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 廉莹
【内容提要】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元宇宙为代表的虚拟化媒介提供了人们社会交往的新模式,开启人类时空伴随的新时代,打造人类认知新的共同体。在关于元宇宙的构想中,它将是一个大规模、持久、交互式和可互操作的实时平台,人们借助数字化身可以在其中社交、工作、交易、娱乐和创造,打造时空共同体。未来,世界将在时空共同体、认知共同体的基础上,再造一个命运共同体。笔者从未来媒体形态和服务模式出发,梳理媒体智能技术的聚合发展趋势,以窥见媒体融合下的数字世界带来的变革,探究元宇宙的底层逻辑以及媒体在元宇宙新生态的媒介角色与责任,及其对国际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元宇宙 媒体融合 人工智能 数字技术 媒介的延伸
2021年元宇宙(Metaverse)概念涌现,寓意着现实世界中三维物理空间叠加时间维度,浮现无限创想空间。尽管元宇宙还是一个构想,却隐喻着一种超越现实的数字世界未来已来。简而言之,元宇宙就是数字世界,人们可以通过连接到虚拟世界,扩展我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将数字物品融入物理世界,或者随时进入完全沉浸式的3D环境。
元宇宙是时代的趋势还是技术的实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技术的进化是否达到了元宇宙实现的要求?从媒介延伸视角探究元宇宙的底层逻辑,未来的元宇宙是一个元宇宙还是多个元宇宙?一个开放的或是去中心化的元宇宙将如何与现实世界相融?媒介在数字世界的角色和责任该如何建构?在国际传播语境下,元宇宙浪潮中政府、媒体、行业的责任与治理该如何表达?这些皆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媒介延伸:认知共同体
元宇宙(Metaverse)的词面意义来自超越(Meta)和宇宙(Universe)的合成,寓意着某种超越并改变宇宙的事物。引爆点是脸书(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将公司名称改成了Meta,全面进军元宇宙,并呈现了Meta公司推出沉浸式网络视频交流与增强现实的互动场景。脸书曾在2020年推出基于区块链权益证明的加密货币:天枰币(Libra,后改名Diem),但受到监管制约,以美国金融巨头为加持却依然无法实现应用场景,其VR头显设备(Oculus)需要找到更大的应用市场。或许其20多亿用户需要一个逃离现实世界束缚的平行世界,元宇宙的数字世界将是一个绝佳概念,并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想象空间。主打社交网络和游戏产业的腾讯也是元宇宙的推动者,腾讯会议的虚拟现实可以转化视频社交可能性,拟人化角色扮演的游戏实际上是最具像的元宇宙空间,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互操作可能性为新技术聚合找到了想象空间。字节跳动也为元宇宙概念注入新的想象力,以短视频和视频智能处理技术见长的抖音等应用将二维视频内容生产向三维虚拟空间延伸,将娱乐内容迁移,电商的沉浸式购物体验也许更具未来远景,头显硬件设备与数字世界的交汇融合让脑机交互更有无限想象空间。
人们追溯,元宇宙概念始于19 9 2年国外科幻作品《雪崩》里提到的元宇宙(Metaverse)和化身(Avatar)。其实在元宇宙概念诞生之前,人类在科幻梦想中早有探索。从科幻电影《黑客帝国》《盗梦空间》到《头号玩家》,人们似乎需要找寻元宇宙世界的最好诠释;从元界、灵境到区块链体系的去中心化自组织(DAO)、去中心化金融(DeFi)、非同质化令牌(NFT),从数字藏品的创客、游戏世界的梦幻空间到虚拟现实……虽然还没有人能够确定这个数字世界的最终形式,但是人类已经开始构想: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数字世界中,每个人都有一个网络化身,它可以创造出与现实不同的价值观,还能享受不同的生活。元宇宙充满了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它也正在成为一个“虫洞”,突破现实的界限,开启人类时空伴随的新时代。
从媒介的视角来看媒介技术发展进程,技术的聚合效应突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新概念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技术往往遮蔽在文化中,只有当技术产生革命性变革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媒体上见到虚拟现实和虚拟数字人的呈现画面,多模态融合的文化叙事、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相结合提升媒介的沉浸感和媒介体验,聚合科技(Converging Technologies)将改变人类的未来。
媒体在时空、信息、社会和功能等多维度进行全媒体融合体系建设,媒介的概念被进一步泛化和提升,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通过大数据和时空地理信息算法能精确到每一个个体的物理位置。深受全球疫情影响的人们通过媒介抚慰焦虑的心情,无论移动还是居家办公,网络会议作为一种信息传播与交往模式,让人们可以设置不同的虚拟背景。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虚拟化的媒介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新模式。拟人化、更具沉浸感的游戏模式似乎将人们带入了更虚拟化的世界。元宇宙的语义传播、无障碍传播等媒介传播新探索逐渐成为学术话题,媒介的边界注入新的诠释,带来新的创新想象,智能技术将人们带入了技术聚合效应下的人类认知共同体,时空伴随新世界。
二、时空伴随:时空共同体
大数据是社会科学的春天,元宇宙是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未来创想空间,承载人类对未来科技和社会生活的期许,助力全球文化共通及交融?
早在30年前,钱学森先生在与汪成为院士书信中曾提及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灵境”,灵境技术能大大拓展人脑的知觉,使人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灵境是钱学森先生的用词,特指超合成工程(meta synthetic engineering)。①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将新时代灵境工程看成是一个举国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要涌现全社会的时空自证无假的共识能力。这里提到一个核心概念叫“自证无假”或者叫“无假自证”。因为元宇宙的灵境世界是承载人类数字世界的社会生活。这个“境”实际上就是一個平台、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最大的标志就是“无假”。中国在元宇宙的进程中能够接纳一个可“时空辩假”的环境,就可以率先实现无假自证的灵境世界。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就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知,那就是钱学森的“灵境”本质是一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方法论,其要义在于学科的交叉,即社会科学要接纳自然科学的检验。
也就是说,要用钱学森所描述的灵境的环境来检验所有社会科学的成果。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可能出现“造假”行为的,所以需要接纳时空辩假的科学技术来进行检验。如果社会科学能够接纳自然科学的检验,实际上就说明社会科学接纳了时空辩假的科学技术。
互联网的最早版本 Web1.0是关于访问静态网页的,Web2.0是关于封闭生态系统中的交互式社交体验,到了Web3.0将是关于开放、去中心化环境中的数字所有权的数字世界。元宇宙是Web3.0的遥远演进,在其充满想象和虚幻的构想中,它将是一个大规模、持久、交互式和可互操作的实时平台,由一系列分散的、相互连接的虚拟世界组成,具有功能齐全的经济环境,人们借助数字化身可以在其中社交、工作、交易、娱乐和创造,可以在其中做他们在物理世界中可以做的任何事情。就像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一样,灵境的元宇宙世界将依赖于计算机硬件、基础设施、工具、标准以及监管框架,其中大部分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但与今天的互联网不同,不会只有一个元宇宙,或许会有许多元宇宙,它们将相互连接。这就是为什么任何元宇宙都必须是无需信任,这意味着人们可以直接交互而无需通过中介,并且无需许可,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在没有管理机构授权的情况下参与。要实现这一目标,元宇宙将依靠区块链在虚拟世界之间转移身份和所有权、验证它们的证明以及允许人们在去中心化经济中购买、出售和赚取收入的支付行为。
在元宇宙中,我们的身份必须包括一个简单的登录、一个唯一的身份标识(ID)、一个代表我们的头像、跟随我们的元数据和证明,这样我们才能证明我们是谁。元宇宙也是我们人类社会,只是形态不同。今天的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与社交的平台,元宇宙将是一个未来的媒介平台,未来也将提供服务信息与社交,只是以虚拟化身的3D形式呈现。元宇宙将是一系列新技术,包括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将在虚拟世界中发挥更大作用。
元宇宙或许将解决现实世界的一些问题。当一个人想旅行,数字世界可以随时无障碍将人们“传送”到任何地方,从而代替物理世界的旅行需要;一个人将在虚拟世界中学到比在现实世界中更多的知识,受到更好的教育;人类的浪漫体验也一样,或许年轻人将在元宇宙中遇到他们未来的伙伴或伴侣;消费主义也将从物理世界转向虚拟世界,虚拟商品(NFT)的数字藏品将与实物资产一样重要;数字钱包(加密货币)与银行账户变得一样重要。人们将在元宇宙的数字世界中体验到现实世界无法想象的事物和存在。元宇宙的世界,人们的年龄、种族、性别、外貌等将无关紧要。
但是,元宇宙世界必须要保护数据所有权和个人隐私。在Web3.0或许比Web2.0更有可能被跟踪和被监视,上瘾将是个社会问题,与虚拟生活相比,现实生活将变得乏味。而一个去中心化的加密网络,就像支持比特币加密货币的网络一样,是一个可以执行任意的、图灵完备程序的加密网络,称为智能合约。这些智能合约可以做很多事情,其中之一是独特的数字资产项目,称为不可替代的非同质化令牌(NFT)。当前的元宇宙生态构想中,去中心化账本和智能合约平台(例如比特币和以太坊区块链)用于透明、无需许可和抗审查的交易来构成所有权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持元宇宙并使其成为可行的公共产品。如果元宇宙有一个核心参与者控制数字资产、用户访问能力和数字钱包,就不可能拥有真正开放的数字经济,只有开放、可互操作的规范,和去中心化、无需许可、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平台才能满足元宇宙发展所需的所有权经济。
时空伴随的元宇宙能否形成时空共同体?逃离现实世界的元宇宙,似乎在区块链技术加持下,可以成为完全自组织的灵境世界。所以元宇宙的底层逻辑需要辨析,中本聪的区块链确实能够同时满足“保护个人权益和保护个人隐私”的人类需求。
为了获得人类的信任,区块链方法显得既耗费能源又耗费时间。基于钱学森灵境工程,李幼平院士提出,如果能够接纳时空辩假的一个环境,人类将打造“时空共同体”的科学构想,实现中国在灵境世界的治理解决方案。这就是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增加时间和空间的全球授时要素,实现全球定位系统的统一内容标签(UCL)的短报文。中国掌握了一个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的东西,这就是“整合民意的卫星短报文”。②目前全球定位系统(NPT)只有四种,N就是导航(Navigation),P是位置(Position),T是时间(Timing),通过这样一个系统可以得出定时定位的信息。在全球授时条件下各个国家所确定出来的这一信息竟是完美一致的,是唯一性的。我们可以把这样一种时间、位置的完美一致看成是一种人类认知的共同体,而这样一种完美一致时空共同体是人类认知共同体的第一次出现。
李幼平院士早在十年前就提出了统一内容标签(UCL)并制定了国家标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并未体现其实践价值,认知空间也没有今天的元宇宙或灵境加持。李幼平院士提到,当前只有中国的北斗短报文,具有整合民意的分布式群聚功能,整合民意的分布式群聚功能就是在现有的所谓去中心化之后,还有一个再中心化的过程。去中心化,只是整合了时间和空间,再中心化才是整合民意,这就是给新时代的还原论添加了中国要素,而这个中国的要素,就叫做整体观。这意味着元宇宙的世界不仅有中国的元宇宙,也存在着世界元宇宙,而人类的元宇宙也有中国灵境世界的存在。③
中国北斗全球定位的短报文可以升级为一个重大的发明,就是借助统一内容标签(UCL)思想和国家标准推进,在哈希加密区块算法中加入时空定位要素,借助时空自洽的信息自证,实现人类社会的网信空间。这意味着在现实世界的互联网基础上,人类通过灵境工程实现元宇宙的次结构网络空间。
三、信息守恒:命运共同体
时空伴随下的无假自证,人类将在时空共同体下达成认知共同体。这要从霍金猜想开始,2004年在“第十七屆国际广义相对论”大会上,霍金在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时,表示自己原来的观点有误,最后的结论是“信息守恒”。早期的黑洞理论是“对周遭一切的能量的完全吞噬”,但事实上是“被吸入黑洞深处的物质转换成了信息,而这些信息并没有被完全吞噬,而是会在某个时候完全地被释放出来”,这就是著名的“霍金猜想”。④
李幼平院士提到借助山农启蒙获取信息比特的最小能量下限,全球定位系统的时空短报文,在能量守恒可能最终导致信息守恒。⑤网络的社会效能是和网络节点总数成正比,如果未来元宇宙的世界无论是人、事或物都将成为节点且没有上限,这将符合无标度网络(Scale free)的幂律分布(Power-Law),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灵境世界功能将有极大提升空间,因为元宇宙是互联网的网络次结构,人类将借助数字化身,从传统的人寻网页获取信息,变为网页自寻网民,这样就可以产生一个静物的物理隐私的环境。未来,每一个在灵境世界的数字化身在共享信息的时候,并不需要把自己想要什么东西告诉服务器,它自己会来到你的身边。除此之外,数字世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够严谨地遵守时间的秩序和时空定位,目标就是让网络攻击失去作案的时空从而带来网络的安全。在此条件下,整合民意的卫星短报文,最后能实现一个天网引领地网,确定性引领不确定性的互联网大变革,这就是元宇宙实现其最终意图,灵境工程整合民意的互联网大变局。
李幼平院士特别强调,中国率先涌现信息守恒要经历三个阶段:山农的启蒙、霍金的猜想和钱学森的灵境。所以灵境世界或元宇宙的构想首先是全世界先造一个时空共同体,然后去造一个认知共同体,最后再造一个命运共同体。⑥
今天在无假自证和时空伴随的信息守恒科学构想中,借助媒介的延伸思考灵境工程的中国方案、辨析元宇宙的底层逻辑,我们依然有很多未知和不确定性。但我们乐见资本市场的追捧和聚合科技的元宇宙创新,预见未来是一回事,创造未来或许更有价值。我们站在聚合科技、人工智能、合成媒体与社会治理的交叉点思考元宇宙的未来,可以更好地了解物理世界对数字世界的作用和社会责任,科学与艺术不仅通过创造出现,也通过感知和想象,存在于创造与感知的不断迭代中。我们乐见元宇宙的美好,人类的时空将有数字世界的次网络伴随,当我们探索媒介,智能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延伸时,人类对局限性的理解将被打破,将开启新的视野。
当媒介的延伸拓展到元宇宙的世界,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将改变对外传播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和权力重构,进而改变全球媒介生态。元宇宙的世界既是全球的也是中国的,对外传播需要有全球战略传播思维,需要拥抱国际传播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控性,构建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体系。元宇宙的世界将提高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國话语说服力,实现国际舆论的引导力主战场构建。思考元宇宙的中国方案,必将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传播和对外传播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研究”(编号:19ZDA327);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网络舆情治理体系研究课题”(2021ZZZLFZB12070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沈浩系中国传媒大学媒体与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
廉莹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注释」
①《30年前,钱学森为VR取名“灵境”》,新浪科技,https://finance.sina.com.cn/ tech/2021-12-01/doc-ikyamrmy6118114.shtml,2021年12月1日。
②《李幼平院士谈如何破解区块链的“三元悖论”》,三言财经,http://www. sycaijing.com/news/details?id=36422,2018年7月16日。
③同②。
④《霍金推翻自己的黑洞理论:很抱歉让你们失望了》,中国新闻网,https://www. chinanews.com.cn/news/2004year/2004-08-17/26/472998.shtml,2004年08月17日。
⑤引自李幼平院士参加中国人民大学首届交叉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时的发言(笔者根据发言录音整理)。
⑥引自笔者与李幼平院士书信往来的记录。
责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