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睐城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学习诗文,能完善、陶冶、坚定人的性格、情操、志向。现代网络流行语风生水起,不免有人说古诗词落伍。殊不知,今天很多人尽皆知的大白话,古人早就用过,还说得比我们形象、帅气。例如下面的流行語。
其一:yyds(永远的神)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其二:小丑竟是我自己
本是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高明《琵琶记》
其三:我emo了(指陷入颓废、抑郁等消极情绪)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
古诗词韵味无穷,不仅使人灵秀,更能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所占比重较大,但其与现实迥异的语言组织方式、丰富多样的体式加大了高中生阅读鉴赏的难度,艰深晦涩的内容加之捉摸不透的应试灵活度,打击、降低了高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对教师而言无疑是更大的挑战。
作为一名新手教师,我曾习惯在“以教评教”的标准下取得进步,但事实证明此种视角下取得的进步如滚芥投针:教师为主演、学生成观众显然是错误的。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书是前提,育人是目的,学生是关键。近年来,“以学评教”的课堂评价方式蔚然成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将教学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不以评定教师教学质量好坏为目的,而是让教师系统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入职两年,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贯彻“以学评教”的课堂评价标准,据此总结了自身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三大不足,反思优化策略,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
(一)弱视“篇性”,克隆教学环节
什么是篇性?篇性是指文本中体现作者独特的言语表现个性和智慧,这是在同文类视域下区别不同作者的不同文本,或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表现力特色、差异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诗词领域,李白和苏轼的言语表现个性显然是不同的,实际上李白在《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文本表现力也不同。抓住篇性实施古诗词教学,可以实现长文短教,短文精教,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然而在笔者的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往往缺乏此类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指导,甚至由于缺乏对文本篇性的足够认识,导致教学环节千篇一律。空有大量的教学实践,学生的核心素养仍得不到培养。贪多嚼不烂,学生也心知肚明。
(二)过度追求形式,错设教学情境
近年来,创设阅读情境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流。所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和使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上,高中古诗词教学课堂中杰出的情境设计比比皆是。然而笔者对此方式还缺乏理性的思考:过度追求形式,在设计上耗费大量的心血,实际操作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用学生的话说,课堂占比大,解读却还是停留在表面。
(三)拓展不当,忽略读写迁移
语文学科是具有人文性的学科,课外学习资源的拓展自然必不可少。然而在笔者的多数古诗词教学拓展实践中,学生反馈无度拓展,无效拓展。教师无选择地挑选拓展材料,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无效拓展的背后折射的是教师对迁移目的的模糊认知。常言道,教师是“为迁移而教”,学生“为迁移而学”。那么,拓展内容至少应该把读写迁移这项常见训练作为部分参照维度。然而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徒增读写环节以润色课堂的行为比较常见,甚至因屡战屡败而忽略读写结合……
这一部分旨在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基于学生课后反馈对不足进行优化。
(一)从“篇性”出发,一针见“血”
[课例简述]以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研读环节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引导其从意象、手法、用词、描写等角度分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学生们对情感的分析浮于表面的“愁”——一种宽泛的心理情绪,没有具体的赏读。
[问题反馈]教师在分析文本时没有找到串联全文的关键点,过度关注鉴赏诗词的手法、技巧,让鲜活的文本变得索然无味。
[教学对策]从“篇性”出发,一针见“血”。从古代文艺理论视角切入,打开学生的审美视野。将诗人的文本创作心理作为解读方向。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一组矛盾:感觉昼短夜长、心怀愁绪的诗人往往不愿度过漫长黑夜,为何李清照在此处发出了“独自怎生得黑”,即盼不到天黑就好伤心的叹息。实践证明,从矛盾出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会被调动并主动在文本中寻找蛛丝马迹。后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反常”却“合情”的篇性特点,效果显著。
(二)情境以辅助,重文本细读
[课例简述]以《桂枝香·金陵怀古》导入环节为例。教师首先以“金陵”为切入点,补充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再分享“金陵四十八景”图片,要求同学以导游身份介绍景点以期营造古都氛围。上课初,学生饱满热情,后续兴致不高。
[问题反馈]“导游情境”是片面追求导入的新鲜感,未能从根本上把握咏史怀古诗词教学的特殊性:物当为依托,析情是本质。从“金陵”本身导入已经拉远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讲开去,不利于走进文本。
[教学对策]情境以辅助,重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教学活动有效的核心,学生的思考要以文本为依托。《桂枝香·金陵怀古》作为一首怀古词,既有其他怀古词的共性又有其个性,让学生回忆此前学过的怀古诗词,先尝试自己去归纳怀古诗词的共性,再品味这一首词的相关特点和特殊性。实践证明,从这个角度出发,以言语智慧为抓手来设计活动能得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留白,有效拓展
[课例简述]以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拓展环节教学为例。教师先给同学们播放诗词改编的歌曲,接着让学生结合所学联想想象,当堂绘出一幅“洞庭山水”图,依托绘画成果鉴赏语言。
[问题反馈]教师对拓展延伸的内容有误解,丰富教学的形式并不能称之为拓展延伸。语文课反变成音乐欣赏课、绘画课。虽然诗词是用文字绘出的图画,但用图画代替文字,反而会简化情感内涵。
[教学对策]巧用留白,有效拓展。古诗词具有鲜明的跳跃性,不少留白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读《念奴娇·过洞庭》时,教师可以询问同学们是否能够转换视角,运用想象帮助诗人用白话表达情感。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是理解文本的前提,之后才有话可写。另外,古诗词中的许多表现手法与写作手法相通:比兴、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用典……对学生的写作都非常有实用价值。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随机选择写作手法让学生在即兴作文中练笔,加深印象,巩固课堂所得。
综上所述,基于“以学评教”的课堂评价标准,高中古诗词教学尤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告别对字词句的机械理解,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走进古诗词,体验、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理念的换新、内容的更新有效突破古诗词教学的重难点。当然,教师的知识素养也需要不断地提高,这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所收获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