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村
文题亮相
[文题亮相]
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人教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作品,深入理解,从中选择一首诗词,探究作品内涵,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与感悟。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古诗词中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同学们在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关于如何写好一篇古典诗词的读后感,同学们应注意以下三点:
1.了解诗人生平
所谓知人论世,知人,就是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含从政经历等)、思想主张、创作风格等做较为完整的了解;论世,则是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点、诗人与时代的关联、具体作品的创作动机等。可通过查阅资料及通读诗人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别的作品了解掌握。
2.理解分析作品
要对作品内容所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情感做准确细致的理解和把握。分析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做由浅入深的分析讨论。同时,分析理解要具体到每句诗,乃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可借助比喻、拟人、双关、用典等修辞手法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进行理解分析。
3.重视拟题构思
要拟定鲜明凝练的主标题,同时要以“读《×××》有感”为副标题,以明确写作方向。读后感重点在写“感”,即你在阅读诗词之后得到的人生感悟、启发、体会等,因此,行文时可以有对全诗(词)或部分诗(词)句内容的评述,但必须注意要精当,绝不能以“评”代“感”。作文结构可参考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如“总—分—总”的结构等。
佳作展示一
无欲无求,本性长存
——读《归园田居(其一)》有感
◎张一鸣
荣华富贵,功利虚名,你视之如草芥;征召出仕,高爵厚禄,你置之于身后;阴暗官场,小人淫威,你唾之如泥土。你置身山水,享受着与世无争的快乐。
你在《修篱种菊(其一)》开篇即坦言,没有兴致在官場世俗中度日,真心向往自由阔达的山野林丘。你将官场称为“尘网”,后悔在其中虚度数十年。红尘滚滚,世人难免受其沾染;功利诱惑,俗人甘愿为之役使。我在你的坦诚与感慨中读出了“遵守本性并为之奋斗才是正道”“人不应被‘尘网所束缚”……
你把自己比喻为“羁鸟”“池鱼”,无时无刻不在向往那宽广的林地与池塘。旧时的思想给人们套上了枷锁——男子就应入仕为官,治国齐家;女子就应无才为德,相夫教子。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又何尝不是那“池鱼”?依照世俗的指引,沿着追求金钱、权力、名望的道路前进,殊不知,却始终挣离不了那“笼”与“池”。时至今日,一部分人仍然难免迷茫,是何物束缚了人的本性,使一些人麻木冷漠而难觅快乐?
乡村生活的简单与悠闲是你向往的。以“守拙”为原则,开几亩荒田,搭数间草屋,享受着“榆柳”带来的阴凉,品尝着“桃李”赐予的香甜。远方的村庄与炊烟迷蒙一片,不时传来鸡鸣狗吠。庭院静谧无声,再无喧闹琐事。这样的生活的确胜过那勾心斗角的仕途生活。
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你的一味“出世”未必完全正确,但细细思量,我更加不能理解有些人为何会在追寻梦想中迷失方向,或违背原则以求升迁,或煞费苦心逐名求利。他们不断被欲望支配,甚至沦为被套上枷锁的奴隶。
本性易被世俗所缚,所以你选择了归隐山野。你与世俗无缘,无论是选择出仕为官还是选择于市井生活,都徒劳而返。但你捍卫了不为五斗米向小人折腰的尊严,找回了畅游山野无忧无虑的本性。你不慕名利,为了追寻本心,自然挣脱了所有束缚,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而今,我们对这种“无欲无求”有了新的解读,即不为灯红酒绿吸引,不被膨胀欲望驱使。
愿我们能牢记先生诗作,秉持本性,坦坦荡荡向前走。
【山东北镇中学高一(14)班】
◆点评
作文以第二人称行文,字里行间流露对陶渊明的赞赏。开头以排比句的形式对诗人的品性做出评价,总体上谈自己的感受,然后通过对作品诗句的评述,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本文最大的亮点是感悟与评述融为一体,评述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感悟能较好地结合生活与社会实际,有一定的深度。
佳作展示二
千古英雄的叹歌
——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感
◎赵珈萱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满腔热血,率两千骑兵,大破金军,擒拿叛贼,风光无限;他血气方刚,征战沙场,却因“归正人”(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的身份,只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枉自嗟叹。
他就是辛弃疾。一生虽有壮志,却始终未酬,一身抱负无处施展,满腔愁绪千古难销。而这报国无门之愁苦在这首词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词以怀古起头,以孙仲谋与“寄奴”刘裕早早实现抱负、年少有为的例子,表达了“他们是幸运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现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佩和赞叹;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自身境遇的哀叹与心酸。辛公人虽老矣,但未老的热血肝胆仍令人敬佩。如今,我们承担中华民族复兴大任之青年,更应继承其赤胆忠心与宏伟气魄,努力提升才干本领,不被功利蒙蔽双眼,做一汩清澈的泉水,汇集在民族复兴的大江大河之中。
词之下阕,作者对当政者忠言警告。上接霍去病之“封狼居胥”,下连刘义隆之“仓皇北顾”,委婉劝谏统治者应认真准备、沉着应对接下来的战争,切莫学“元嘉草草”,落荒而逃。辛弃疾虽不被重用,仍频频向朝廷献计出策,对国家之忠与渴望报国之志可见一斑。中华民族之精神正是因为有了像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才得以绵延不断,赓续千年。辛公以行动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保持一颗虔诚的爱国之心,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的辛弃疾何尝不是豪情万丈、奋战沙场的热血青年呢?而社会腐败早已麻痹了多数人的思想,无奈之下,辛公只得哀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终成绝唱,这饱含悲壮与苍凉的哀歌,承载着英雄割舍不掉的爱国之情,被明代杨慎评为“辛词第一”。
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们感受到了英雄辛公的拳拳爱国之心,也体察到了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垂垂老去的悲愤与不甘。与辛弃疾相比,生于当下的青年一代是何其幸运?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满载国家与社会的期望。我时常想,若辛弃疾等一干如此有才华与抱负的青年出生在今日之中国,不必蒙受时代之屈,那将会创造怎样的奇迹!
千古英雄已离去,救国壮志犹可叹。品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我们体悟雄浑气魄,怀揣伟大志向,以百折不屈的虔诚之心,向辛公致敬!
【山东北镇中学高一(14)班】
◆点评
全文围绕辛弃疾的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谈感受,起笔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与遭际,接着依次通过评述上阕、下阕中的重点词句谈感受与启示,文笔细腻,感悟深刻。本文最大的优点是,小作者在谈感悟时,立足于词人所处的时代与当今时代的对比,在对辛弃疾的“叹”中表达了青年一代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