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静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德育课程,并没有发挥出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的作用,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初一、初二并不受重视,初三年级因为中考压力较大,道德与法治课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难以关注到学科育人。基于这种情况下,笔者对课程的育人方法进行了分析。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育人价值
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任务与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因此,增强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性的探索不仅是课程时代特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使命。作为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由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转化为激发学生智慧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道德与法治具有明显的德育价值,结合本身的背景、生活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道德与法治教学将我们的育人目标纳入了教材体系中,育人目标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适宜学生终身发展、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备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以及责任感。要想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育人目标,需要遵循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循环式出现、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实现以人为本的转型升级。因此以下就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二、育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
(一)转变教学设计理念
针对道德与法治教师育人意识不强导致的课堂育人效果差的问题,首先应该从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转变入手,钻研课标,把握课程理念,这是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育人目标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教师正确把握课程理念,注重课程育人,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只有教师坚定信仰,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示范,学生才更容易受到教育影响。现行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课标强调以社会价值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育人方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时刻关心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指导实践,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课标进行研读,明确教学理念,抓住学科的育人主线,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教育,为课程育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以课程内容为出发点,坚持育人原则
教材是课堂教学育人的主要依据,为育人总目标服务。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除了包括道德、心理外,还包括法律与国情方面。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时,应该以课程内容为着眼点,坚持将课程内容与育人要求相统一的原则,突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本质。例如,法律意识是育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需要有意识地明确育人本质,通过对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法律知识在七、八、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均有体现,随着学生的成长逐渐深入。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走进法治天地”,八年级上册中的“遵守社会规则”,八年级下册作为“宪法专册”,学习宪法和法律等。当然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讲解时,更应注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法律信仰,坚持法律教育与树立法律信仰相统一原则。引导学生学习法律、认同法律、树立法律信仰。在现实生活中遵守规则,尊重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权利。培养理性思维,按照宪法的原则精神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改善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法治观念淡薄、缺乏法律信仰的问题。
(三)以育人效果为立足点,优化育人方案设计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实施,因此,为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效果,需要教师完善教学设计中的育人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突出育人
教学目标引领着整个教学设计的方向,设置恰当的育人目标有利于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突出育人。首先把握学科的育人价值,基于道德建设的要求来设计教学任务,坚持知识性与育人性相结合。以七年级育人目标为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确立的育人目标如下:在七年级上学期,根据教材设置,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学习观念,在实践中培养不畏挫折的坚强意志;正确交友,提高与同学、朋友交往的能力;珍惜师长情谊,学会沟通,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珍爱生命,创造生命价值等。七年级下学期要注重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珍视青春,将爱国、友善、文明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价值追求;正确对待青春期成长,管理情绪,传递正能量,培育健全人格;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等。唯有在教学目标中明确突出育人目标,方可避免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混乱和对课程育人的忽视。
2.资源选取指向育人
教学资源的选取要指向育人。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思考与感悟,并影响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选择,是道德与法治课产生育人效果的重要体现。只有把道德与法治课的小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资源,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学习和实践场景,才能最大化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育人资源的选取上,充分考虑其育人价值。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题“国家好,大家才会好”这一内容时,可以播放《战狼2》片段,让学生思考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学生观看后,会在内心情感上受到震撼。通过电影受到启发:只有国家利益得到保障时,人民的利益才会真正地实现维护,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观景,使学生从情感升华到价值观,并且乐于遵循并践行。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明辨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授九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题“促进民族团结”一课时,可以结合时政热点介绍相关新闻。了解相关新闻后,学生表示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通过这一教学资源的选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理性地分析社会现象和一些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由于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完善,直观的教学资源能够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精心选取和利用课程资源,充分挖掘资源的育人价值,指向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
3.方法运用注重育人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育人目标的达成,收到预期效果。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學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触动学生产生思考与感悟。对初中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创设真实的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情感体验,以一种动态的、联系的、生成的、发展的策略使教育真正抵达心灵,并通过实践使学生价值观内化。根据不同的育人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可以采取不同的体验式的、动态生成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
例如,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题“做更好的自己”时,可以采用游戏体验法,通过游戏“大家来找茬”比较双胞胎在外貌上的不同。学生可以通过游戏得出结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世界上最棒的自己。我们应在悦纳自己的基础上做更好的自己。通过这种游戏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同时又能够因为游戏产生思考与感悟,这种主动思考代替了被动接受教材观点的刻板与枯燥,更有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
再如,讲授第七课第二框题“爱在家人间”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开展吐槽父母的“吐槽大会”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谈最不喜欢父母的哪些行为,随后与全班同学分享,讨论非常热烈,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随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父母会有这些行为,从而得出结论:父母那些“讨厌”的行为都是源于对子女的爱。通过活动,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学生理解父母后,再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亲子冲突的方法。实践这一方法后,通过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更理解父母,愿意积极解决与父母之间的小矛盾,基本实现了本节课的育人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是最为重要的育人工具,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育人理念与教学素材,要求教师将育人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挖掘并发挥出教材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在自然而然中受到影响与熏陶,进而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并且与时俱进,结合新型教育改革理念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尽可能地引申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实现践行合一。
参考文献:
[1]缪琳.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的微课设计与运用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1(10):43.
[2]王彩霞.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浅谈[J].学周刊,2021(30):137-138.
[3]凌秀雯.深深桑梓情,悠悠育人心:例谈顺德乡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J].教师,2020(2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