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静
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使得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审计行业也不例外,大数据的应用,促使了审计模式的创新,也给企业审计全覆盖提供了有力支持。基于此,本文重点谈论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创新以及实现企业审计全覆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主要因为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呈爆发式增长,数据规模空前庞大,如果仍然沿用以往的手工审计方式手段及“一对一”的现场审计模式,难以实现审计全覆盖,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进行审计,成为当下审计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因国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审计全覆盖的目标,以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重点对企业审计大数据的建立与应用进行分析,将大数据应用至企业审计中,实现审计创新改革,完善大数据审计流程,进而实现审计全覆盖。
一、企业审计的发展变化
审计属于一种监督机制,指的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与人员,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审计准则及会计理论,采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监督审查,同时也对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及提高经济性效益的经济监督活动。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要求。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个企业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但其间往往忽视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以至于许多违法违规的现象出现。由此产生了审计,但初期的审计更多是查错纠弊。到1993年,为响应党的十四大号召,我国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审计监督规定》,此后,在国有企业审计中,资产负债损益的合法性、真实性及效益性成为审计的重点;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这一规定将国有企业审计重点重新定为经济责任审计;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国有企业审计重点则向企业资金监督转变,同时也强调对企业领导人权力行使及责任履行的监督,以保障国有资产安全,进而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从国有企业审计的重点变化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审计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最初的审计方式是手工查账,现如今可利用计算机协助审计。回顾国有企业审计发展变化,可发现审计信息化给审计工作开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下,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同时面对海量的数据收集、分析与处理,也势必会对审计工作产生影响。为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国务院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并构建全国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
二、大数据在审计创新及审计全覆盖中的重要作用
(一)大数据在审计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出审计数据的价值作用,必然需要进行审计创新。审计创新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不断更新审计理论,灵活调整审计的目标,由此让审计工作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更加契合,同时能有效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从大的方向来看,进行审计创新,可促进审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使审计制度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审计创新提供了便利,可加快审计创新的步伐,提升审计工作效率,有更多新的工作方式出现,给企业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讲,大数据,有利于企业突破传统审计人力物力的限制,还能避免审计抽样的偏差,为实现审计全覆盖目标提供可能。同时,在审计方式方面,可摆脱以往手工核算的方式,数据挖掘、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存储技术等不断涌现。并且,审计模式也从以往的“一对一”现场审计向随时开展、高效分析的“多对一”网络协同审计模式转变。另外,大数据的到来,也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以往更多是追求数据的精准性,现如今可接受审计数据的混杂性,以往更注重因果关系,现如今更注重相关关系,而这些转变,让审计变得更加全面,更有助于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发现审计疑点,进而有助于实现全覆盖、高效率、高质量的审计目标。
大数据与审计的融合,加快审计创新的频率,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国有企业审计距离审计全覆盖还有一段距离,从国有企业审计现状来看,仍然将财务收支作为审计基础,对于海外资产与投资还存在审计监督的盲区。因此,政府应加快国有企业审计的创新,不断完善大数据下审计流程,以早日实现审计全覆盖。
(二)大数据在审计全覆盖中的重要作用
审计全覆盖是政府针对审计工作提出的目标要求,也是审计机构履行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而言,实现审计全覆盖需要企业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审计监督体系,如此才能够有效发挥审计全覆盖在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
从意义来看,推行审计覆盖,能够有效发挥出审计机构的“免疫系统”功能。由于在日常工作中,要想及时发现企业运行的风险,需要审计机构具有较强的审计预警能力,但这一项能力的构成较为复杂,需要多个维度参数共同作用才可获得这一项具有灵活性和高浮动性的能力。但是在传统的审计模式中,对于参数的种类及数据的精度并不强,以至于审计预警能力存有滞后性,难以及时发现和识别企业运行的风险。而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可有效提升参数的维度及数据精度,可让审计预警能力焕发生机,进而有效发挥出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三、企业审计大数据框架及分析模型的构建
(一)审计大数据框架的建立
为加快审计信息化进程,推动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应用,国务院于2015年8月31日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并且强调大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之一,充分利用我国的数据规模优势,挖掘數据资源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战略作用,建设数据强国,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审计机关在跨领域、跨部门收集数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相关法律政策的实施,也给大数据审计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因此国企审计机构应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运行所产生的各项数据是审计大数据框架构建的核心,应将财政、税务、发改、科技、金融等领域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作为审计大数据框架的基础性数据(图1)。这样不仅为审计分析提供便利,有助于提高审计分析的效率,也有助于保证审计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而且还可有效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即大数据之间强大的关联性,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数据,如采购商数据、供应商数据、资金流动数据等,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些数据规模不断扩大,流动性也明显增强。从本质上看,这些数据属于结构性数据,因此可利用这些数据的结构性特点,建立条理清晰的大数据库。不仅如此,大数据库还有强大的运算能力,也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些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如对企业发展规划、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税收筹划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处理,由此拓展数据的维度。
(二)审计分析模型的建立
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工作,已经不能如过去一样依靠个人经验来一笔一笔查账,而是进行数据式审计,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传统的审计模式,会给审计人员带来较大的压力,而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容易导致审计结果出现错误。而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现状,大数据下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只需要将审计大数据输入到审计分析模型的对应参数中,便可自动进行数据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与处理工作。在审计分析模型中,可将一些具有抽象性特征的数据转化为可计算的数学公式或逻辑表达式,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发现数据的异常以及明确数据处理的重点,在确定数据处理重点之后,再以不同的筛选条件对数据进行层次剥离,由此进一步挖掘潜在数据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审计工作中的审计对象并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审计对象,其需求也有所差异,这使得审计思路与审计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构建审计分析模式过程中,有必要对限定条件的审计加以重视,并且也要梳理好审计工作本身的数据逻辑关系,以及数据之间相互关系和内外部数据的关联性问题。从审计功能来看,审计分析模型可分为这三种:一是类别分析模型,主要是按照审计业务类别的不同来进行审计分析,这样的分析方式,有利于明确审计分析的重点;二是系统分析模型,其最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去对企业运行状态、收支情况、发展方向等进行分析;三是个体分析模型,這种分析方式作用在于可发现企业的经营问题,并汇总所发现的审计数据。这三种分析模式在审计过程中表现为层层递进、逐步推开的形式,目的在于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及全方位的审计。
四、企业审计大数据应用的案例分析
审计分析模型是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功能需要,通过设定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和限定条件下建立的,是用于对审计事项的真实性进行验证的一个分析工具。为了更好地展示大数据下审计模式的优势,采用上述提到的三种审计分析模型,对某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分析。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跨部门采集与企业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形成了国企审计大数据,并围绕审计全覆盖的目标,针对不同审计事项建立不同的审计分析模式,由此对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
(一)审计大数据的构成
在企业审计中,审计组运用大数据思维进行审计创新和改革,构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共同组成了企业审计大数据。其中,结构化数据主要包括企业自身提高的数据,以及财政发改、经信、金融、科技、税务等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如财政产业基金投入数据、科技项目资金投入数据、税务部门收取税费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主要包括企业相关人员问卷调查内容,以及会议内容记录等,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企业税收、研发、信贷、政策情况、企业战略规划、人才战略、投资计划等。
(二)审计分析模型的建立
对于不同审计目标所对应的审计事项,需要通过不同的审计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审计事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企业总体发展情况分析评价。在采集企业集团内部各子公司财务信息及经营信息的基础上,跨区域对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的项目资金情况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国家与省市政策实施情况,对企业发展状况进行总体评价,以及对地区执行国家行业政策方针的情况进行评价。比如,将市发改、科技、经信等部门项目审计及立项数据、项目资金支持数据、财政资金及政策相关数据等与企业的项目进行横向比对,并且项目实地核查后分析,发现该企业利用技术改造项目获取了大量的财政补贴,但仍然在发生严重的亏损的情况下继续推进项目,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大量的资金被浪费。
第二,对企业经营战略规划制定与落实情况分析评价。利用企业自身的收集、分析、整合及挖掘的能力,建立分析模型,对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之间的收入、利润、投资、市场占有率等数据进行横向比对,由此对企业是否按照规划进度落实、是否完成自身战略规划制定及执行、是否与国家政策落实情况有矛盾以及战略规划是否科学合理进行审查判断。在此次数据对比分析中,发现该企业存在因决策不合理导致海外投资损失的情况。
第三,对企业财务风险及融资情况进行分析。将企业财务数据与税务数据作为分析模型的基础,并结合海关、工商、人社等政府部门及第三方数据,对企业运营是否规范进行综合分析,由此建立综合性金融数据体系,为实现财务风险动态监测、全面监管提供支持。
五、大数据审计模式完善的建议
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给审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大数据审计模式还并不完善,且在审计方法应用上也不够熟练。对此,审计机构应在总结现有审计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加快数据共享建设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应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目前许多企业均将中心放在企业内部大数据建立上,而实际上数据规模非常庞大,对于一些关键信息,在企业内部数据库中还并未有所涉及,以至于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数据虽有联系但并未贯通。针对这样的情况,必须要加快数据共享建设,促进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大数据高效流动与共享,应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开发平台,让各个企业主动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开发,有效整合数据,由此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大的运算功能,深入挖掘企业经营数据的价值,进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二)完善数据平台建设
数据平台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若数据平台有问题,就会影响大数据技术的顺利应用。对此,审计机构也应不断完善数据平台建设,应以实际的审计工作内容及特点为基础,结合以往审计经验,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制定对应的数据采集标准,以防出现盲目建设和跟风投资的风险。另外,加快大数据审计系统的建立,完善系统内部的数据分析功能,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支持。
(三)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大数据技术的利用,离不开审计人员这一主体。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审计机构在进行人员培训时,就需要增加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同时,提高其计算机能力。另外,大数据审计模式并不是完全依赖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还需进行必要的程序操作、数据分析和系统维护等,所以审计机构还需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致力于培养懂得财务、计算机、统计分析、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结 语
总的来说,大数据的出现,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要想有效发挥出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优势,实现审计全覆盖目标,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审计事项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由此提升审计的精度,同时也要发挥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功能,扩大审计数据规模,由此提高审计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