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深入,有效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为新时代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具体到初中数学课程中,教师应以有效教学为导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革新教学引导方式,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储备丰富的知识,不断强化自身的能力,从而顺利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对此,文章以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本为例,着重分析了在教学实践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策略。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24-0042-03
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初中教师必须端正态度,围绕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设计更为科学的授课方案,并灵活应用问题导学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挖掘新知的内涵和规律,同时展开合作、实践,以便辅助其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问题导学法概述
1.1 含义
问题导学法主要指的是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同时可以起到化教为导的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对应的问题情境中抓住核心要点,并总结知识规律,然后准确领悟知识内涵,能够进行整合和创新,真正将所学化为所用,进而推动其综合素养的发展。
1.2 价值
1.2.1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对学生来讲,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求知,并为其指明探索的方向。通过问题导学法,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明确的目标进行探索,通过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相应的知识,同时精准把握知识内涵,发现数学的魅力,或是发现更多新的问题,然后再次进行深入探究,以此不断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1]。
1.2.2 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維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关键,且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可以更加顺利地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时将其组合起来进行灵活应用。为此,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思路,在授课期间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就可以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优势,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探索,并通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不断挖掘数学规律,在探索的过程中完善个人认知,同时能够综合所得提出更多新问题,在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继而不断提升其核心素养。
1.2.3 有助于强化学生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及时优化教学方案,将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以推动学生良性发展。通过应用问题导学法,可以改善初中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态度,使之主动挖掘知识内涵,同时能够让他们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其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实现学用结合的目标。
1.3 应用原则
1.3.1 贴合学生实际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必须遵循贴合学生实际的原则,即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同时还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让他们立足现实生活去分析问题,并能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现实因素,确保活学活用,以此不断强化他们的综合能力。
1.3.2 确保目标明确
要想使问题导学法真正发挥实效,推动学生良性发展,初中数学教师需在授课过程中渗透目标明确原则,即在选择问题、设计问题时必须要确定每个问题的价值,并将其安排到合理的教学环节之中。由此可以推动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让他们朝着既定的方向迈进,继而提高教学效率。
1.3.3 突出启发性和连贯性
有效的问题必须要能够启发学生,使之明确探究的方向,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地展开探索,准确把握知识脉络,进而建构知识体系。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要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同时要合理设计问题的难度,突出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把握知识的要点和内涵,继而提升学习质量。
1.4 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导学方案时,还应关注问题之间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即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探究问题,使之发挥自身能力去挖掘知识,以此强化其学习自信心和学习能力,从而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
2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策略
2.1 关注学情,合理设置问题
为了提升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立足学情,科学地设置问题,以便更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具体来讲,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关注教学内容,使之保持密切的关系,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置性,使之能够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具备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最近发展区,以便通过有效的引导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三视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精心预设问题,首先要深入研究教学目标,了解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将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口头展示、多媒体展示等;最后要根据学情推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融入具体的问题体系之中,由此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继而不断强化其综合能力。通过设置合理且科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同时让其明确目标,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知识内涵,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2.2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探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以此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让他们在特定情境中更为高效地学习知识,不断提升其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使用多媒体展示《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断臂维纳斯》两幅艺术作品,并鼓励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鉴赏,深入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价值意蕴,同时引出“黄金分割数”这一概念,并使用信息技术对艺术作品进行分割,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然后教师可在此情境中提出问题、设置例题,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这样有助于切实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出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价
值[3]。此外,数学教师还可以根据所讲知识设计数学小实验,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观察,自主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推理和解答,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以验证个人的猜想,从而逐步推导出对应的知识。通过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興趣的驱使下积极观察、深入研究、主动实践,同时不断发散思维,以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更多新颖的观点,有助于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3 设计合作问题,强化学生能力
初中学生本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指导他们学习时,可以根据其认知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具有导学性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能力的稳定发展。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联系旧知设计如下问题:①解三元一次方程组;②在等式y=bx中,当x=1时,y=2,则b等于多少?③在等式y=ax+b中,当x=0时,y=2;当x=-1时,y=0;则当x=3时,y等于多少?④在等式y=ax?+bx+c中,当x=-1时,y=0;当x=2时,y=3;当x=5时,y=60,那么a、b、c的值分别为多少?由此可以使学生先结合旧知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合作探究新知,通过代入、消元进行计算,并在小组中总结对应的运算方法,同时要引导学优生帮助组内的后进生,使之回顾旧知、逐步掌握新知,从而提升整组的学习质量。而后,教师可以组织各小组分享问题解答结果和过程,准确阐述各自的理由和使用的方法,经过深入探索之后,小组之间可以交换学习思路,以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继而对此部分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切实提升学习质量。通过设计合作问题,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挖掘知识内涵,且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辅助他们储备科学的学习方法,继而推动他们学科素养的稳定发展。
2.4 编创分层问题,提升整体效果
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设计分层问题,以便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使之在能力范围内高效地解决问题。为此,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全面把握他们的学习水平,然后再设计合理的问题,辅助其挖掘知识内涵。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出示分层问题,让学生依据个人水平进行针对性探索,如:①画两个三角形,使之一边长度相同,并使另外两个角大小相同(两角不夹该边),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②现有两个三角形,分别为ΔABC和ΔDEF,此时EF=BC,∠E=∠B,∠F=∠C,那么ΔABC和ΔDEF可以重合吗?③任意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角及夹边对应相等”这一条件时,这两个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题目作答,教师也可以根据题目难度分层提问学生,从而保证其学习质量[4]。
2.5 重视拓展问题,增加教学深度
教学活动是动态的,且具有预设性和随机性,会产生较多的生成性资源。此时,初中数学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进行拓展,提出各种新问题,以增加教学的深度,使学生在发散思考的过程中受到更多启发,进而不断强化其综合能力。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根据教师的引导提出各种新问题,如在整式加减中需要化简最终的结果吗?应当按照什么原则化简?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设计新的问题,如计算4(3x2-2y2)-3(2y2-x2)。教师先指导学生按照具体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得出12x2-8y2-6y2+3x2,然后要求学生观察这一结果是否有相同的元素,使之利用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计算,得出简化结果,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计算和简化的过程,思考应遵循哪些原则,并提出各自的观点,经过一一验证后形成完整的认知。这样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让他们在拓展中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总而言之,问题是数学的灵魂,也是数学教育的核心要素,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其积极探究和创新的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使用问题导学法,可以推动教学进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为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学情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等因素,合理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吸收其中蕴含的知识,把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路径,并能够将新知和旧知串联起来,从整体出发解决问题,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助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志俊.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思考[J].读写算,2022(5).
[2]俞兴俊.分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6).
[3]段应飞.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3).
[4]包子雄,陈静.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7).
【作者简介】
丁国栋(1986~),男,山东临沂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