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超英 姚成武 魏慧芬 孙玉文
[摘 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课程思政成为各学段、各课程的热门研究课题、实践方向,也取得了不少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具体到某些地区某些高校,特别是高职类院校,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加之高职学生的特殊性,以致在其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还面临着种种的现实困境,课程思政效果尚待提高。学科的课程思政既是党中央的要求和期望,又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满足国家未来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现实需要。因此研究、探讨、分析当前课程思政面临的实际困境,有助于实现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化,回应党中央的殷切期望,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的需求。以少数民族地区高职类院校为例,对高职院校素养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研究,为创新高职素养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做前期探索。
[关 键 词] 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职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2-0115-03
一、引言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广泛影响,各高校均积极响应号召,开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度挖掘学科专业的广度、深度、宽度,并且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可见新时代下,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性。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工作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核心价值观进行强化。那么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以鄂尔多斯地区高等职业学院为例,如何能积极、有效地将课程思政与学科专业知识或者公共基础学科知识恰到好处地相融,化解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在实践教学中的冲突,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于公共文化课程教学严重滞后于当前职业教育需求现状,作为鄂尔多斯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响应号召,开展课程思政,在各学科专业中大力融入课程思政,不仅注重各类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输出,更需要把握好课堂这一主阵地,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而语文教学在课程目标、内容上与思政有着诸多重合、相似之处,从立德树人的大视域来看,两者可谓同向同行,两者的培养目标都是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积极探索语文课程思政化的有效路径,发挥语文教学在课程思政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极强的现实需要,切实立德树人,育化人心。
本课题以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教学实践探索,旨在探索一条适合于西部地区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研究采用了案例分析法,通过实地调研鄂尔多斯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六大红的革命遗迹,将学生生活地区的真实历史植入课堂,将课程思政要素融入课堂。要探索课程思政化的新路,必先明确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基于此,我们分析了本学院的高职素养语文课程思政化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通过实地调研,与一线教师、教务管理者、学生访谈,我们了解了本学院课程思政化在教学管理、实施层面和学生层面的现实问题,归纳如下。
二、本学院课程思政化中教学管理、实施层面的现状
近年来,就业一度低迷,市场人才竞争激烈就倒逼各类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要随着市场的指挥棒进行转变。尤其是工厂和企业对于一些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就迫使职业类院校培养人才时更加侧重技能、专业知识的训练,忽视了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要求。因此一些院校大幅度减少了语文等基础性学科和通识性课程的设置,甚至有的高校根本不予开设,应付检查时,改变一下课程设置的计划和课表,导致学生重技能重专业、轻素养轻德育的现象出现。这些被忽略了综合素质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在后期职业发展时会受到制约和影响。
自课程思政提出以来,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倡导课程思政化建设。通过会议形式组织教师进行集体性学习,也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以赛促教,推动教学改革;同时在教师备课、考核中增加了课程思政的项目,要求教师在教案中不仅要呈现课程思政的案例或者思想,而且要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但是经验不足,尤其是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各专业、各学科,并未有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措施。总体而言,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语文的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材内容不统一
教材的版本,著者纷繁复杂,课程标准建设并不一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是五花八门,学术观点和学派也是百花齐放,语文教材可谓良莠不齐,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国家开始实行三科统编教材,就是要规避这一问题。然而在高等院校和职业类院校并没有统编教材,因此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式,落实的举措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实施规范。另外,针对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语文课程的教材较少,如何更好地将两者相融或者有效衔接的教材或者论著也较少。课程思政新理念如何切实地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也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许多学者和教师都是在尝试变革,处于观念转变期。职业类院校教材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也缺乏一套兼具文学性、工具性、思想教育性、审美性的高质量的统一试行的教材,这严重影响语文课程人文性和思政教育双重功能的实现。在搜集的问卷中,你了解课程思政吗?似懂非懂的学生占比高达63.29%,不清楚的学生占比15.03%。另一个问题“你认为语文教学存在的情况是?”267名(77.17%)学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与我的需要严重脱节,不能帮助我提高交际、写作、思考能力,也不能帮助我锻炼品格,培养健全人格。可见,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亟须提上日程。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下,在充分体现文学性和美学性的前提下,侧重思政育人功能,就需要重构教学内容即:课程思政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重构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教学模式固化,方式不灵活
课程思政提出后,一些教师在思想上也认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大打折扣,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教师的教学内容,我们基础课教师守好自己的田就可以了。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政教育+专业课程进行简单组合,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比较固化、单一。有的教师虽然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了思政教育的案例,但是思政教育收效甚微,同时还影响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反而一堂课下来不伦不类,目标过多,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再加上部分教师对于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运用并不熟练,但是思政元素呈现还需要这些手段加持,结果强行加入的思政元素不能有效融入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武器轮流上演,但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传统的语文课程思政化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占比39.6%;翻转课堂模式、体验式教学占比分别为67.9%、74.8%。由此可知,学生喜欢体验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参观教学等方式,不喜欢传统教学:“讲+听”的模式。语文课程加入课程思政化的内容是否有助于增加上课方式的多元化和语文课的趣味性?回答“是”的占比69.6%。综合問卷数据结果我们可得出结论,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语文的课程思政化亟待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理论学习不深入,实践教学不充分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素养语文课程的实践刚刚起步,教师对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深入,理论的深度不够,认识的广度也不够。理论学习还需要强化。
课程思政与学科专业如何进行有效衔接,如何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的成熟型示范课也不多,具体的执行措施、实施方案也是一山各唱一山歌,缺乏统一的部署和执行标准。以上是本学院高职素养语文课程思政化中教学管理、实施层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三、本学院课程思政化过程中学生层面的现状
影响课程思政化效果的不光有教学主导者、教材层面的因素,还有教学的主体——学生层面的因素,所以,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调研、访谈等手段,将采集到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政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物质极大丰富,缺乏吃苦精神
新时代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经济实力也跃上了新台阶。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提升,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在校的高职院校学生均为“00”后,他们中绝大多数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环境下,家庭生活基本富裕,物质供给十分充足,他们并未经受到太多的苦难和挫折。
(二)互联网信息的发达对思维观念的改变
互联网技术的纷繁复杂使得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渠道便捷丰富,并不拘泥于书本、杂志。尤其是当今社会下自媒体如抖音、快手等,更加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各样纷繁复杂的视频、信息如雨后春笋般充斥在年轻人身边。尤其是新媒体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将读者喜欢的、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批量化、不停地推送,这样的模式进一步将处在新时代高职学生推在了风浪的前沿。学生的意志力和品质力并未完全成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很容易随着客观大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琳琅满目的信息所传递的思想很可能对现在的高职学生带来冲击和影响。例如一些新的网络词语层出不穷,这些网络词语是一种新型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人们内心真实反映的一种外显。所以应加强在新时代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其理念信念、爱国情操、责任感、使命感等进行锤炼。因此高校要注重思政育人导向功能,精准把握新时代高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进而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三)没有正确的主流价值观,缺少积极的人生目标及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社团较多,校园生活丰富,尤其一些网络自主学习课程如“青年大学堂”可以间接地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在各种思想浪潮中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自己人生的理想和信念。但是有的学生依然存在模糊状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专业认识的高度不够、深度不够,间接导致高职学生对自己未来工作的选择缺乏准确定位,出现了课堂不认真学习、课后不认真实践、活动不认真准备、实操心有余力不足——“混毕业证”的想法,缺少对课程、专业、知识深入的了解和钻研,对人生、未来更是满脸的困惑,认为过一天是一天,未来太遥远。
(四)学生认知不足,参与课程思政的主动性不强
高职院校办学导向是依据市场就业需要和专业行业的要求,因此尽可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成为办学的主要目标,而这需要严格的管理和专业的训练。因此学生也认为专业课是主课,其他课程都是副课,在学生的认知中就存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轻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现象。认识的偏差和误解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不太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思政教育也就出现不重视的片面认知,直接导致学生在不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动机和主动性不强,课堂参与性不强,不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结语
高职课程思政化面临的两个困境:一是教学管理和实施层面,包括教材、课程标准不统一,教师缺少丰富、权威、多元的课程思政教学参考资料,教师自身对课程思政认知不够及实践经验匮乏;二是学生层面,包括学生生长环境迭代带来的心理、思维、人格、价值观等的时代性变化,特殊人生阶段造成的“三观”的时期性真空,这些问题都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化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可见,积极探索一条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思政要求、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培养需求、教学方式适合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是落实新时代课程思政化要求的重要且紧急任务。基于此,我们呼吁更多的同仁关注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我们也将结合本地区本学院实际,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基于课堂教学实证,聚焦高职素养语文课程思政化的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斯,郭亚茹,杨燕.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6):17-21.
[2]全军.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1):78-79,86.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8):62-65.
[5]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8(14):32-34.
[6]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7](德)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