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卿
农村地区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有着一定的现实困境,而学生缺乏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缺乏专业素质等都已经影响了农村地区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质量的提升。青春期作为情绪最敏感的时期,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局限,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学生叛逆情况的出现既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生活,也会影响到其参与学习的质量。农村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组织的策略。
一、农村初中学生青春期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青春期本身就有着较为特殊的身心发展状况,而情绪敏感、自尊心强、有着自我表现欲望的青春期特点,也使教师在组织教学实践工作时要关注这一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
社会信息获取渠道逐渐多元,农村学生也能便捷地利用网络接触到信息。此外,出身农村、学习成绩、个人成长等状况等都会导致学生心理变化。农村学生青春期也面临心理建设脆弱的问题,学生难以承受学业压力而出现极端行为的情况比比皆是。农村学生在成长环境下缺乏与家长、长辈之间的沟通,其难以掌握有效应对挫折的方式,学生发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求助。遇到问题而没有良好的解决方案导致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陷入困境。学生承受生活压力与学业压力,但不具备舒缓方法,也不掌握与他人共同交往能力,是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初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农村初中学生本身有着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而与此同时也有着地区发展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同时也要把握农村地区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特点与学习问题,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以应用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鼓励学生表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现实的困难,而农村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也会容易造成学生的负面心理。因此,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效果,要正确认识心理工作,针对农村地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从学生个体出发、从学校的教育、环境整体、教学工作组织情况出发,及时把握学生的发展变化的心理情况,并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心理转变情况,在把握学生状态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积极进行调整。
青春期的学生自卑心理的出现主要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鼓励学生进行表现,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对学生的积极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通过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正向反馈,在与他人交往社会体验中获得积极评价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相对积极、主动的心态,并不断地调整个人的行为方式。
(二)构建校园文化
学生心理建设较为脆弱的情况有学生自身发展情况特殊的影响,有农村环境的影响,也有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及时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环境的创建,以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积极熏陶的方式,既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落实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情况,并积极地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调整。
为了增进师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原则,在学习、教学、课后等不同的阶段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发泄,对学生存在的现实困难进行指导,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促进青春期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在青春期这一阶段,学生既有着心理变化较大,也有着身体快速发育的特征,而学生在这一阶段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背景學生的差异化学习特征,调整教育方案。
参考文献:
[1]欧友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2]施蕾.农村留守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C),2020(5):30-32.
注:本文系课题“农村学生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LN[2019]12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