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丽 詹茜华 贺小茜 韩皖玉 周智豪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刻不容缓。《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进行了详细描述,语用能力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有直接关联。本文结合某地方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结果,了解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并探索从语用学角度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能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有了更多和不同国家的人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这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4月发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指出,语用能力是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结合具体语境,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理解和表达特定交际意图的能力,包括语用理解能力和语用表达能力。该量表对语用能力进行了界定,提供了自评量表。教师可借助自评量表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思路,学生可借助自评量表对自己的各项能力进行测评。为了进一步推进这一量表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现结合对某地方民办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探索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一、语用能力自评量表的界定
根据《中国英语能力登记量表》,语用能力自评量表分为九个等级,英语专业对应的是七级。从对应的级别要求可知,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在社交场合中理解并正确表达质疑、遗憾、惋惜、感谢等的能力,即能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选择合适的话语,并作出正确回应。语言交流在这里不再只是表面上回应一个话题、表达一个请求,而是为了实现交际目的,需要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话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往中交际者要实现有效交际所应具备的跨文化知识、技能(解释和联系、发现和互动)、态度和文化批判意识。国外学者Byram 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跨文化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离不开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根据语用能力自评量表,学生可以知道自己的语用理解能力和语用表达能力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从跨文化角度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一)社交场合用语不能很好驾驭
调查问卷中的自测四级量表,对应的问题分别涉及一般社交场合理解并表达抱怨、能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并表达简单邀请以及有礼貌地和他人交谈三个方面,结果显示,学生完全能做到的比例分别是41.84%、43.97%、30.5%。学生勉强能做到的比例分别是6.38%、5.67%、13.48%,完全做不到的比例分别为2.13%、1.42%、2.13%。四级量表是普通高中生毕业生要达到的水平,但是作为大学二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还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完全做到。另外,从整体的量表百分比可以看出,学生整体语用能力呈明显下降趋势。一级到七级分别为88.41%、83.69%、65.25%、38.77%、29.08%、27.02%、26.06%。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地方民办本科院校生源群体自身条件存在一定的关联。地方民办本科院校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要比一般的本科院校学生要低。另外,学校设置的语言运用平台也比较有限,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无法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英语社交方面的能力。
(二)正式场合用语应对欠佳
调查问卷的第17题“能理解正式场合的恭维并合理作出回应”,第18题“能在正式场合理解并委婉地表达质疑”,第21题“能在正式场合得体地表達感谢和慰问”,这三点学生基本能做到的比例分别是19.86%、27.66%和25.53%。从数据可以得知,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较多提到感谢、慰问、理解和质疑,学生能做到的比例就明显高于较少提到的恭维。但正式场合如何应对平时提到的相同场景,学生还是有疑惑的,所以,学生能应对的比例不高,甚至还有将近20%的学生只能勉强做到。究其原因,还是和平时的教学内容有关,如果相应模块涉及的内容较多,那么学生对这个模块的用语就比较了解,否则就不是很清楚。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内容涉及面有待拓展,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有待加强。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偏弱
调查问卷第19题“能根据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选择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第20题“能理解文化差异引起的言语冲突,并有效地给予解释”,这两个问题直接测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基本能做到的比例分别是24.11%、22.7%,勉强能做到的比例都是9.22%,而完全做不到的比例分别是4.26%和2.13%,整体上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偏弱。从教学角度来说,平时教学更多注重教,学生参与具体情景模拟实践的机会不多。究其原因,语言的学习不能仅仅限于课堂,课后的实践操练有必要设定额外的考核目标。作为大学生,应该意识到学习不能完全依赖老师,大学教师更多扮演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
三、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一)英语专业建设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1.注重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性。地方民办高校以应用型高校居多,英语专业创办时间相对较短,要把英语专业建设成为地方民办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不能靠单纯的效仿公办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而是应该从学校实际出发,注重英语的交际功能,可尝试突出某一领域的特色。比如,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形式,编订本校英语特色教程,如交通、土木建设等,让学生在接触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知道英语是如何辅助其他学科建设的。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也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后,可以结合“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指导学生搭建英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践运用平台,比如校园翻译公司、远程教学志愿服务、留学生服务中心等特色产业,在专业技能得以实践的同时,也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2.专业教材选择侧重跨文化语用知识点。英语专业的教材内容,涉及跨文化知识,但是所指并不明显,教材练习涉及的知识点不够突出。以综合英语为例,教材内容涉及学习、生活、科技、环保、人生哲理、著名演讲等及与语言训练相关的词汇、结构、句子、语法、口语、听力、写作、翻译等习题,但是课后的练习并没有过多涉及语用知识的使用,语料素材不够丰富。虽然到大二或大三,民办高校英语专业会单独开设一门跨文化类的课程,但是课程的内容很有限,学生很难在学习时结合未来工作中的实例,深入理解其中涉及的跨文化理论知识,所以很容易形成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局面,或者理论和实际很难结合,对于案例的分析大多只能生搬硬套,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在一部分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注重语用知识点在生活中的运用。比如课后练习应注重语用知识和课文知识点的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课程知识点,而且很好地积累了语用知识点,提高了学生的语用知识运用能力。
(二)英语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英语教师的教学侧重英语语境的营造。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做课堂教学内容的传授者,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理念,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纯英语的课堂教学,是英语专业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必不可少的氛围,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对教师输出的文化信息予以接收,这就涉及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了。跨文化交际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文化冲击,学生由不适应到适应这种教学氛围的过程中,就可以恰当引入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中的文化冲击四个阶段,即蜜月期(honeymoon)、协商期(negotiation)、调整期(adjustment)和适应期(adaption)。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进行剖析和讨论,最后再依据剖析和讨论结果,指导学生自己开辟途径找到相关的跨文化理论知识点。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课堂形式变化找到跨文化理论知识点进行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接收知识点,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而且学生也学会了思考和自主学习,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
2.考核注重语用知识与专业学科知识点的融合。不同的课程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多花时间,巧妙设计,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入语用知识实践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接受课程知识点,而且知道如何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语用知识。比如,词汇和短语教学过程中,在词汇运用环节,可以结合语用环境使用该词汇,掌握词汇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语用知识运用能力。以课程论文形式完成考核的课程,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中西方思维方式、交流习惯甚至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思考,同时结合不同文化素材到影视作品中寻求一些语料支撑,在完成课程论文的同时,拓展和延伸学生的思维形式。
(三)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推动师生对《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认知和应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旨在引导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试,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地方民办高校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具体要求为指导,推动英语教师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首要目标,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学生为主体,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同时利用自评量表,要求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尤其是语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与时俱进,自查是否将测评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而且有助于学生客观公正地评判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并结合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此举可推动教师和学生对《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认知和运用。
2.加大跨文化能力竞赛宣传和支持力度。以赛促学,以学促赛。近年来,为推动英语教学实践的发展,“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在上海、北京等地举办,2018年该赛事落地湖南。跨文化能力大赛的成功举办,吸引了更多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关注。一年一度的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一方面激发了教师对跨文化能力相关知识的深入思考研究,促使他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目的性地植入跨文化能力元素;另一方面,结合主题运用案例进行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自发思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实践运用途径,以及其中蕴含的中西方文化元素,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达到了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目的。近年来,随着该赛事的推进,高校英语教师对于跨文化能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能力大大增强,但是地方民办院校对于该赛事的宣传和支持力度明显不及公办院校,比赛结果也差强人意。因此,建立有关该赛事的激励机制势在必行,同时学校应借此契机,给在校学生搭建更多的英语实践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能力比赛,真正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应该着眼于未来职业规划,在平时英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语言实践,积极利用学校、社会组织等搭建的各类学习实践平台。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应借助指导学生参加跨文化能力大赛的契机,领悟《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语用能力要求,把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设计中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
[2]Michael Byram, Adam Nichols, David Stevens.在实践中培养跨文化能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3]杨霞.跨文化商务沟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黄华丽(1980-),女,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詹茜华(1981-),女,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贺小茜(1994-),女,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学;韩皖玉(2001-),女,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周智豪(2000-),男,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科学研究项目“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C072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