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家傲
【摘 要】为更好地实现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转型能更好地提供助力。在教学内容上转型能够真正实现由“灌输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数学知识的主体;在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上转型,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体系的连通性;在教学方法上转型,培养学生实现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融合多方面的课堂教学转型,能更好地助力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转型;核心素养;自主探究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若一味追求“无问题课堂”,那么牺牲的只能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磨掉的只能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发散思维,呈现出的课堂只会显得沉闷而刻板,毫无生气。当下核心素养引领教学,在此背景下课堂教学方式必须转型,以促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一、在教学内容上转型
课堂教学内容要从教师主动传授知识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理念转变,切实将教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作为重点。这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然要求。譬如下面的教学片段设计:
教师出示数学教材第 106 页例 1 。
(1)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2)小组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有哪些?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含义?
生:其中的100 m表示全长,每隔5 m是两棵树之间的间隔长度。
师:间隔长度,也叫间距(板书:间距)。齐读。
师: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么?
生:两端都栽。(师板书。)
(3)猜测。猜一猜,这条小路一边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树呢?你是怎样想的?
①学生自主猜想,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汇报发表。
②数学思想渗透。
师:猜想也是研究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但猜想的结果还需要进行验证才能证明正确与否,所以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4)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发现规律。
师:我们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帮助验证我们的猜想,画一条线段来代表小路,用小点来代表小树,尝试验证我们的想法。为了便于同学们研究、发现规律,数学中经常使用化繁为简(板书:化繁为简, 进行数学思想指导渗透)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先选择短一点的小路来尝试画一画,比如,20 m的小路。
①请学生上台演示汇报,(师抽象板书出线段)发现20 m小路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师说明:老师在黑板上用10 cm作为一个单位,同学们画图时可以用1 cm作为一个单位来画,指导规范画图。
②出示:如果是25 m长的小路呢?(学生自主画图,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发现25 m在间距5 m的情况下,有5个间隔,通过画图可以发现能栽6棵树。
追问:5个间隔是如何算出来的?
生:25÷5=5(个),就是“全长÷间距=间隔数”。
③出示:不画图,小组交流一下,如果小路全长为30 m和35 m,那么栽种的树会是多少棵呢?(学生小组交流,并指名汇报,集体评议。)
④小结:棵数=间隔数+1,可以先根據“全长÷间距=间隔数”求出间隔数,再算出可栽树的棵数。
此片段中,学习的中心是学生。教学内容由“灌输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进行了转变,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进行简单的“乒乓球”式问答的方式,多处进行了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探究方法的指导,努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体验到合作性学习的乐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能获得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在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上转型
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引导、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应将教学目标更多地设定在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上,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并能学得更好,掌握相应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具备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数学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型,当前小数数学教学领域中采用了比较盛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方式,即“大单元教学目标”设定,并据此指导具体知识的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能够很好地着眼于“点”与“面”及“知识体系”的关系,将整个知识体系及特定学段知识点有效勾连起来,实现“上通下达”,制订更具连通性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深入分析教材知识体系之后,对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设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解决与其相关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在探索小数运算定律的过程中,经历猜想、比较、迁移、归纳等数学方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3)问题解决:学生在探索、交流使用的计算方法和运算规律的学习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情感态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做到既“瞻前”——对之前相关知识进行复习、迁移,又“顾后”——学生可以推想现有知识之后还可能适用于哪些领域,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探索数学知识体系指明方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要用这种眼光去审视其他数学知识体系间的联系。由单一知识点教学设计转变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的教学设计,能有效防止教学内容碎片化,真正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满足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三、在教学方法上转型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在遇到未知的事物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激发其学习与探究的激情和欲望,并为了解决问题从而引发其通过假设、预测、想象和资料搜寻、调查、实验等方法来寻求答案,进而在这一过程中有所发现、发明、创造,最终获得新知并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下面的教学过程设计:
(1)解决问题(如下图),怎样列出乘法算式进行作答?
预设:生1:5×3
生2:3×5
(2)规律探索。
教师提问:为什么同一个问题,却有两种不同的算式呢?你能说出它们表示的意义吗?5×3表示什么?3×5表示什么?将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展示一下。计算结果怎样?
观察发现,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
预设:
生1:两个因数的位置变了(交换了)。
生2:两个因数没变,它们的积没变。
……
(3)总结规律。
提问: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一下你的理解,大家互相说一说。
学生总结:两个因数不变,只交换它们的位置,积不变。
……
上例中,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完全可以在“双向交流”和“多向互动”的前提下自己发现乘法交换律的特点。这种转变既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更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型为主动建构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数学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直观有效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合来看,教学内容的转型必然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更多地思考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引起教学目标的转型也向着学生能力发展的方向偏转,再进一步指导在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转型,最终使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反之,学生主体性能够充分体现本身就反映出课堂教学转型的程度。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转型深入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转型在课堂上的有效呈现正在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喻聪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研究 [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8):32.
[2]邹霞.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J].华夏教师,2019(19):18.
[3]陈凌芳.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12):47.
[4]崔志钰,陈鹏,崔景贵.积极课堂讨论的概念、问题与策略透析[J].教学与管理,2021(7):69.
[5]彭国庆.小学数学学科基础素养分析與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9(14):23.
[6]姚建法.关注数学教材内容的有效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9(2):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