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建伟 任晓龙
【摘要】劳动教育课程承担着培育学生劳动态度、强化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品德、让学生形成劳动情感的重要任务。在五育并举背景下,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是对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回应。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采取多种策略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水平提升,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实践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定西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中小学劳动教育与课堂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DX[2020]GHB224)成果。
作者简介:屠建伟(1978—),男,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养正小学。
任晓龙(1983—),女,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初级中学。
一、进行县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统筹规划
(一)规范化制度建设
任何课程的一体化建设都需要基于整体性与规范性并存的制度,劳动教育课程亦是如此。当前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资源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推进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于建立规范、科学的制度。相关教育部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力,以有效推动制度建设的规范化。
一是构建“五育融合”的教育新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让中小学各学段的劳动教育贯通,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功能。二是构建总体性的劳动教育制度规范,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总体目标和根本任务,以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为核心理念,形成涵盖课程规划、资源配置、师资培养、经费投入、组织管理、督导评估等内容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三是确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标准,明确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等,并根据学段特点,优化劳动教育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四是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制度,鼓励学校进行“基于自身学校现实和发展愿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形成总体的、发展的、个性化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方案[1]。
(二)梳理并解决重难点问题
相关教育部门在进行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针对突出的重难点问题,展开县域范围内的全面调研。
例如,实践基地的问题是影响劳动教育开展的重点问题,因此县域教育部门在进行重难点问题突破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提议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而是需要先统筹劳動教育资源,优化资源建设,制订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通过对县域劳动教育资源的全面梳理,整合社区、社会实践基地、科研院所等场所的劳动教育资源,使县域内可用的劳动实践基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现有可用的劳动实践基地资源之外,相关教育部门还可通过县域内的合作、认定和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措施补充实践基地这一资源,这是对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利用,也是解决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资源缺乏这一重点问题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相关教育部门还可以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资源平台,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共享机制。例如,相关教育部门可以联系校方制订菜单式的实践基地名单,将社区、社会实践基地和科研院所等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内容、接纳人数、适合年龄段等信息以菜单的形式展示出来,供县域内的学校自主选择。同时,相关教育部门还需制订统一的实践基地使用流程和要求,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使用前的准备、相关报备工作、安全预案、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使用后的情况反馈等提前说明清楚,减少学校使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时的困扰,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提高实践基地的使用效率。这种形式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县域内的劳动教育资源,让学校能够按需选择实践基地,是对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的良好解决措施[2]。
(三)制订县域范围内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1.明确可衔接的劳动教育目标
要因地制宜地制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相关部门应从劳动教育的宏观层面、劳动教育的目标属性出发,结合劳动素养的培养要求和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明确可衔接的各学段(中学、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目标,这样有利于保障县域内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完整性,便于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
2.重点培育示范性项目与院校
相关教育部门需要注重夯实已有的劳动教育基础、培育有引领意义的示范性劳动教育项目。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可采取“以点带动线,以示范带动学段”的策略,先重点培育各学段的劳动教育示范性学校,并不断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帮扶力度,保持督促力度,实行分阶段考核,助推本土化实践经验产生。
二、着力打造特色劳动教育课程
(一)以契合学校整体育人理念为前提
要打造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各学段学校首先应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关键环节、评价方式等内容展开系统的思考,确保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与学校现有的育人体系能够融通,在不做过大变革的基础上,让劳动教育与学校的育人体系实现“无痕黏合”。接下来学校需要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出发,根据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科学地整合师资和加强硬件建设。师资方面,学校可以从教师的课时安排和教师个人特长两个方面进行科学统筹;在硬件建设上,学校应注重自身硬件的升级与对硬件的合理利用,从而有效打造劳动教育特色课程[3]。
(二)构建难度逐层上升的劳动教育课程
当前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各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存在脱节。劳动教育课程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是现在一些学校安排的各年段劳动教育内容简单、重复,没有遵从螺旋式上升的逻辑,没有做到层层深入、有机衔接,导致劳动教育的效果受影响。此外,还有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没能够与其他学科内容有机整合,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等状况。不难发现,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学校对于本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缺乏一定的思考。为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在打造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时应当遵循难度逐层上升的原则,推动各学段劳动教育的衔接。
(三)以社会资源作为教学补充
在打造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校方还需要充分认识到,社会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补充。在推进课程建设时,学校还需整合周边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科学合理使用社会资源。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与社区、企业进行合作,探索“校社(社区)联动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校企联动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开发出社区志愿者服务课程,构建“学校—社区—企业”三位一体的课程实施新格局,使学校、社区、企业资源共同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四)拓展学校基础劳动课程内容
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已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可以对开展得较好的课程进行拓展与丰富。例如,学校可将已有的“种植课程”拓展为“种子课程”和“烹饪课程”,形成与种植有关的系列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知识,实现学校育人体系与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结合与融通,确保“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实需要相契合”。
三、提升劳动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需合理选择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战场,教师是提升劳动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力量。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围绕学生的学情、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教材、教学设计等明确课堂教学模式,让劳动教育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意志与品质,从而实现育人任务。
例如,在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开展“抹布的使用”这一内容的教学前,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研讨。由于本节课的教学核心在于让学生正确使用抹布,即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因此教师需要在课上进行抹布的用途及使用方法的讲解和展示。在讲解与展示结束后,教师还要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同时,教师需从使用劳动工具的注意事项、劳动的正确步骤、良好的劳动习惯等多方面引导学生的实践。在这样的课堂上,劳动教育的内容、目标更加清晰,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堂教学也更为有效[4]。
(二)校方要提升劳动教育的教学研修质量
教研组是学校劳动教育核心力量的聚合,是教师对劳动教育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助力。學校可以通过教师自愿参与和指定教师参与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学校劳动教育教研组,明确教研组的具体任务,让教研组围绕学校的劳动教育课堂和课程安排两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在组建教研组的基础上,校方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教研组的负责人或牵头人,定期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教研活动,为促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力量。
(三)有关教育部门要推进课程评价方式变革
要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质量,还需要有关部门着力构建兼具发展性、综合性与灵活性的监督评价体系,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评价,从而解决当前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脱节问题,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创新与持续发展。
有关部门要推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方式变革,首先,要确立发展性的评价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立足点构建层级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标准,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过程导向、能力导向与实践导向。其次,要建立综合性的课程评价体系,这里面既包括根据各学段学生及教育的特点形成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评价方案与实施细则,也包括以学段为单位的,重视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的,立体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要求。最后,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有关部门要重点考察课程目标和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与有效性,及时调整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与实施细则,让学校、教师能借助形成性评价把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组织与实施情况;还要通过总结性评价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推动劳动教育重难点问题的解决,促进劳动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结语
加强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关键措施,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各区县的教育部门应基于区域内现有的劳动教育优势资源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各级中小学则应着力打造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形成可持续、常态化开展的劳动教育体系;与此同时,教师及学校教研组需加强劳动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提高劳动教育课堂效率,由此形成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教育合力,整体、稳步地推动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建设。
【参考文献】
[1]管光海,张丰.融合观引领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基础教育课程,2021(10):22-29.
[2]顾建军,毕文健.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11-17.
[3]张世善.区域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
[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6):26-32,18.
[4]孙宽宁.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反思与实践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5):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