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

2022-05-30 10:48:04许妍
百花 2022年5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许妍

摘 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诗歌原本是以叙事诗为主的。汉末《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转为以抒情为主。而建安诗歌的繁荣更是正式宣告并奠定了抒情性诗歌的地位,使诗歌功能由叙事转向了抒情。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建安诗歌;抒情风格

中国古诗在建安时期以前,主要是以叙事诗为主的。而后汉末出现的《古诗十九首》以其独特的抒情技巧,打破了这一状况,成为古代抒情诗歌的典范,被誉为“五言之冠冕”。我国古代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作为五言诗发展成熟的标志,以“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抒情为主要特点,进一步发展了抒情诗。其后建安诗歌的繁荣,更是直接宣告并奠定了诗歌抒情的传统,使得诗歌功能由叙事转向了抒情。建安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中不可忽视的艺术瑰宝,其发展深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学术界早有定论,但其中的抒情性,则明显是受到了《古诗十九首》的深刻影响。

以下将从《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的内容、手法等方面具体比较二者的抒情风格,并對二者风格之形成进行分析。

一、抒情内容比较

首先,《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在抒发的情感上有相似之处,它们情感浓郁,并且都以写悲抒情为主。《古诗十九首》由汉末的一些下层文人所创作,这些诗歌有的抒发了游子思乡之苦,如《行行重行行》;有的表现了朋友知己之间的离别愁绪,如《客从远方来》《孟冬寒气至》;有的表现了士人的失意、彷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如《明月皎夜光》《西北有高楼》。这些诗歌无一不是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感伤、失落、彷徨等情绪,抒发的是普通人最常见的情感,风格哀伤悲惋,有着强烈的悲情特点。

建安诗歌也带有显著的悲情色彩。一方面,由于所处时代的混乱,建安诗人常常怀有悲慨的内心愁绪,这些丰富的内心情感被他们融于诗歌创作之中。因此,建安诗歌既有描写离乱之状、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作,也有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混乱的作品。曹操的《蒿里行》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其中一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虽没有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但这样悲凉的景象已经可以看作是一种对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控诉。另一方面,时局动荡也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建安诗人的个性得到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极大地摆脱了传统官僚体系带来的束缚。两汉以前的文人诗赋,多是歌功颂德、讽喻时弊之作,缺乏作者的真情实感。建安诗人将以往功利化的抒情诗转为个人的言志文学。时局的动荡让有志之士不免生出建功立业的念头,例如建安时期的“三曹”“七子”都是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文人。曹植早期的作品《白马篇》就着重描写了武艺高强的游侠们在沙场立功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这也表达了曹植本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都是以写悲抒情为主,但所表现的“悲”又并不完全相同。《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情感,主要还是局限于游子思妇和士人失意之情中,是一种个体的,或者说仅代表部分群体的情感,“悲”集中在了悲哀、悲愤、悲怨之中。建安诗歌则是在《古诗十九首》的基础上,扩大了抒情范围,不再仅以游子思妇、士人为抒情主体,抒发怀抱、咏史、赠答、宴饮等,皆可以作为抒情缘由入诗。另外,建安诗歌除了对个人遭遇表达了悲愤,还有对整个时代的关怀,是一种更壮大的“悲”,可以总结为悲壮、悲凉,这与《古诗十九首》的“悲”是有差异的。

其次,《古诗十九首》中还有部分诗作感慨祸福无常、光阴易逝,倡导及时行乐。在变化无常、仕途无望的现实中,《古诗十九首》中的落魄文人虽然也曾想过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一番功业,但是黑暗的社会和腐败的政权使他们只能将生命寄托于纵情享乐,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如《青青柏上陵》一诗写诗人为了名声前往京城,但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强烈对比,让诗人感到不公正。诗人叹息着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想法。饱读诗书的文人们因腐朽的社会政治无法报国,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们只能“斗酒”行乐,麻痹自己。建安文人面对战乱动荡、社会黑暗的时代背景,也怀有壮志难酬的悲愤,但更多则是表达了一种即便气结难言,也要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有一种慷慨悲壮的基调。面对动乱的社会、短促的生命,建安文人虽然也有单纯的哀叹,但更多的是如曹操《短歌行》《龟虽寿》中体现出的,在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成后,仍然积极进取、突破天命限制,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更高人生价值的积极思想。

二、 抒情手法比较

除了抒发的情感都以“悲情”为主,《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在抒情手法上的选择上也有相通之处。

《古诗十九首》直而不野,具有“天然去雕饰”的精妙,最典型的抒情手法即是赋比兴。它常常选用一些明显带有悲凉意味的物象,来与作者失意、悲凉的心境相契合,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命运无常的理解和对社会动荡的哀痛、绝望之情。如《冉冉孤生竹》用孑然一身的孤竹自比,表达孤苦伶仃之情;再如《明月何皎皎》用明月来寄托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有时,意象也使用得隐晦难明。如《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高楼与浮云相齐平,诗歌首句已经有一个令人困惑的心理暗示,体现出了“高楼”之危,暗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咫尺天涯。同时,点出了高楼位处西北,而西北这个意象本身就带有凄凉萧瑟的意味。整首诗歌将这些带有悲凉意味的意象叠加起来,最终营造出了凄怨忧伤的情感基调。《古诗十九首》也采用以乐景衬悲情的手法,来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的愤懑与控诉。如《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其中的“芙蓉”“芳草”本是美好的词语,象征着缠绵恩爱的夫妻,但结局却是无奈的分离,这样的安排强化了情感、渲染了气氛,使得悲情更甚。

《古诗十九首》另一个重要的抒情手法便是情景交融,它将情与境紧密融合,塑造出一种意境反映诗人的情感世界。如《东城高且长》这首诗借助梦想表达情感。在诗的开头,诗人写了游宦望着蜿蜒的东城,感受到人生的肃穆。开头的诗句描写了单调、广阔、荒凉的“东城”和“秋草”,表达出诗人精神的痛苦。如此乏味的景象和匆匆流逝的时光令诗人感到十分震惊,鸟和蟋蟀的悲伤声音让诗人在痛苦中思考,最终诗人得到了释放,放下了他的野心和烦恼。在诗的意境中,秋风和秋草有衰落和荒凉的感觉,鸟儿和蟋蟀也有一种孤独感。这些景物创造的意境压抑了诗人的无限情感。最后,诗人通过“移情”得到了解脱。

而建安文人在诗歌创作中,最主要的一种抒情方式是“感物”,即借用自然景物来引发情感的变化。因此,建安诗歌比起《古诗十九首》,开始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一系列典型意象,进而融描写、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如曹丕《燕歌行》中以“秋风”“天气”“草木”“露”“霜”“燕”“鹄”等典型的、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起笔,营造出孤独、阴冷、悲伤的氛围,烘托出下文女子在月夜怀人时凄凉孤寂的心境。这样的抒情技法明显与《古诗十九首》一脉相承。

除了抒情技巧,建安诗歌中还有许多意象是直接化用自《古诗十九首》。“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遥遥山上亭,皎皎云间星”,皆发端于“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二句,烘托出诗歌萧瑟、凄凉的氛围。再如《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均存在着大量的“悲风”意象。汉末与建安年间均处于动乱不安的时代,也是文人开始觉醒的年代,彼时诗人皆以“悲风”来抒发内心的忧愁感伤。在《古诗十九首》中有“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以疏》)、“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等句。建安诗人曹植是借“悲风”意象构筑凄冷萧瑟氛围的典型。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曹植《杂诗七首》其一)、“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杂诗》其五)。杂诗作为曹植后期的代表作,是他面对曹丕父子猜疑、与亲友分离时悲伤情感的凝聚之作。《古诗十九首》多用“北风”“凉风”等抒发情感,建安诗人如曹植,因为经历更加坎坷,内心的情感比起一般文人要更加深重,所以其“悲风”的感情色彩也愈加悲壮、浓烈。

三、抒情风格相似的形成原因

由上述对比可知建安诗歌在抒情性方面对《古诗十九首》多有继承,而导致二者抒情风格相似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产生的时代十分接近。《古诗十九首》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但大致产生于汉末桓灵之际,建安诗歌则创作于汉末魏初,可以说二者产生的时间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二者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也大致相同。东汉末年,宦官外戚相互勾结,政治混乱腐败,民不聊生,而后爆发黄巾起义,百姓流离失所,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黄巾起义被镇压后,进入建安年间,依旧是处于一种混乱的社会之中,与桓灵时代相似。同处于这样的现实生活背景下,《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有了能够产生一定共通性的作品的前提条件。

其次,两个时期作者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和大多数建安诗人都出身于中小型地主阶级,在社会中处于中下层,同时对追求功名有着强烈的热情,在人生方向、人生理想、人生体验等方面也都有相似之处。由于阶级原因,《古诗十九首》作者和建安诗人在社会中长期处于政治和社会动荡之中,遭受排斥与压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一生都经历过人生起伏、曲折和不公平。

最后,两个时期的作家在文学视角和文学趣味上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民间文学自觉的学习者,深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政治地位比较低,经济状况也十分不理想,许多人为了实现抱负而远行,在此过程中更有利于作者吸收民间诗歌中的精华,所以他们饱含情感和创造力的诗歌更容易被接受。这种效果体现在《古诗十九首》的主题、语言、音调、风格和形式上,其诗歌中有许多乐府民歌的特征,许多地方还使用了乐府民歌词语,例如《客从远方来》就很像汉乐府民歌,因此也有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原来是乐府的歌。清人朱乾《乐府正义》曾说:“古诗十九首,古乐府也。”《古诗十九首》融合了汉代乐府有一定影响的歌曲,其作家自觉或潜意识地走上了一条将民间文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创作道路,这条道路对建安诗人学习乐府民歌起到了一定的启蒙、示范、鼓舞作用。建安诗人也喜欢乐府民歌,他们中的一些具有独特先见的作家对民间文学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成功的学习。而建安诗歌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后来的鲍照、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对乐府民歌十分重视,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前代文人的影响。因此,汉乐府民歌可以看作《古诗十九首》作家与建安诗人之间过渡的桥梁。

四、结 语

从《古诗十九首》到建安诗歌,完成了诗歌史上由叙事诗向自发的抒情言志的文学作品的转变过程。《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处在战乱年代,比繁荣时代的作家能更深刻地思考生活,充满了感伤之情。这种对生命的困惑和痛苦,以及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的大胆表达,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建安诗人渴望名利事业、拯物济世的复杂情感倾注于作品中,表达了慷慨的悲凉,这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情感形式,以传播长期以来不断更新的巨大文学魅力。二者同以抒情见长,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

(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7.

[2] 黄节.曹子建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 吴建辉,马林.论建安诗歌中的“悲风”意象[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15.

[4] 周辉.浅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底色[J].北方文学,2017(3):179-180.

[5] 鄒华.闪现着顽强生命光辉的《古诗十九首》[J].创造,2017(10):84-85.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
浅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底色
论《古诗十九首》的隐喻意象群
由《行行重行行》品《古诗十九首》的游子思妇之情
商情(2016年51期)2017-03-05 05:19:33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与价值追求
《古诗十九首》的诗性精神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启迪
文教资料(2016年26期)2017-02-22 17:40:40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19:47:24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考试周刊(2016年73期)2016-09-21 13:54:54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思妇诗文化意蕴的解读
青春岁月(2015年16期)2015-08-29 12: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