够,管理不到位。一是缺乏资金,没有演出的场地。以前桂剧班可以在桂剧院表演,桂剧院被拆除后,桂林便没有了专门的桂剧演出场地,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桂剧无法开展正常的演出活动,无法持续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的桂剧,资金一直得不到周转,也没有其相关的保护单位。二是对民间传统文化戏剧表演的扶持力度不够。桂林著名的桂剧班——桂彩艺术团并未登记注册,无单位、无组织,属于民间自发性,由于爱好组织而成的业余桂剧团队。作为一个业余团队,无政府支持,无演出机会,收入相当少,几乎无法提供日常开销,处境格外艰难。
2.传承人匮乏,人才断档。根据调研与相关纪录片显示,桂剧演员一般都是中老年人,鲜少有年轻人去学习、继承桂剧,桂剧面临着后继无人技艺渐失的尴尬境地。这种情况即使在有编制的戏剧创作研究院也是格外严重,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桂剧也不喜欢桂剧,即便有喜欢桂剧的年轻人,也会因为收入的原因,无法坚持学习下去,长期以来,桂剧演员的平均年龄为42岁,老龄化严重,且有着老年化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3.剧本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无创新精神。关于桂剧剧目的改进与创新,焦菊隐在《桂剧的整理与改进》中说过,桂剧的戏剧文学,没有当地的色彩,建议把桂林当地口口相传的故事、人物、风俗,以及能让人想到桂林的故事、元素等融入桂剧当中,作为题材制作成剧目。90年代,陆陆续续创作出了几部创新剧目,如《瑶妃传奇》《风采壮妹》《大儒还乡》等,在桂剧的宣传上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桂剧的创新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且由于没有时代创新精神,未能与时俱进,桂剧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4.宣传不到位,不适应现代文化。市民对桂剧知之甚少,观众不了解在何地能观看桂剧,很少有人了解与观看桂剧,会唱的更是少之又少,文化和旅游部门对其宣传仅限于桂剧周边和桂剧专网上,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也没能利用官方微博账号、微信等大众常用的软件进行宣传。通过将“桂剧”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桂剧的相关信息很少,只有人们出于对桂剧好奇会在贴吧上进行询问,且发帖也非常少,桂剧网站上的实时动态更新更是缓慢,按年发帖,点击率很低,浏览量与留言的网友数量也极少,这表明桂剧的宣传力度十分不够。
三、“非遗App+”设计开发思路
1.功能方面。首页页面设计了5个功能区,可以通过App进行网上购物、社交、看剧、听剧以及关注自己喜欢的桂剧演员,并能与之进行交流。
2.技术运用方面。本项目将通过App平台,与桂剧文化相结合,结合绘画风格、平面设计等手段丰富桂剧的表现形式。借助App的方式实现服务、推广融为一体的桂剧文化展示新形式,迎合互联网浪潮,利用新方式、新思维带动文化遗产发展,达到保存和传播的目的。
3.目标用户确定。通过发布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等方式,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访者进行对桂剧认同度调查的分析。
(1)对桂剧的学习研究型:对桂剧文化感兴趣,并进行调查研究活动,希望在桂剧App中找到专业的、有深度的信息,帮助材料收集与研究等。
(2)对桂剧有着热情的爱好者喜欢地方传统文化,热爱文化旅游,对其感兴趣并热爱,同时也愿意去了解桂剧与桂剧文化的用户。
(3)桂剧设计的再创者:寻找新灵感、新创意的创造者们,对桂剧文化感兴趣,希望在桂剧的传统剧目中找寻灵感,并进行再创造的用户。
目标用户的共同点都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希望、也愿意去尝试传统文化与现代形式相结合的新桂剧文化,愿意去体验、消费,并注重其合理性。
四、“桂剧”App设计与开发实践
1.“桂剧”App主要内容。目前,桂剧在城市和乡村已经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为了寻找更好的演出平台,本项目组将设计开发一个App,为喜欢桂剧的人提供一个平台。创新桂剧在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印象,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桂剧的不同文化特色,更好地展示桂剧中的弹腔、高腔、昆腔、吹腔等不同的声腔,以及桂剧伴奏乐器的使用方法介绍,对桂剧表演区分了生、旦、净、丑四大角色进行介绍。人们可以通过App来学习桂剧文化,从而推广和传承桂剧。借助于App,可以实现服务与推广相结合的桂剧文化展示新形式,迎合互联网大潮,用这种新方式、新思维来带动非遗文化传承的发展,达到保护和传播的目的。
2.“桂剧”App信息架构。通过调研分析,得到大量有效数据信息,通过归纳梳理,将本App设计名为“桂剧”,将主要分为“好物、好交、好戏、好迷、我的”五大功能区。在“首页”中,主要以扁平化图标的形式来分类桂剧文化所涉及的领域,以满足大众对于桂剧文化相关信息的了解。在“好物”模块中主要设置了桂剧表演中需要使用的一些道具和饰品。因为桂剧表演侧重做工,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比如,桂剧中常见又不可或缺的“凤冠”“马鞭”“马枪”等道具被加入App好物列表中。给传承人或者企业商家提供渠道,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售卖,具体的支付功能则由第三方平台来完成。在“好交”模块中广大爱好桂剧的剧友们可以在平台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受,进行线上交流,同时也可以通过发表动态的形式来结交更多的剧友,让用户可以近距离感受“桂剧”。在“好戏”模块中收集了许多桂剧的经典曲目,如《打金枝》《烤火下山》《断桥会》等,这些曲目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人们可以直接点击在线收听自己想听的曲目,也可以点击收藏或者缓存进行观看。在“好迷”板块中设置罗列了一些较为熟知的桂剧传承人,大家可以点击了解诸多传承人的资料信息,从而更加了解桂剧的发展及其传承故事。“我的”板块界面是剧友们个人用户的相关内容,其中设计了“个人中心、我的收藏、我的订单”。人们可以通过在个人中心里面更改、编辑自己的资料以及更换头像。“我的收藏”里是剧友们自己收藏的一些视频和曲目,“我的订单”里是剧友们自己加入的商品。
3.“桂剧”App系统界面设计。扁平化设计的主流风格是“拟物化设计”,即“模拟现实对象”,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们不自觉处于精神绷紧的状态,因此产生对宁静和自由向往的精神需求。这种设计原则贯穿设计者的思想,通过图形使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得到满足和享受,简约设计深受大众喜爱,更加贴合人们内心深处并能产生共鸣。交互平台需要简洁、快速的传达第一信息,画面的表达风格就显得尤为关键,项目组选取当下大众所喜爱的扁平化设计风格,十分符合以人为本的国情所需。这种简约的扁平化设计还能和人们产生共鸣,且设计与制作的步骤也较为简化,便于人们的进一步借鉴和学习。
桂剧App界面的按钮和选项精简化,在启动引导页里划分了“文化”“商场”“社交”“名人”和“我的”五大块内容,这是综合参考传统文化相关 App设计确定的,每一块内容点击进去会有完整的页面设计。首先,是“开启页”的设计采用了较为鲜明的大色块来表达,简单明快。屏幕的中心放置了本次设计的LOGO,灵感来源于桂剧中“旦角”的妆容,直观表达戏剧的元素。登录页面则是设计了第三方登录的形式,顺应了市面上大多App的登录方式。在主页设计中细分为“好物、好交、好戏、好迷、我的”五大功能区,图标均是比较简单、一目了然的圆形按钮和选项设计。点线面穿插其中的节奏感可为画面加分,界面清爽,使得大众在交互体验中感觉更自然亲切。以上的设计是遵循扁平化设计风格演化而来,在人们体验使用的過程中一目了然,方便体验者选择,这也是此次设计的闪光点。(见图1-图2)
桂剧 App 主要以红白色调为主,首页选用圆形转盘的独特设计形式来呈现,只是露出整个圆形的一半,从而给人一种可以自由转动的灵活感和流畅感。同时,结合圆形的LOGO进行整改,App内外呼应,使其更加具有整体效果,让整个App的设计看上去更加完整。为将画面的意境升华,设计者用一个红色填充的圆形表达,将圆盘中的红色比喻成是升起的太阳,寓意着人们对桂剧文化的重视程度能够蒸蒸日上。综上所述,扁平化审美风格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交互平台创新扁平化风格的体现是传统媒介转到电子交互平台上来,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增加了交互设计的“易读性”,也强化了用户情感化的体验过程。
在“好交”模块中广大爱好桂剧的剧友们可以在平台内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受,与人们进行线上的交流,同时也可以通过发表动态的形式来结交更多的剧友,让用户可以近距离交流感受。(见图3)
五、“桂剧”App视觉元素设计
根据桂剧中生、旦、净、丑四个角色,以及桂剧表演中所需要的舞台道具作为App的视觉元素。
首先,是“开启页”的设计采用了较为鲜明的大色块来表达,简单明快。屏幕的中心放置了本次设计的LOGO,以“旦角”的标志性妆容为基础,直观表达戏剧的元素。在桂剧App的图标设计中,提取于桂剧中“马枪”“肚兜”“彩旗”等视觉形象,配色上采取了桂剧妆容中鲜明的红色系作为本次设计的主色调,加以设计提炼,在贴合桂剧的视觉特色的同时,满足当下用户的审美需求。图标设计整体在保证信息传达直观性的同时,兼具满足文化特色内涵。
在App的导航设计方面,App的操作逻辑是基于谷歌的材料设计原则。其功能跳转模式精简统一、醒目,按钮布局合理,逻辑结构平坦。它是市场上使用最广泛的手机导航方法,符合用户操作语言,不需要增加用户学习成本。此外,为了适应不同的手机类型和不同用户操作的包容性,App导航提供了两种模式:侧面滑动操作和三键操作,用户可以自行设置。
六、总结
通过广泛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理论研究著作,了解新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点与规律,了解手机App的发展现状,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分类和总结,尽可能地全面掌握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从而为“桂剧”App的开发与应用积累更多的理论基础。将现存且较具代表性的以非遗为内容的手机App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跟踪观察后,了解其信息传播方式、采用的交互平台方法及平台的创新之处,探讨此类App的发展现状。对比各类型以非遗为内容的手机App信息传播上的劣势,通过分析运营较为成功的相应App在传播方法和场景搭建的方法,从中进行创新,并针对广西非遗传承现状的大环境,开发出以“桂剧”为主要内容的App。通过桂剧App的开发希望传统的戏曲艺术与新时代的传播媒介结合,探索新的市场,实现桂剧文化的发展及提升当地文化经济效益,使桂剧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邓桂英,侯娇娇,李赛萍,郑苏嘉.桂林市桂剧现状调查研究[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6
[2]许 素.大数据时代徽文化交互平台创新研究——以黄山旅游App设计为例[J].绿色包装,2021
[3]柴润泽,孙明阳.“满族说部”App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1
[4]陈丽娜.以广东非遗技艺传承创新为主题的App架构设计[J].中国新通信,2021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基于非遗传承线下广西非遗桂剧App的开发与应用”项目(项目编号:202010595131)。
作者简介:李佳欣(1999—),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本科,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莫紫莹(2000—),女,汉族,广西南宁人,本科,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