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
所谓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是指教师在一节课上设计一个或几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以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教师主场、碎问碎答的方式。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从教师和教材立场出发,忽略具体学情,所设计的主问题,或过于简单学生无须思考就明白,或老是一个套路、缺乏新意等。因此,教师需要从初中生阅读现状出发,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策略设计教学主问题,使之成为阅读课堂的有效抓手,借助高质量的提问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看作是启发式教学的源头,由此开启的启发式教学要求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动手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具体到运用启发式策略设计阅读主问题来说,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并主动提出主问题。这样提出的主问题通常又可以细分为引导式问题设计、选择性问题设计等。
所谓引导式问题设计策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特色的基础上,顺势提出自己的问题,问题指向也是文本表达上的特色。这种教学的特点是教师引而不发,只等学生发问。如教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学生发现其中有叙述有议论,属于叙议结合,教师顺势提出对此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学生很快提出“课文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之后,学生再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并通过梳理与综合收获自己的理解,解决了自己提出的主问题。
所谓选择性问题设计策略是指在提出的主问题包含有多个子问题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进行选择,以组成学习文本相关内容的主问题。如对《黄河颂》一诗的学习,学生们提出的学习问题很多,既有欣赏诗歌的语言,又有把握诗歌精致的意象、感悟诗歌壮美的意境、理解诗歌巧妙的修辞运用、咀嚼诗歌凝练的用字等问题。学生进入自由选择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比较这些问题对自己学习课文的作用,继而摒弃泛泛而谈地欣赏诗歌语言类的问题,选择一个能够帮助自己深入学习文本的问题进行探究。
阅读课堂上的互动主要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运用此策略设计教学主问题时,提出问题的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而且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倡不同观点进行讨论、碰撞、争辩,以促进互动双方在阅读走向深度時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真正做到在互动中生成、在互动中发展、在互动中走向成功。以互动方式设计的主问题可以细分为评论式问题设计、生成式问题设计等。
所谓评论式问题设计策略是指让学生就所提出的主问题进行讨论,经过互相交流与争辩,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如教学《陋室铭》,教师针对课文题目直接给出问题:“刘禹锡的这间陋室到底是不是真的很陋?”学生研读文本后开展讨论,有从外形建筑材料上看出物质的真简陋,有从内涵丰厚上看出精神的真富有。二者综合起来,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作“陋室”之陋的用心与追求。
所谓生成式问题设计策略是指阅读课堂上不曾预约的问题随机生成的情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需要迅速做出处理,与教学主问题无关的生成要及时排除,抓住有助于教学的生成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从中获得真知灼见。如学习课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时,有学生突然提出:“课文结束部分指出闻一多是‘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但课文中并没有具体写这方面的情形,是不是贴标签呢?”教师迅速感知这是一个基于学情的值得探究的问题,于是顺势生成了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表达:“课文中究竟有没有写闻一多作为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这一面的内容呢?”学生进一步研读,发现文本是通过引用大量闻一多富含激情的诗句来体现的。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探究策略设计主问题,通常是借助生活或文本创设情境(以写、画、演等非读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开展积极探究。这种主问题设计策略又可以分为情境式问题设计策略、创编式问题设计策略等。
所谓情境式问题设计策略是指通过创设情境提出相关的主问题,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问题开展深入探究。如教学《苏州园林》,可以让学生化身为导游或解说员,向观众或游客清楚、有目标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整体与个体。这样促使学生从文本内容出发,探究如何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或游览路径。
所谓创编式问题设计策略是指借助设计主问题,将不同文体进行互换,从新的视角探究并理解文本。如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教师提出的主问题:“将课文改成剧本时,需要对主要人物孙权、吕蒙等添加哪些舞台提示,才能使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情符合原著中的表达?”这样的创编式主问题,带给学生的探究任务不仅是深入理解原作,而且需要把握新的文体中人物形象的表达要求。
综上所述,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基于学情进行主问题设计,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借助主问题探究走向深度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