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学习是对人的政治思想进行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于青年而言,思想政治学习关系其政治社会化、思想智慧型塑与思想解放,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场域正在发展为青年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课堂,在社会场域中,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在样态上呈现为“感知”“共鸣”“参与”“应用”“创造”五种样态递进分布,各有内涵。就整体而言,呈现出社会性、层次性、复杂性的特征。基于对样态与特征的检视,可从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为社会场域中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贡献发展策略,从而依据学习样态确立工作重点,立足于学习特征确立工作方向。
关键词:青年思想;思想政治学习;社会场域;样态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4.028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4-0157-06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战略意义。学习是教育的题中之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的重要内容。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尤为重要,关乎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思想再生产和思想解放。随着青年迈入社会,社会成为青年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场域,较之学校和家庭场域更具复杂性。在共青团成立百年,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迎来发展节点之际,对社会场域内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进行检视,分析其样态与特征,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出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年思想政治学习的内涵、意义及场域跃迁
青年是指“年龄在14-35周岁范围内”的人群。中国青年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离不开主动学习。“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主动学理论、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2],思想政治学习作为重要的环节贯穿在各种学习活动中。
1.思想政治学习的内涵
思想政治学习是人类学习活动的一种具体类型,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主动地认识和掌握外在于主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过程。包括主体对外在思想政治知识的获取和主体自身的能动认知与行为的主动建构。本质上,思想政治学习是人主动地对自身的政治思想进行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二者相对应,描述的是思想政治知识从教育者转移到受教育者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者出发,将这一知识转移过程描述为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实现思想政治知识的转移,注重教育者的主体性。思想政治学习则从受教育者出发,将这一知识转移过程描述为通过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实现知识的转移,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二者相统一,学习是教育的题中之义。思想政治学习内含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重要目标而存在。培育教育对象的学习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如夸美纽斯所言:“教学就是使别人能学习并学会你所知道的东西……教得好就是使别人能学得快捷、愉快和彻底。”[3]
2.青年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学习关系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的传递过程,形成人的政治态度、信仰、准则。其不仅依赖于社会教化,更需要社会个体主动的思想政治学习。政治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青年时期是关键期,青年不仅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快速成长的“思想发育期”,还处于社会活动空间、社会关系网络飞速扩展的“社会交往发育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学习对其政治社会化具有奠基意义。
思想政治学习关系青年的政治思想再生产。“再生产”意味着思想政治学习不是简单的“学到”,而是在“学到”的基础上附加自我的创造以形成新的产出。因此,青年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是一个对思想教育内容的选择、加工、整合、创造、应用的复合过程。通过持续不断的具有创造性的思想政治学习,青年的内在政治思想体系不断丰富和成熟。
思想政治学习关系青年的思想解放。思想政治学习是思想解放的必经道路,思想的进步不会自动地发生,必然要通过各种实践形式产生新的思想,青年通过自主的学习实现思想的更新与进步,推动思想解放。丧失学习能力的思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在封闭中僵化和枯竭。
3.社会场域正发展为青年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课堂
青年时期是人步入社会的关键期,伴随着社会实践场域的迁移,学习场域完成相应的迁移。相较于其他时期,青年时人们需要完成的社会任务密集且意义重大,接触到的新思想的体量巨大。与学校教育以课程、书籍为主要载体进行思想政治学习不同,社会场域中思想政治学习主要围绕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展开,在实践的过程中,主体接触到各种思想并在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学习。
青年学习意识的增强加速了社会场域成为思想政治学习重要课堂的步伐。在当今社会中学习愈加成为自我充实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学习的价值愈发凸显。步入社会的青年,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学习的动力更多来自于职业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着较为广泛的思想政治学习需求,加速社会场域成为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课堂。
社会对学习的崇尚与支持加速社会场域成为青年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课堂。一方面,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全社会推广并获普遍认同。另一方面,我国通过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有效措施,逐步构建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贯通的终身教育体系,从实践层面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至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4]学习理念和学习条件的夯实使得青年思想政治学习的场域向社会转移获得坚实支撑。
二、社会场域中青年思想政治学习的样态分析
样态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关系、性质结合而成的表现形式,是事物在一定时刻中呈现出的状态。社会场域中,青年思想政治学习的样态呈现在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当中,是过程的阶段性体现,区分为“感知”“共鸣”“參与”“应用”“创造”五种样态。
1.感知样态
感知即感觉到对象并在感性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初步认知。社会场域中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从感知开始,其对应着思想政治学习的“接触阶段”,此时青年尚外在于思想政治学习。首先,感知意味着社会场域中存在着稳定的思想政治信息源,为感知提供持续性的可感内容。区别于学校场域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的思想政治信息源,社会场域中信息源的种类和数量有极大的丰富。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党和国家的权威发布、组织的传达和理论解读、群体中个体成员的理解与传播,为社会场域中的青年提供了稳定的可感内容。其次,感知需要媒介发挥载体功能。思想政治学习的内容本质上是思想观念,需要有一定的媒介承载。社会场域中的媒介丰富多样,既有传统媒介持续发挥作用,又有新兴媒介的创新发展。新旧媒介融合使青年对思想政治信息的感知获得更多可能。最后,个体接触到思想政治信息,识别信息中的思想政治内容并形成一定认知。接触、识别、认知构成了主体层面感知的三要件。感知是人在外部思想与自身内在思想间建立连接的开始,是思想政治学习的发端,由此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深入发展。
2.共鸣样态
共鸣样态指青年对感知到的思想政治内容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契合,对应的是思想政治学习的“动机阶段”。这一阶段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动机开始生成,是青年跨入思想政治学习的思想起点。首先,共鸣是思想、情感上的契合。体现在思想上,表现为接收到的思想政治内容与青年本身的思想观念相对一致或互补。体现在情感上,表现为接收到的思想政治内容调动了青年的情感并符合预期。其次,共鸣需要认同作为基础。认同建立在自我思想政治需要被满足的基础之上。感知到的思想政治内容使青年的思想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充实。对需要的满足是认同的基础,否则认同则是虚假與暂时的。最后,共鸣产生新的需要并生成学习动机。若仅仅停留于契合的状态而没有产生新的需要,则后续的学习活动是不可发展和持续的。新的思想政治需要是原有需要得到满足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青年的思想政治水平不断提升,其思想政治需要也会愈强烈,层次愈高,这为思想政治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参与样态
共鸣是思想政治学习的思想起点,此时青年产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动机。但思想的主动性到行为的主动性仍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共鸣到参与的过程。参与是思想政治学习的行为起点。此时主体在思想与行为两个维度上都进入到思想政治学习当中,标志着学习者完成了从主观学习意愿到客观学习活动的跨越,从思想政治学习外部到内部的跨越。因此,参与样态对应的是思想政治学习的“进入阶段”。首先,参与表达了青年的自主性,进一步表现为“有目的”与“有计划”。青年从自身的社会需求出发确定思想政治学习的目的,基于内外部条件来计划思想政治学习过程。其次,参与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行动上,学习动机正式转化为学习行动。参与样态中的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是思想与行为的双重在场,是“想学”与“在学”的统一。此外,学习行为会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增强,也会使学习行为从自觉发展为自动,使思想政治学习成为青年的良好习惯。最后,参与离不开外在环境的支持。在社会场域中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除了需要生成主观的学习动机外,还需要克服来自工作、生活环境中的不利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是现成的,需要青年积极营造。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指思想政治学习所依赖的物质条件,如学习工具、载体、媒介等等。软环境则指青年所处的学习文化、政治文化环境。
4.应用样态
青年在社会场域中处理和解决有关思想政治内容的社会事务时,习得的思想政治知识会被自觉调用并应用于相关事务的解决过程。这标志着青年在社会场域中的思想政治学习发展至应用样态,其对应的是思想政治学习的“强化阶段”。一方面,应用样态是运用思想政治知识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实现“知识→观念→行为”转化。社会实践活动中弥散着政治立场、政治思想、政治规定、政治价值等思想政治的元素。青年的政治素养、政治信仰均在形成当中,需要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应用样态是对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也是对知识的强化过程。青年在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对其中包含的政治价值、政治信仰有更深刻的体悟。应用中会遭遇新的思想政治问题,产生新的思想政治需要,生成新的思想政治学习动机。因此,对知识理论的应用会促进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5.创造样态
创造样态是学习者主体性的集中体现,正是在创造的过程中,主体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创造样态对应的是思想政治学习的“稳定阶段”,学习主体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意味着思想政治学习在学习者的生活实践中成为习惯,能被学习者自觉运用和改造。思想政治学习发挥出稳定的、长远的影响。一方面,创造样态是创造性理解和创造性应用的统一,体现在内化与外化两个阶段中。在内化阶段,青年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这一过程是能动的、创造的,青年依据已有知识与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动的理解,所产生的新知既不同于已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也不同于所学的知识,而是在二者基础上的创造性提升。在外化阶段,青年对思想政治知识理论的运用也是能动的、创造的和“建构式批判的”[5]。学习者结合现实的实践条件对思想政治知识理论做出自主的选择、结合、调整,这种对理论的运用是创造性的。另一方面,创造样态本质上体现为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包括思想建构与行为建构两方面。思想建构是基础内容,所学思想与已有思想的联系运用、聚合生成,使青年的思想结构与内容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得到建构,形成一套完整的、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体系。行为建构是目标内容,体现为行动逻辑的更新。思想政治学习使青年的思想体系优化更新,外化在社会行为上,表现为对青年行为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向建构。
三、社会场域中青年思想政治学习的特征分析
社会场域中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在各个样态皆有其特殊性的体现,而作为整体而言,由于场域和对象的特殊性,呈现出社会性、层次性、复杂性的特征。
1.社会性
在学习内容上,社会性集中表现为实用化的特点。“青年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过去相比,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更加突出。”[6]青年以实用性为标准选择思想政治学习的内容,偏向于可操作、可快速转化、针对实务的内容学习,而对思想改进、信仰铸造、品德塑造等理论内容的学习动力相对较弱。背后原因在于青年学习的核心目的是以学习求得自身发展,社会场域中青年担任多重社会角色,产生出多样化的角色发展需求,以适应社会与生活发展为主,多为实用性需求,这便产生青年思想政治学习的实用性学习动机,进而导致青年在选择思想政治学习内容时偏向实用化。
在学习方式上,社会性集中表现为机动性的特点。步入社会后,青年扮演的社会角色增加,相应的社会事务增多,学习时间与学习场景被复杂的社会因素所割裂,呈现为短时、碎片和多样、复杂的特点。新的时空特点倒逼青年思想政治学习方式的优化,以提高机动性的方式来保证学习效率。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习方式的机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增益。青年思维敏捷,对网络信息工具的接纳程度高,在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时,对网络信息工具的运用较为成熟。得益于快捷、便利、超时空的信息服务,大大提升了青年思想政治学习的机动性。
在学习过程中,社会性集中表现为嵌入化的特点。青年在社会场域中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时,其学习目的往往不在学习本身,而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知识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进而推动思想政治学习的发生,思想政治学习是为具体的社会实践服务的。相应的,学习过程也会围绕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展开,嵌入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实践活动开始时,思想政治学习随即发生;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化开展,思想政治学习的内容、样态相应变化;在实践活动完成时,相应的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也会结束。
2.层次性
一方面,社会场域中青年思想政治学习的青年群体本身具有丰富的层次性。14至35周岁不仅是青年年龄、代际的跨度,更包含了教育水平、生活环境、职业选择、社会地位、价值信仰、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多元构成,在青年群体内部划分出丰富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的青年对思想政治学习的态度、方式、效果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受教育程度的层次对社会场域中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影响是突出的。表现为社会场域中青年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接触和参与思想政治学习的需求和可能性越大。这说明,青年在社会场域中的思想政治学习客观上承接了学校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所打下的基础。学校场域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成功,青年进入社会后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效能越高。
另一方面,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在时空序列和效果程度上呈现出层次性。社会场域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样态表现为感知、共鸣、参与、应用、创造的梯段分层,每一样态都对应着相应的学习阶段,由逐步递进的阶段构成了学习过程的层次。处在不同学习层次上的青年在思想政治学习内容、方法、程度等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
3.复杂性
社会场域中的思想政治学习相较于学校场域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学习目的、学习环境更加多样,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体现在内外两方面。
于内部体现为学习主体内在学习理性的复杂性,呈现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交织状态。随着思想政治学习的不断深入,两种理性在占比上存在着动态的变化。体现为在社会场域中青年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初始阶段,工具理性占据主导,价值理性处于附属地位。而随着思想政治学习的深化,价值理性显现并且占比提升,甚至超过工具理性而成为主导。学习动机、内容、路径、自主性等因素均会随着两种理性的动态变化而相应的改变,使得社会场域中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复杂性增加。
于外部体现为学习环境的复杂性。相较于学校场域内思想政治学习所具备的稳定的课堂环境、校园环境,社会场域内思想政治学习的外部环境则相对复杂。由于青年尚处于从家庭、学校迈入社会的阶段,其在社会场域所构建的社会基础少并且不稳定,因此也造成其身处的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增加。在这样的条件下,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环境具有复杂性,同时受到家庭、组织(工作单位)以及社会的影响,其中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对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影响最为深刻。
四、对社会场域中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贡献
青年在社会场域中的思想政治学习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基于对社会场域青年思想政治学习的样态与特征分析可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启示,明确其工作重点与方向。
1.依据学习样态确立工作重点
社会场域中,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样态呈现出“感知—共鸣—参与—应用—创造”的分布,每一样态中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皆有独特性内涵,应依据各样态的独特性确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增加精准度。
感知样态:加强对青年注意力的争夺。感知的基础是注意力,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其“成为信息社会的稀缺资源,信息无限而注意力有限”[7]。若要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到思想政治学习当中,就要在青年注意力的争夺战中占据上风。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可感知的思想政治信息量,另一方面增强思想政治信息内容的吸引力,二者皆依赖于高质量的知识生产,“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独有视角对生产生活实践做出深刻解释”[8],从而生产富有见地和具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
共鸣样态:重视对学习内容的质量提升。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知识内容是保证社会场域中青年思想政治学习良性发展的基础。要使思想政治知识尽可能多的引起青年的共鸣,推动其学习动机的产生,则需要使学习内容具有思想深度,直达青年心灵。这要求在进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时,既要增强对青年现实需求的关注,又要注重理论的深度运用,做到理论与现实的深度融合。
参与样态:加强对参与途径的建构。以网络为主的多途径参与是当前社会场域中青年参与思想政治学习的基本特征。重视和加强网络平台、载体的建构至关重要,我国的网络信息已经迈入5G时代,这会给思想政治学习的网络参与带来新的想象力,便捷、高效、灵活、沉浸的网络参与途径,“让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進网络”[9],将是未来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建构的重点。
应用样态:增强思想政治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连接。若青年通过思想政治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无法被运用于实践并与青年日常生活相对接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则会被贴上“悬浮化”甚至“无用”的标签。因此,一方面要使思想政治知识内容“接地气”,增强与青年日常生活的关联度。另一方面,在社会场域增加思想政治知识内容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加强社会领域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参与建设,为其应用和实践提供条件支持。
创造样态:加强对错误思想观念的纠偏,引导个人思想观念建构的正确方向。创造样态意味着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基本稳定,个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通过思想政治学习逐步建构起来。这一过程中,保证建构方向的正确性是关键。一方面,要鼓励青年通过思想政治学习自主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青年思想独立性、自主性的培育。另一方面,要防止错误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引导正确的建构方向。
2.立足学习特征确立工作方向
社会场域中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整体上表现出社会性、层次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依据这些特征表现,可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确立工作方向。
首先,立足社会性特征,确立强化组织导向地位的工作方向。社会场域中青年思想政治学习的社会性根本上来源于组织的传导,主要包括社区和工作单位(企事业单位)。这是青年进入社会后,生活与工作的载体,时刻影响着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选择、过程、效果和持续发展。学习“是自主性与他主性的辩证统一”[10]。组织在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中是体现他主性的主体,其引导、统筹和推动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要加强社区、工作单位两个组织的思想政治建设、学习制度建设、党组织建设、学习环境建设,明确组织引导者、统筹者、推动者的角色定位,发挥组织的导向作用。
其次,立足层次性特征,确立强化学校与社会两个场域发挥合力的工作方向。社会场域中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表现出层次性的特征,在层次性的形成过程中,受教育程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不仅使作为学习主体的青年群体呈现出层次性差异,还使这种差异进一步延伸至学习过程中,成为思想政治学习过程层次性分异的影响因素。因此,在推进社会场域中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时,要重视学校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所奠定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推进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发展,使青年在校期间获得统一、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养成思想政治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更多的社会性元素,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增强青年在社会场域继续思想政治学习的意识。
最后,立足复杂性特征,确立主动建构学习理性与学习环境的工作方向。复杂性的特征表现为主体内部学习理性与外部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其底层逻辑在于事物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导致可控性降低,从而体现为复杂。因此,应对复杂性,主动建构是根本方法。一方面,就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理性而言,对其建构需要“学校、家庭、组织等在内的各种力量积极创造条件,深度协调合作”[11],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要通过各项措施引导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观念。另一方面,就外部学习环境而言,对其建构同样需要学校、家庭、组织、社会的合力,包括物质环境与文化氛围两个方面,要在加大学习硬件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文化氛围的营造。
参考文献
[1]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光明日报,2019-05-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EB/OL].(2022-04-21).http://www.scio.gov.cn/ztk/dtzt/47678/48169/48177/Document/1723487/1723487.htm.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8.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5]陈启超.本体、现状与建构:对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综合考察[J].理论导刊,2020(11):118-123.
[6]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青年与社区建设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0(6):14-26.
[7]周小李.注意力经济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行动[J].教育学报,2019(2):3-9.
[8]陈启超.知识社会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生产过程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92-98.
[9]肖晓丽.论“第四媒体”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J].湖湘论坛,2007(4):109-110.
[10]柴军应.学生学习自主性:内涵、特征和机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4):38-44.
[11]薛国凤.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青年教育政策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8(10):5-11.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生项目)暨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业倦怠研究”(KYCX18_0505)
作者简介:陈启超(1994—),男,安徽黄山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