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荣 荀盛龙
我国当代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为高校体育事业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重要支柱之一,也是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体系中的重点组成要素,需要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但是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无法达成理想目标,其中存在问题有待完善,需对教学现状展开探索和分析,积极调用多方力量,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以改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水平,确保其走向人性化和科学合理化的发展之路,为大学生的强身健体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在国家教育部门所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需要将“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开展高校教育工作,这也是国家教育部门对大学体育提出的标准和要求,也是高等院校制定体育课程教育大纲、开展课程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在《纲要》中,基于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等共计七项内容,作出清晰规定和要求,《纲要》的颁布和落实,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以及建设空间,与此同时,也为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需对当前体育课程建设现状展开客观分析,实现与时俱进,寻找出改革发展的最新路径,这样才可以确保高校体育教育事业依照《纲要》的标准和要求,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1 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
1.1 课程设置日趋合理,内容呈多样性
伴随着我国科教兴国理念在社会范围中的广泛传播,已经演化为我国社会的重点关注内容,而体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点组成要素。近年来,体育课程改革工作和课程建设工作在稳步向前推进。伴随着体育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很多高校在体育课程建设上已经从传统的大一、大二体育必修课,增加为大三和大四以及研究生的体育选修课,课程类型也从传统的单一型,逐步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之路,包括康复保健课、理论课、基础课和专项课。个别高校还依照其实际发展现状,使用俱乐部教学模式,比较具备代表性的如中国矿业大学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除此之外,课程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实现了健身和文化之间的有机融合,科学性和实效性之间的有机融合,以及民族体育课程和世界体育内容之间的有机融合,促使体育课程内容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各大高校的体育课程建设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各种创新型体育项目也在逐年增加过程中,除了基础的羽毛球、网球和篮球,还增设了健美操、形体操、跆拳道、攀岩和定向越野等,并在其中融入一定的奥林匹克运动内容和体育理论知识,这些创新性体育课程内容,占据总课程的一半以上。
1.2 课程目标向显形、多元化发展
体育目标的设置,是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着力点和最终归宿,对于进一步选择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机组织,选择教学办法,都会起到一定的统筹引领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体育目标的合理设置,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促使其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全方位增强。在我国体育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体育目标实现了改革和创新,始终秉承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形成了三大维度、五大领域的多元化课程目标教育体系,并将课程目标进行划分,分别为发展目标和基础目标,最后再将两大目标划分为五个更为细化的目标,实现了教育目标的条理化,让学生和教师更为清晰直观地了解到体育课程学习内容,促使体育课程传统的隐形化教学逐步走向了显性化的发展之路。
1.3 课程评价理性化、科学化
评价不代表简单的體育学习结果评价,更是需要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展开动态化的过程评价。创新型的评价模式,需要关注结果评价,也需要关注过程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刚柔并济。在我国体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变得越来越全面性,不再局限在简单的教学评价中,而是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以及教师业务素养的三位一体,走上了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发展之路,其中囊括课程管理、教育资源、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以保障评价的客观、公正。
1.4 课程结构呈开放性特点,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受到重视
在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纲要的引导之下,各大高校的课程结构开始变得越来越开放化,打破了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结构闭关自守的弊端,体育课程的教学不再局限在简单的体育课程和校园活动,而是实现了课程结构的全面外延,开展各类丰富多样的体育校外活动,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之间的深度融合,创新了课程教育体系。除此之外,体育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并强化了学生个体的综合性全面发展。体育教师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也由过去的被动性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吸取体育知识,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上课教师以及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在进一步积极强调探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形态也从传统的教练型改变为导师型,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融洽和协调,相得益彰,教学成果也在逐年提升。
2 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工作已经走过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获得十分光辉的发展成果,但是和理想化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课程设置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体育内容虽然相较于过去有所增加,但是体育课程教育内容过度杂乱,针对性不足。在高校体育教学《纲要》的引导之下,个别教师对该纲要的思想认知存在偏差,觉得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就是需要加强学生的运动技能,并过度关注是否能够通过运动改变学生的身体形态。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大多数也都是从改善学生运动技能这一角度进行考量的,很多项目无法达成学生终身体育这一目标,无法让学生真正地受益,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就终止了体育运动。与此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只是对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的延伸,无法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甚至个别教材内容较浅,蜻蜓点水,教学质量有所不足,对大学体育课程建设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其次是在资源、经费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之下,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场地,体育器材有所不足,这是对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带来阻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高校全面扩招之后,体育课程教学课时的不断增加,很多现有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已经无法满足体育课程的教学需求。因此高等院校需要进一步强化在资源经费上的保障,建设更多的体育场地,确保体育器材的充足,以满足不同体育课程的教学需求。
最后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忽略了体育的学习目标。在我国体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体育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也为课程建设带来了可观的建设成果。但是旧矛盾得到解决,却又衍生出了新矛盾。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在对体育课程进行选择时,常常避重就轻,没有将个人身心发展作为导向,而是依照个人喜好对体育课程进行取舍,个别对学生生理和心理可以带来双重正面意义的项目,如体操和中长跑,选择人数较少,而攀岩和定向越野这类选择人群较多,无法发挥出体育教学的拥有价值。
3 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发展对策
3.1 协调好“主导”与“主体”,理顺效果与兴趣
在体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自己作为主导,将学生作为主体,将学生作为主人翁,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设计,确保问题讲解过程的清晰明确、言简意赅、点到即止,为学生留下更多的实践探索空间,让学生激发个人创造能力。在对动作进行示范时,保障规范性和恰到好处。除了需要为学生授之以渔,更需要为其教之以渔。授之以渔只能代表教师完成了教学,为较低的教学课程建设,而教之以渔是展现出教师教学过程的艺术性,代表着对教学实践的升华。因此教师需要作为体育课程建设的引导者,让学生变为主人公,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有效协作,相得益彰,获得更为可观的教学成果。除此之外,需要理清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之间的主次关系,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国体育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个别学生针对体育课程学习以及《纲要》的认知水平较低,若是只是简单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导致体育课程建设工作和改革工作无法有序推进,甚至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因此教师需要增设长跑、跳远、跳绳这类可提升个人身体素质课时的设置比例,将攀岩和定向越野这类体育活动设置为选修项目,既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又提升其身体素质。
3.2 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结构
进一步改善高等院校的课程教育结构,优化教育内容,成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高等院校依照我国相关法律要求以及国家教育部门颁布文件,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依照学生实际需求,对教育结构和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整改和优化。例如,可以通过俱乐部教学模式和选修课有机结合的教学办法,获得更为理想化的教育成果,既可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又可以达成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体育课程的教学为我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着力点,因此在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的过程中,需要以“强体育人”作为发展目标,以保障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达成高度一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既需要考量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又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场地设施、气候。教学内容的设定要因地制宜,进一步强化实用体育课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设置比例,既可以体现其中的趣味性,又具备一定的实用性。最后是需要对体育课程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不断进行创新,在其中增设体育养生保健和人文社会学,并输出体育文化,改善学生的体育素养,还可以增设一些比较具备较强趣味性的运动处方课,使得教育实用性得以增强。
3.3 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进一步强化高校在体育课程建设上的资源投入,是确保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得以达成目标的重要环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强化了资源投入,同时对内部资源展开深入挖掘,体育设施、体育设备得到了明显优化,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和课程建设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但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只依靠学校经费无法获得理想化成果。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日渐扩大,体育设施严重匮乏问题也日渐突出,尤其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之后,目前高等院校的体育设备、素材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学习的最低要求。因此高校应该对我国党组织相关文件精神进行深入贯彻落实,进一步强化体育资源的经费投入,以保障场馆体育器材的完善,学生可以依照个人兴趣爱好,获得良好的体育学习成果。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和社会企业、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联手,加强对资源的运用和流动,以优化教学条件。
3.4 加快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
后疫情时代,学生大多数课程的学习都是通过线上教学,体育课程也不例外。通过建设线上体育公共课,可以方便学生自主获取体育学习资源。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应该进一步加速线上体育公共课程的发展,推动建设,积极鼓励教师研发线上運动项目课程,实现线上线下教育模式的有机融合。在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依照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条件,形成符合院校学生的线上体育课,并对西方国家线上体育课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积极借鉴,促使线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得以丰富。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以优化其在国家精品课程中的占有比例,提升学校知名度,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当代高校的体育课程建设已经获得了十分可观的建设成果,但是总的来说,仍有缺陷和不足有待完善,还需要持续不断地作出努力,以推动其实现改革和创新。21世纪,体育事业已经逐步演变为社会化、终身化事业。因此,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也应该依照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牢记其教书育人的历史革命,以保障体育课程建设各个环节的改革工作有序向前推进,走上标准化发展之路,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学生体质,并让他们养成自主锻炼的行为习惯,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保障。
通讯作者:荀盛龙
项目来源:内蒙古工业大学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建设项目《大学体育》项目编号:LAC2019006。
作者简介:田立荣(1971.08-),女,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本科,内蒙古工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通讯作者:荀盛龙(1972.07-),男,汉族,内蒙古赤峰市人,硕士,内蒙古工业大学体育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