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然
〔关键词〕舞蹈编导;学生;音乐知识
一、音乐与舞蹈的共性
(一)表达性
表达,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形成的能力。随着艺术的诞生,人类便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最直接的情感和意念,这是在语言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拥有的能力。
表达的方式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已经变得多种多样,艺术其实就是人类想要表达难以表达的思想情感时,所形成的,音乐和舞蹈作为艺术大花园中的其中两类,表达必然是它们所共有的。首先,音乐表达是一个诠释、再现、创造声音的过程,也是人以声音为中介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的过程,七种不同的音阶汇成成千上万种旋律。其次,舞蹈是以人体自身为物质媒介,直接诉诸视听感官并用它特有的方式表达所想表达的一切。虽然音乐和舞蹈在表达方式上有着不同的特征,但是在功能上具有共性,在艺术的大花园中各放异彩,表达着不同的内容,诉说着不同的心声。
(二)抒情性
在《楚辞·九章·惜诵》中有这样一句话:“惜诵以致愍兮, 发愤以抒情。”抒情,字面的理解就是抒发情感,再通过词意的理解是表达情思,是一种艺术表现。人类对事、物的情感抒发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艺术作为人类精神发展的产物,离不开内在的情感,因此,人类常常将自身难以表达的情感寄托在艺术品上。那么音乐和舞蹈艺术共同的作用就是将人们的心中之情抒发出来,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掀起情感的波澜。例如,由阿炳先生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一部耳熟能详的音乐经典之作,这部作品感情充沛,流露出阿炳饱尝人间冷暖之后的情绪感触,体现了阿炳先生敢于和命运抗争的精神。通过音乐的形式,让广大的听众同样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这种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音乐和舞蹈同为抒情艺术,它们在表达情感方面有着各自的长处,音乐的特点是有声而无形,舞蹈的特点有形而无声,那么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到一起便能做到声形兼备,这样便能充分抒发人物内心的情感。
(三)节奏性
节奏是音乐和舞蹈的骨架,也是音乐和舞蹈离不开的基本元素。首先,音乐的节奏是通过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而形成节奏感,音乐中节奏以及节奏型始终在不断变化之中,通过这些变化来组成一首完整的音乐。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仅是单一的欣赏音乐,节奏欣赏的优先度要低于旋律,而一些细微的节奏、节奏型的变化可能并不会被人发觉,但是通过舞蹈形象化的表演,可以将音乐中细微的节奏变化展现出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节奏的千变万化,从而在增强音乐的感染力的同时也让舞蹈更具观赏性。其次,自舞蹈艺术诞生以来,节奏就已经成为舞蹈的基本要素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受到年轻群体所青睐的街舞,更是将节奏运用到了极致,街舞中对音乐节奏的处理有时候甚至会细到四分之一拍的节奏点都能清晰地表现出来,例如,机械舞就是音乐节奏切分到极致的典型代表。但是仍然有舞者在跳舞的时候不听节奏,自顾自地跳,例如,悲伤舒缓的节奏型的音乐跳欢快的动作就是与音乐节奏不合拍的典型,从而让舞蹈的观赏性大打折扣。抛开音乐,就舞蹈本身而言,也是有节奏的。舞蹈本身的节奏是肢体本身的控制,肢体对时间、停顿的把握,形成有节律的身体运动,富有节奏感。
二、学习音乐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性
(一)激发创作灵感
新形势下,创造性思维是艺术的翅膀,艺术家只有具备了创造力,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艺术精品。舞蹈编导同样如此。由于舞蹈编导具有特殊性,创新永远是其遵循的重要准则,只有具备了创造性的思维,才可以将舞蹈中的独一无二的动人魅力传递给观众。由于如今琳琅满目的舞蹈作品不断涌现在大众视野里,创新成了越来越艰难的事,导致了抄袭事件层出不穷,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作为舞蹈编导的职业操守不够,以及创作灵感的消失殆尽。
舞蹈编导一定是以创造性思维为主导的,但由于思维具有局限性,在很多时候会没有创作灵感,导致创作进程停滞不前。动听的音乐往往会让人内心平静下来,又会快速地调动起人的情绪,跟随着音乐的旋律会产生各种联想,一旦想象的翅膀被扇动,创作灵感便会油然而生。著名作家朱泰来说:“那些触动我心灵的音乐,就好像是天籁传音,听在耳朵,美在心灵,笑在脸上,并且可以振荡我的全身。我感觉仿佛有一只神奇的天使之手,在轻轻地弹拨着自己的心弦,而我的思想与文字也在闻乐翩翩起舞。”这段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音乐对创作灵感的激发。基于音乐与舞蹈的密切关系,音乐对舞蹈编创灵感的激发会有更加显著的效果,甚至在听着音乐的过程中,肢体会随着音乐的旋律舞蹈,会被带入到音乐营造的氛围中,从而激起创作的欲望,打破创作的瓶颈。那么,能够激起创作灵感的前提是对音乐要有一定的理解,换句话说就是要听得懂音乐,这就需要舞蹈编导的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从乐理、视唱练耳,再到钢琴基础,培养音乐素养,从听得到音乐转变为听得懂音乐,让创作灵感跟随音乐的旋律一同迸发出来。
(二)增强情感共鸣
音乐和舞蹈同为抒情的艺术,在进行音乐和舞蹈的艺术行为时,都在向外界传达着某种情感,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可以通过舞蹈将其外化,更加直观地用肢体方式展现,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使情感的表达格外充沛。就如同演讲艺术一样,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会显得十分僵硬,但加入音乐后,音乐情感会推动表演者,从而使整体的表演效果上了一个层次。同样的道理,在舞蹈中加入与舞蹈情感基调相衬的音乐,可以很好地激发内心的情感,使表演更加传情。这就需要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通过对音乐的不断感知,将情感贯通在音乐和舞蹈之间,使其能够非常清晰地捋清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路线,让情感的共鸣不断增强。那么要想拥有将音乐的情感与舞蹈的情感表达融会贯通的能力,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音乐知识的学习,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高校的舞蹈编导专业开设音乐课的原因。通过专业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增强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音樂领悟能力,让他们能够在今后创作作品的时候可以快速把握音乐的情感表达,从而融入舞蹈作品中,增强情感的共鸣。
(三)提升艺术素养
舞蹈编导的培养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良好的艺术素养是必要前提是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艺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艺术是一门庞大的学科,各个艺术门类都具有不同的艺术知识,学习不同门类的艺术知识是艺术工作者重要的艺术素养。音乐和舞蹈作为两门关系密切的艺术门类,学习音乐知识是提高舞蹈编导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不局限在舞蹈本身的框架中,对音乐的感知可以进一步反映到舞蹈创作中,增加学生本人的艺术知识,拓宽学生本人的艺术视野,有利于达到对舞蹈编导培养的目标。
三、学习音乐知识对学生作品的重要性
(一)深层联结音乐
舞蹈编导工作任务的最终呈现就是在作品上,一部好的作品,它的音乐自然也是出类拔萃的。例如,舞蹈作品《孔乙己》音乐可以说是这部舞蹈作品的一大亮点。其音乐的律动特点贯穿始终,并且随着舞蹈动作不停地变化,尽管如此,音乐的律动却始终显示和交替存在。节目一开始,欢快的音乐律动一下就将观众带入其中,孔乙己的舞蹈步伐轻快、滑稽,跟随着音乐的律动还有跑、跳、颠、晃、转等各种动态动作,和音乐浑然一体。随着舞蹈的推进,当节奏开始变得缓慢,演员的动作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处理使得人物的塑造典型且成功,同时也让该舞蹈作品的题材充满了悲剧色彩。通过这部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音乐和舞蹈作品的配合,听到音乐,舞蹈中的人物形象就浮现在观众的脑海中,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归功于编导对于音乐的理解。编导良好的音乐素养使一部舞蹈作品的音乐呈现出量身定做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编导在创作作品的时候都要和作曲家进行深入地合作,创作出专属于本作品的音乐。如果舞蹈编导没有相应的音乐知识,就不能跟作曲家进行有效的沟通,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提高作品质量
在进行舞蹈创作的时候,有众多被音乐拯救的舞蹈作品。如著名的古典舞作品《梁祝》,它的主体旋律与舞蹈人物形象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好爱情故事,婉转的旋律让整个作品有了意境。此外,不仅对于观众,舞蹈演员的情绪也受音乐的感染,舞蹈演员会根据音乐的变化,去把握自身的情感表达,从而将舞蹈中的情绪充分地展现出来,让整个舞蹈作品直接上了一个层次。再如舞剧《白毛女》,采用了不同的节奏和节拍,充分地将白毛女前后不同的两段人生经历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演绎出来,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质量。因此,舞蹈编导的学生在选择音乐的时候要注意是否能为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只有在具有相应的音乐知识后才会对音乐的选择更加敏感,从而让舞蹈的质量更高。
(三)清晰故事表达
当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艺作品要讲好中国故事,舞蹈作品也不会例外,这就要求不仅舞蹈本身的故事逻辑要强,音乐也应对舞蹈的故事表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节奏的轻重缓急呼应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在故事表达的高潮音乐也会随之进行推进,使观众更容易也更快速地定位故事发展的过程,提高了舞蹈作品的可看性,有利于讓舞蹈摆脱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的固化认知,通过与音乐的完美配合,用舞蹈来用情用力地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讲,而且要讲得好、讲得深、讲得情真意切。
四、结语
《礼记·乐记》云:“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声成文, 谓之音。”音乐与舞蹈联结共生, 乐由心生, 舞随心动, 交融一体。在当今对舞蹈编导的培养过程中,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永远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作为舞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仅是针对舞蹈编导专业,所有的舞蹈从业人员都应该不断增强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这无论是对编导本人还是作品都具有非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