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类型及其解决途径

2022-05-30 00:54王君鹏
当代体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竞赛运动员

王君鹏

现阶段体育运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在实际进行体育运动训练或者竞赛过程中较为容易产生运动疲劳,该现象为正常的生理现象,是身体运动在达到一定程度时组织器官机能下降的表现,然而如果运动负荷过高,超出了人体技能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那么运动员便会出现反应能力下降、呼吸急促以及肌肉酸痛的状况,在休息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够恢复,因此怎样可以有效消除运动员疲劳感是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对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的疲劳类型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运动竞赛疲劳的解决途径。

实际所开展的体育运动训练竞赛活动,运动员经常会产生运动疲劳,若运动疲劳不能够采取科学方法及时进行消除,那么其对运动员自身身体机能产生的影响将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运动员及教练员不仅应该熟练掌握运动技能训练方式,其同样应该了解相应的运动疲劳类型及相应的缓解方法,从而使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及竞赛中更好更快地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1 运动训练竞赛疲劳概述

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或竞赛中,由于体能的消耗、肌肉长时间紧张、精神高度集中所产生的心理与生理的疲劳感称为运动性疲劳。在运动员运动的过程当中,肢体的运动和内脏器官的紧密协作,达到一定强度后,血液循环会随之加快,人体氧气需求量上升,心跳加快。当身体机能跟不上运动需求,氧气摄入量无法满足氧气需求量,就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因此在运动中或运动后会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疲劳感,这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这种情况如进行一定的休息就可恢复,且身体机能也会得到一定强化,运动竞技能力也就会得到提升。如果运动员出现连续性疲劳且并没有及时通过各种手段干预消除疲劳的情况下,就会造成身体过度疲劳,这对运动竞技能力的增长是不利的。总而言之,运动性疲劳就是身体负荷过载而产生的一种保护机制。

2 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类型

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所产生的疲劳,根据疲劳部位、疲劳表现、发生机制的不同,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2.1 生理性疲劳

2.1.1 肌肉疲劳

运动员在实际开展训练竞赛活动期间,其的运动量通常较大,进而容易产生肌肉疲劳,并且肌肉收缩和放松速度也会逐渐降低,对运动员的肌肉协调能力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从而引起肌肉酸痛以及肌肉膨胀等现象。另外,如果运动员运动量过大,就会引起机械负荷,导致肌肉水分积蓄,很有可能会造成运动员的肌纤维损伤。

2.1.2 神经疲劳

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竞赛过程中,其的神经会保持紧张和集中状态,同时其情绪会较为亢奋,在运动训练竞赛结束以后,其的大脑皮层功能会一定程度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小脑和脑干功能通常不能够有效发挥,导致运动员很难集中注意力,出现反应迟钝等现象,其肢体协调性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从而引起疲劳感的生成。对于人体运动而引起的疲劳感来说,人体神经系统变化是重要诱因之一。

2.1.3 内脏疲劳

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期间,内脏疲劳主要表现在心脏以及呼吸系统等较为容易出现疲劳,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心跳不断加快使得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使得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这时呼吸系统的工作压力就会变大,当一次吸入的氧气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求就会导致肺部由于承受过大压力产生疲劳,进而引起运动员心肺功能发生异常收缩,最大摄氧量和气体交换能力下降,使运动员感觉到缺氧。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造成运动员头昏眼花、心脏衰竭以及心脏骤停,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通常来说,内脏产生疲劳时间相对较长,并且实际中运动训练类型的不同,所产生的疲劳状况也不一样,进而给人体造成的不适以及危害也存在之间也会存在相应的差异。

2.2 心理性疲劳

在实际进行运动训练竞赛过程中,心理疲劳通常会和身体疲劳共同出现,导致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通常来说体育竞赛都较为激烈,运动员在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想要取得比赛胜利,那么或多或少都会有心理压力,除了需要保持自身运动动作的规范性之外,还需要与队友之间进行协调配合,即便是一个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竞赛失败。所以,在运动训练竞赛过程中每一个运动员在心理方面都会存在相应的压力,和身体疲劳相比较,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是逐渐增加的,在心理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摧毁运动员的斗志以及信心。其次,在运动员经过长时间高负荷或者较为单调的运动训练之后,其的心理层面会很容易产生疲劳感,进而引起其的精神萎靡或者降低对运动训练的兴趣,和身体疲劳相比较,运动员产生的心理疲劳对体育训练竞赛效果产生的影响要相对较大一些,如果运动员实际产生的心理疲劳较为严重,那么其会很容易摧毁运动员的意志力以及斗志力。

2.3 病理性疲劳

病理性疲劳往往是因为长时间未得到充分休息、长期心理性疲劳或因疾病导致的疲劳。病理性疲劳往往疲劳程度较为严重,且很难消除。运动员往往会感觉打不起精神身体乏力、全身不适,从而严重影响训练和竞赛。更严重的会导致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终结。

3 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类型判断方法

产生运动疲劳的机制和疲劳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如果能够准确判断出运动疲劳的类型、疲劳程度并及时加以干预从而消除疲劳,对于运动员的恢复和竞技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关键的。

3.1 观察判断法

观察判断法具体来说就是在实际开展训练及竞赛活动期间,依据自身所积累的教学经验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针对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中心理状态表现、运动成绩表现、外在状态表现等因素进行合理分析和判断,以此来确定其所产生的疲劳类型。

3.2 生理判断法

運动员在运动完成之后,采用心电图、测血压以及心率测量等方式便可以对其的心血管系统疲劳情况有一个相应的了解;利用脑电图以及闪光频度结合或测试反应时便可以对其的神经系统疲劳情况做出分析判断;利用肌电图、肌肉硬度检测等方法可以对运动员骨骼肌疲劳状况进行分析判断。

3.3 主观感觉判断法

运动员可根据身体的实际反馈自我感知疲劳的部位和疲劳程度。例如,运动员在训练或竞赛结束后自我感知无明显身体不适,并可以保持正常步态,呼吸均匀平稳,通过简单的休息就可以达到正常状态,这种情况就属于轻度疲劳。如运动员在参与训练及竞赛后感到身体乏力、全身酸痛,或心跳、呼吸速度较快,做事精力无法集中等情况,判断属于中度疲劳,通常经过充分休息、睡眠后会得到良好改善。

4 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问题解决途径

针对疲劳进行预防以及缓解,是实际开展体育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较为常用的手段。保证体育运动训练安排的合理性,采用科学疲劳缓解方式,在此基础上补充相应营养,这样便能够有效避免以及预防由于运动过量而对身体以及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

4.1 保证训练计划制定的合理性

运动员日常训练由于运动训练量过大、速度较快,极易出现疲劳状态。因此,为了有效缓解疲劳,就应该从根本出发,结合运动员具体身心特征以及体能水平进行充分考虑,保证所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合理性训练计划除了可以使运动员身体获得更为良好的训练之外,也可以有效防止高强度运动训练导致肌肉受到损伤或者身体出现疲劳的情况。另外,在日常完成训练之后,应该让运动员积极接受身体检查,以此来及时了解运动员身体状况,这样在发现运动员机体出现损伤时,也可以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使其能够更快速消除疲劳以及恢复其原本身体机能。

4.2 积极采取训练、竞赛后恢复

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后身体会有不同程度的疲劳表现,及时的采取按摩、拉伸等恢复方式能有效缓解运动疲劳。按摩是消除疲劳的首要方式,合理的按摩方式可以有效的放松运动中造成紧张的肌肉、肌腱,加速肌肉血液循环,促进肌肉中酸性物质的排出。除按摩外,运动员也可通过拉伸的方式消除疲劳,拉伸可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拉长,并使肌纤维重新归位。同时,拉伸也可提高肌肉的长度和运动范围。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过度拉伸,会导致肌肉神行系统的兴奋性降低,使肌肉收缩能力降低,从而影响运动能力的表现。除此之外,运动员还可以借助泡沫轴、筋膜枪、筋膜球、温水浴等方式消除运动疲劳。

4.3 对疲劳状况采取针对性缓解方法

近些年来我国的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了在完成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之后恢复身体机能以及缓解疲劳的重要性。在出现疲劳状况时,若无法及时缓解疲劳,那么很可能会由于疲劳逐渐积累而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甚至会引起伤病事故。所以,在完成体育运动竞赛之后恢复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实际中所产生的疲劳类型进行考虑,在此基础上根据运动竞赛具体情况制定更具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的疲劳环节方法,以此来使人体疲劳得到及时恢复。

4.3.1 身体疲劳缓解方法

首先,保证睡眠时间充足并且饮食良好。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竞赛活动期间,因为所需运动量较大,而人体在睡眠过程中新陈代谢会一定程度降低,兴奋程度会随着新陈代谢的降低而下降,因此,保证作息时间充足且能够保证较高的睡眠质量才能够维持机体状态良好。

其次,因为实际开展的竞赛活动对体能消耗量非常大,所以,在饮食方面运动员需要保证身体所摄入的营养物质足够并且营养均衡,特别是对于水分、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补充。结合阶段训练量和训练要求合理安排营养的摄入,同时可通过中医药理来优化营养的吸收能力。当人的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消耗的营养得到及时补充之后,才可以有效缓解疲劳,恢复正常状态。

再次,可以采用“动态休息”与“静态休息”结合方式。运动员在完成运动训练竞赛之后,同样也可以开展相应训练活动缓解身体疲劳,例如,在完成俯卧撑训练活动之后,通过展开仰卧起坐训练便能够一定程度缓解俯卧撑给运动员手臂肌肉带来的疲劳感。或者是通过调整坐姿或卧态,使人体保持静止状态休息,同样可以有效缓解疲劳。

4.3.2 心理疲劳缓解方法

心理疲劳在当前阶段被普遍认为是人体主观性体验产生的倦态,运动员在经过体育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之后,其的心理疲劳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缓解,那么就很容易引发运动员出现情绪低落、暴躁或者厌烦等情况,此种状况如果反复持续下去,心理疲劳会逐渐发展成为认知性疲劳,这对运动员在运动方面表现的兴趣以及情绪产生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对于心理疲劳方面,教练员可以和运动员之间积极展开互动与交流,通过此种方式对其的心理状态有一个相应的了解与把握,确定其在开展体育训练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对其更具针对性的落实思想工作,最大程度降低各方面消极因素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帮助运动员树立更为良好的思想观念,不断挖掘自身的能力以及价值;并且,教练员也应该积极组织更具个性化的训练活动,使运动员能够勇敢克服其自身心理方面存在的障碍,最大程度降低或者避免外界干扰,使其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体育训练活动当中,以此来实现在所产生心理疲劳的缓解,更进一步提高训练活动效果以及质量。

在竞赛期间特别是新手运动员因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以及对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通常容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或者在赛前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实现起来较为困难,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就会较大,从而易产生心理疲劳。此时,教练员及运动员应该根据自身竞技能力合理制定目标,从而消除心理疲劳。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开展体育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中,运动员通常会表现出一定的疲劳状况,针对此种情況,教练应该除了应该充分掌握体育运动训练方法之外,还应该了解更多的疲劳判定方法,以此在运动员产生疲劳感时及时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应用更具针对性的疲劳缓解方式,使运动员快速缓解疲劳,恢复原本状态,这对于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以及身体素质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竞赛运动员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体育运动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呆呆和朵朵(13)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