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微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

2022-05-30 17:44:28侯晶
对外传播 2022年4期
关键词:微纪录片中国故事国际传播

【内容提要】当前,西方社会主流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大都是“事件下的中国”,而不是“故事中的中国”。如何通过更有表现力和传播力的方式将有故事、有温度的真实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成为广大媒体人面临的新课题。近来,微纪录片作为讲述小而美故事的良好载体常被国内外媒体在网络中传播,在各大流媒体平台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微纪录片是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艺术重构, 在有限时间内向受众展示创作者所观察到的世界,以期获得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它以微视角展现大主题,其“无冲突”叙事可以展现更丰富的内涵,创新表现手法能够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微纪录片的出现顺应了当下海内外网络受众对于高质量、多样化视频产品的需求,也是使纪录片真正走向大众化、平民化的重要尝试。中国可以通过微纪录片这个小窗口,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有血有肉充满故事的新时代中国形象。

【关键词】微纪录片 中国故事 融媒体 国际传播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讲好中国故事事关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关系到中国话语在世界舆论场的影响力。目前,西方社会主流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是“事件下的中国”而不是“故事中的中国”,对于中国的报道多带有一定政治立场,大都对于迅速崛起的东方大国抱有猎奇心理,而不是为了客观展示发生在地球另一边同样精彩而鲜活的中国故事。在此背景下,当代中国媒体人要不断增强讲故事的本领,提升讲故事的技巧,同时也要选好载体,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更多网络受众,用更有温度的表达去感染受众,最终在情感交流中形成价值共识。在流媒体平台强势崛起的时代,微纪录片已经悄然成为打造国际传播网络“爆款”产品的热门形式。

一、融媒体场景下微纪录片的产生背景及其传播优势

当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设备来获取信息和享受视听服务,屏幕与受众的物理距离越来越近。这种亲密接触使得受众与所收听、收看内容的关系变得更为私密,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观看,并希望能够获得即时的满足感,而门类众多的短视频因其便捷性和丰富性极大抢占了受众有限的注意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受众对于高品质视听产品的需求已减弱。鉴于此,对于传统的内容生产者来说,虽然他们的产品往往有品质保证,但如何通过更有创意的叙事方式使其产品实现更广泛、更有效的网络传播已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例如,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出海”,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重要经验,但如果只是为了适应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而生硬地将原纪录片简单拆分播出,以满足碎片化传播需求,传播效果恐怕不佳。于是,同样是以中国美食为主题的百集系列微纪录片《早餐中国》另辟蹊径,不仅延续了《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讲人物、讲细节来介绍美食的风格,还聚焦讲述了发生在城市早餐店里的故事。故事里的主角有在黎明前讨生活的创业者,有情同家人的雇主与店员,也有借着早餐慰藉乡愁的食客,他们很平凡却很真实。许多受众因为诱人的美食打开视频,却从一份简单的早餐中品出了人世间的百味杂陈。每集微纪录片结尾都以主人公最爱的一首老歌来进一步渲染情绪, 使人听罢久久不能平静。每集故事不长却余蕴悠长。《华尔街日报》前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William E.Blundell)指出:“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现。” ①

由此可见,微纪录片并不仅仅是篇幅短小的纪录片,更是依托网络新媒体平台发展起来兼具传统纪录片和新媒体双重特性的新传播载体。它不仅强调对历史的纪录,更强调对当下生活的纪实,善于用有质感的画面来突出生活中某个动人的片段。就像一篇精粹的短篇小说,笔墨不多,但塑造鲜活形象的能力却很强,往往能够讲出更加打动人心的故事。

二、微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从本质上讲,微纪录片属于纪录片范畴,其显著特色依然是纪实。真实的故事往往是最吸引人的,但真实并不意味着局限于对生活片段原原本本的再现,而是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艺术重构, 在有限时间内向受众展示出创作者所观察到的世界,以期获得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因此,真实不是微纪录片的目的,但却是它的本质和出发点。

2021年初,由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指导、中华广播影视交流协会出品、英国路透社拍摄制作的系列微纪录片《消除贫困:扶贫改变生活》,通过讲述中国农村普通百姓在脱贫路上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呈现出中国如何用8年时间帮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伟大壮举。第一集《云南禄劝——云课堂为学生带来新机遇》以当地高三学生耿爽爽一天的生活开篇,通过其学校和家的场景切换引出不同人物登场,从学生、老师和家长不同的视角讲述了网络直播课堂给他们生活帶来的变化。该纪录片时长约为5分钟,全程既没有旁白,也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设置,完全通过故事里人的自述来推动故事发展,整体叙事风格平和、真诚,产生的效果很有人情味和说服力。这部系列微纪录片通过路透社网站及其在脸书、推特的账号发布后,受到了海外网民的广泛关注。推出不久,其海外浏览量超百万人次,点赞、转发近千次。许多海外网民认为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有美国网民评论道:“很喜欢在线教育这种形式,对偏远地区很有价值,希望在美国也能享受到。”由此可见,小故事也可以发挥大能量。多一些这样鲜活的中国故事,对于海外受众来说,一个真实的中国就不会离他们那么遥远了。

(一)以微视角展现大主题

传统纪录片一般通过辑录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来展现宏大的主题,而微纪录片因其互联网基因和“草根化”的特性,在题材选择上偏重于对寻常生活的再发现。以李子柒网络“爆款”系列微纪录片为例,平凡的乡村生活中,一粥一饭被以匠心对待,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带给忙碌不堪的现代人以精神上的平静和抚慰。“艺术家不是用理性与符号来描绘情感,而是‘由行动而生出情感的。”②这种行动不仅使创作者的情感有了可以感知的外化形式,也使得他们的思想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达。微纪录片的艺术性在被不断提升的同时, 其纪实性功能也被创作者们不断深入挖掘。

近年来,微纪录片作为讲述小而美故事的载体被广泛应用于现实题材的主题报道中,通过微视角、小故事来展现更加宏大、厚重的主题。例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百集微纪录片《红色财经·信物百年》,每一集聚焦一件已经磨损、褪色甚至已非常破旧的老物件,通过百家企业掌门人自述的方式,揭示中国工业各条战线如何从一穷二白到突破技术壁垒,最终实现跨越式赶超的艰辛历程。与传统纪录片根据主题来分集的形式不同,微纪录片更聚焦于一事一物,通过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的方式,来吸引更加广泛的受众,将政策性强的宣传转化为有温度的传播,通过更接地气的表达来打动、感染、影响受众。

(二)无冲突叙事展现更丰富的内涵

为了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微纪录片大多采用慢节奏的叙事方式,整个短片中有时甚至没有任何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截取尽可能地去还原展现现实生活。例如,在李子柒拍摄的系列短片中,她的镜头下几乎都是波澜不惊的寻常琐事。这种慢节奏的叙事让观众有着较强的代入感,使观众情不自禁地从自己或许忙碌的生活中暂时抽离,跟随她的镜头享受自然的馈赠和收获的喜悦。李子柒并没有讲述多么新奇的故事,但她画面语言中所包含和传递出的情感浓度却远远超过信息浓度,因而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注意力,形成了更为强大的国际传播力。实际上,在主题类纪录片制作中,这种无冲突的叙事手法也已被广泛应用。

以路透社拍摄的扶贫系列微纪录片中《偏关——太阳能发电致富》为例,这一集微纪录片在4分钟的时长内,展现了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光伏扶贫项目的运维人员到农村贫困户家里检修光伏设备的一趟旅程。纪录片跟随着运维人员的视角,让观众看到了贫困户家中的原貌。又从贫苦户的视角看到如何通过科技的力量让太阳为他们打工,把他们的生活点亮。这种并非局限于某个单一人物来讲故事的方式更适合镜头语言的运用和表达,通过“变换叙述者和叙述视角,同样也能使叙事产生空间的效果”,③短片中运用的淡化情节设置手法也使故事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在有限的时长内展现出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这种叙事方法虽然平淡如水,但情节推动更流畅自然,将赋予故事意义的主动权交到受众手中,由他们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体验来决定其从故事中得到何种启示。

(三)创新表现手法吸引更多年轻受众

网络新媒体是微纪录片发轫的最初土壤,微纪录片也自然可以体现出流媒体时代视频用户的需求。年轻受众作为最为活跃的网络族群已成为各大媒体平台竞相争取的对象,有舆情研究机构甚至用“新生代话语力量的崛起”来形容年轻一代互联网用户的审美倾向和情感诉求对于内容生产带来的新变化。这一群体反感死板、套路、“场面话”的表达方式,更加追求个性解放和真性情的流露。“在计算机家族中长大的孩子不再把电视看成神圣的,而把它看成交流的便携工具。”④与充当一个被动的观察者相比,他们更希望获得被平等对待、参与互动交流的机会。鉴于此,在很多微纪录片中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鲜活语态,以及带有“槽点”的情节设计,还采用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尝试使用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来吸引年轻观众。

以系列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该片每集都是以“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查收”的语音提示开头,以此来特别强调这不是传统的科普宣教片,而是给屏幕对面“你”的一则信息。信息的内容也不晦涩难懂,只是讲一些有关文物的趣事:唐代仕女俑是快乐的,因为她是生活在大唐的胖妹子;漆盘上的喵星人也和现代的萌宠一样,可以给用餐者带来温暖;新时代的人头壶告诉我们在6000年前的先民也曾如我们少年时一般,时常仰望天空遥想未来,等等。视频创作者们试图通过更具想象力的表达和技巧性的展现,使冰冷的文物与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受众,建立近距离对话,引导年轻一代对古老文明、先贤智慧产生兴趣并加深理解。受众打开一条视频,往往不仅仅是为了接收信息,更多时候是为了娱乐。视频内容的输出不仅仅可以满足受众瞬时的情感需求,也可以实现对受众兴趣、文化消费品位甚至是价值取向的培养与引导,引发更多海外受众对中国故事的关注和认同,从而真正承担起当代媒体人所需肩负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

三、结语

微纪录片的出现顺应当下海内外网络受众对于高质量、多样化视频产品的需求,这也是使纪录片真正走向大众化、平民化的重要嘗试。它更多通过微视角去讲述更加生活化的故事。也许和传统纪录片相比,它在主题展现上并不关注广度和深度,但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的意义不再在一厢情愿的单向输出中产生,节目的深度与广度一定意义上已取决于观众真正能够乐于接受多少信息、输出多少情感上的认同。实践证明,普通人的故事也能反映人性的光辉,更具直击人心的力量。未来,中国可以通过微纪录片这个小窗口,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有血有肉充满故事的新时代中国。

侯晶系环球国际视频通讯社有限公司高级编辑

「注释」

①[美] 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248 页。

②[美] 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78页。

③陈良梅:《从线性叙事向空间叙事的转向》,《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2期,第39页。

④[美] 达西·格巴哥:《数字电视内容与经济分析》,罗晓军、顾洪文、白亮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第14 页。

责编:荆江

猜你喜欢
微纪录片中国故事国际传播
“互联网+视频”模式下微纪录片的艺术与市场初探
科技传播(2017年5期)2017-04-25 21:34:38
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特点及传播途径初探
声屏世界(2016年12期)2017-04-06 18:00:26
微纪录片传播中的微现象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9:13:21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50:26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4:17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1:05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
环球时报(2015-04-03)2015-04-03 14: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