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敢于斗争多维探究

2022-05-30 19:03李昉睿相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理论依据

李昉睿 相征

摘要:面对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提出了坚持敢于斗争的战略要求。全面把握这一战略要求,应从理论、历史、现实、价值四个维度加以括定和回应。从理论依据看,敢于斗争发端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理论;从历史逻辑看,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优良传统;从现实观照看,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统揽“四个伟大”的应有之义;从价值内涵看,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的鲜明品格。

关键词:敢于斗争;理论依据;历史逻辑;现实归宿;价值内涵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4.025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4-0141-05

社会发展往往同矛盾运动密切相关,而矛盾也意味着斗争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斗争具有现实必然性。从社会实践看,这种现实必然性既是应对国际不稳定因素的需要,也是处理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如党建领域的全面从严治党问题及文化领域的信仰问题、虚无主义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既需要在发展中应对,也需要在斗争中解答。“坚持敢于斗争”[1]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积累的十大宝贵经验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为此,从理论、历史、现实、价值四个维度探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的重要命题,有利于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化解风险挑战、更好面向未来提供方向遵循与方法参照。

一、理论依据:敢于斗争发端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理论

《共产党宣言》全文共32处提到“斗争”一词,可谓是一部全世界共产党人坚持敢于斗争的宣言书。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这一重要名言表明了,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同样离不开敢于斗争的奋进姿态。马克思在阐述无产阶级斗争的问题时强调,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应敢于同旧势力开展斗争。马克思更加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在斗争过程中,应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不彻底性、弱点和不适当的地方”[3]。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针对无产阶级政党自我批评问题也作过深刻分析,他认为那种担心马克思对党的自我批评会给敌人提供武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我批评引起了敌人极大的惊愕,并使他们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个能够这样做的党该具有多么大的内在力量啊!”[4]这从侧面反映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工人运动过程中开展的自我批评的重要作用,这种“自我批评”不仅为无产阶级运动扫清了思想障碍,也极大地震慑了敌对势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从历史唯物史观角度探讨了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性的問题。在他们看来,共产党人并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5]即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制度及其统治,而手段就是政治斗争、经济斗争与思想斗争的综合运用。

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斗争理论。他将是否承认阶级斗争作为衡量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6]并由此得出“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7]的著名论断。在他看来,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8]性质的国家,这种国家形态实施民主的对象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而专政的对象直指资产阶级以及一切剥削者,而论及专政,必然离不开革命斗争。由此,敢于斗争构成了列宁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重要部分。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早期的共产党人逐步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立足中国国情,把握理论精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结合这一时期的基本国情,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斗争理论应用到了我国的政治生活领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只有毛泽东这样的领袖第一个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伟大斗争”的概念,并将其提升到关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启了国家不断发展的新局面。他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角度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10]可见,斗争尤其社会斗争内含的破旧立新功能,使其同发展一道,成为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勇毅前行、实现目标的基本手段。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基本国情和斗争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练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理论成果,为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历史逻辑: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优良传统

敢于斗争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历程中直面社会矛盾、化解风险挑战、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11]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优良传统,敢于将斗争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始终,体现了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历史逻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枪林弹雨”中坚持敢于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正是依靠敢于斗争的精神和气魄,由弱变强、绝境重生,最终取得胜利。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深度结合中应运而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毛泽东曾针对“敢不敢坚持革命”“如何继续坚持革命”等关乎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时指出:“我们的任务,是领导一个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斗争”[12],而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就必须培养革命队伍,这只革命队伍的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13]。这些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在这一刻真正站了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4]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百业待举”中坚持敢于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百业待举。面临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全党要来搞建设”[15]的号召。在此期间,1951年爆发了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波澜壮阔”中坚持敢于斗争。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已有的社会发展基础上,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处理革命和发展之间问题的时代课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16]邓小平同志将革命置于和发展生产力同等重要的地位,足见革命斗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体现了以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投身于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时代写照。其后,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将敢闯敢冒险的斗争精神一以贯之并发扬光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如期完成,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势头强劲。面对来之不易的巨大成就,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居安思危、邃虑怀远,并始终以斗争姿态面临一切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重要现实意义,将敢于斗争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和理论深度。譬如,为顺利完成党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他强调:“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17]为深刻把握历史主动,战胜风险挑战,他指出:“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18]由此,把握历史主动,坚持敢于斗争,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风险挑战,胜利实现各项目标任务。

三、现实观照: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统揽“四个伟大”的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统揽“四个伟大”体现了党、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统一。要在新征程中彰显“四个伟大”的磅礴力量,离不开敢于斗争的决心和韧劲。当今世界处在“两个大局”的交織互动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蓬勃展开,“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19],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20]以坚持敢于斗争的信念和气度观照“四个伟大”,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统揽“四个伟大”的应有之义。

敢于斗争是开展“伟大斗争”的现实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21]在世界范围内,国家之间的斗争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形态、新手段,各类不确定性因素叠加的国际国内环境对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敢于斗争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从国际层面看,面对经济交往中的“丛林法则”、全球治理中的“几方共治逻辑”、东西方互动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等论调,单纯从道义层面予以反驳已显疲态,以强大国力为支撑的斗争意识、斗争行为显得空前重要。从国内层面的角度来看,“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22]面对改革事业入深水区的“腊子口”“娄山关”,需要全党上下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敢于同阻碍改革事业深化推进的陈旧思想观念、固化利益格局作坚决斗争。

敢于斗争是推进“伟大工程”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人坚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而要顺利实施这一“伟大工程”,全党必须“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以敢于斗争的勇气和信心,破除所有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障碍,扫清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痼疾,从而更加深入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使广大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为此,我们党必须继续坚持敢于斗争,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并在此基础上,为巩固党的政治地位提供坚强保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

敢于斗争是建设“伟大事业”的底气所在。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23]因而,考察斗争与发展、社会斗争与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创立中国共产党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这不仅体现了敢于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凝聚人心、直面困难的独特优势,也彰显了斗争尤其是社会斗争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破旧立新的强大功能,并同为维护广大人民切身利益深度结合起来,实现了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统一。正因如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的过程中更有底气、更有信心,并将这种底气和信心转化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行动,破解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振奋人心的大事,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24]。

敢于斗争是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人不但要有精神,还要有梦想。因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5]。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而精神和梦想为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提供了思想动力。实现“伟大梦想”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共同富裕,构成了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要将这项工程规划好、建设好、推进好,全党不但要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而且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就需要坚持敢于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在大是大非方面表明立场,善于在矛盾冲突方面迎难而上,勇于在危机挑战方面挺身而出,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动力。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26]。

四、价值内涵: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的鲜明品格

“斗争”意味着为解决各种矛盾或问题而开展的创造性实践。唯物辩证法认为,“一个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27]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大国政党”。在这个过程中,敢于斗爭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踔厉奋发提供了强大动力,并呈现出人民性、方法论以及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

人民性构成了敢于斗争的核心内涵。唯物史观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8]这里的“绝大多数人”指的就是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本质属性。“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9]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坚定捍卫者,也是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的忠实践行者。要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的思想继承上,还要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行动上,要敢于对那些危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亮剑,“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30]

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主动发扬斗争精神,将蕴藏在广大人民中的斗争潜力挖掘出来并聚沙成塔,通过凝心聚力谋发展、同心同德求团结,打赢一场场聚民意、集民智、谋民福的人民战争。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敢于斗争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唯有如此,才能鲜明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广泛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方法论构成了敢于斗争的重要保障。坚持敢于斗争、发扬斗争精神,不能就斗争讲斗争,也不能为了斗争而斗争。还要从方法论层面深入分析其存在样态、时代特征和运行机理,辨明其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方法论是斗争理论应用层面的集中体现,它蕴含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斗争实践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斗争实践的理论化表达和现实性运用。可见,斗争不是无组织的盲动或无目标的蛮斗,也不是为了制造困难或设置障碍,而是在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的基础上,因势而谋、因事而为,以分析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深化认识,推动发展。这也意味着,这一总体过程不会一帆风顺,而是会充满荆棘。斗争即是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指出:“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31]。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培养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总能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确立斗争策略和斗争方法,运用科学理论发扬斗争精神、指导斗争实践,增强斗争本领,创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的恢宏篇章。

自我革命构成了敢于斗争的显著特征。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要顺利夺取革命胜利,必须组建属于本阶级的政党,即“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32],“自觉的阶级政党”必然需要自我革命的勇气和魄力。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继续以自我革命的坚定信念,以谋大局、办大事的广阔视野,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将斗争精神推向新的历史阶段和理论高度。

余论

中国共产党人以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深邃视野,将“为谁斗争”“如何斗争”“靠谁斗争”的现实求索,内嵌于坚持敢于斗争的初心使命之中,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树牢斗争的自觉与信心、明确斗争的原则与要求、强化斗争的信念与责任、提升斗争的本领与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与方法论指导。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坚持敢于斗争,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凝聚斗争伟力,在应对重大挑战和解决重大矛盾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参考文献

[1][10][11][19][20][21][22][26][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12,225,225,223,220,226,12,226.

[2][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4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25.

[4][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4,59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5.

[6][7][8]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138,140.

[9]刘书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新要点分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1):38-48.

[1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3.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G].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72.

[1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42.

[1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1.

[17]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人民日报,2019-09-04(1).

[1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3]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9.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6.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0.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3.

[2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31]论马克思主义[M]//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五育融合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1YJC710073)

作者简介:李昉睿(1992—),男,河北邯郸人,燕京理工学院招生办公室讲师;

相征(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测通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理论依据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某车载信号源的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