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历史,不断的沉淀,到今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让中华儿女有了非常强大的凝聚力、自豪感。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的教材中,也融入了非常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不管是传统节日、民风民俗,还是传统文学典籍等,因此,初中语文的教学,也应该抓住传统文化的渗透点,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下面我们将详细地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从蛮荒的时代开始,穿插母系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种社会形态。这中间形成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中华文化。那么,这些中华文化是不是应该不经过选择、无差别地教给学生们呢,答案显而易见。五千年的历史中,有三纲五常、轻视妇女等糟粕,也有诸如屈原投江这种坚贞不屈的气节,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我们发扬传统文化,应该是发扬其中精华的部分,抛弃其中的糟粕部分,并且我们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现在人民的思想。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要求女子“守贞”,将贞洁烈女作为女子的道德模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要求女子在出嫁前就要顺从父母,结婚后要顺从丈夫,丈夫死去后,也要“守节”。这显然是对女性身体和思想的双重禁锢,造成女子在家庭中始终处于卑微的地位,在现代的传统文化教育中,这显然是应该抛弃的。而相对来说,我们应该宣扬女子同男子平等,同样能保家卫国,比如穆桂英挂帅,彰显巾帼不让须眉,就是非常优秀的题材。
在部分初中同学的眼中,传统文化太过老套,好像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与我们的现代文化是割裂的,不统一的,实则不然。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教师要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在学习《卖油翁》一课中,众人惊奇于卖油翁的技术高超,而卖油翁一句平平淡淡的话“无他,唯手熟尔”,告诉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其中的方法和规律,自然能找到窍门,做起来得心应手。这和我们现在的“一万小时定律”是不谋而合的,“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都揭示了同样一个道理,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不停地练习。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传统文化在现在仍然是适用的。
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初中语文应该积极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而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能多接触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课文《核舟记》,其舟异常的精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文中的“小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舟的制作工艺有多么地精美,并展开讨论,自己还见过哪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的工艺品。如《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让人充满了向往,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文为蓝本,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想象出来的桃花源绘画创作出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提升,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提升,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探索更多的知识,将传统文化成功地渗透到初中語文课堂中,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
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增加自己的教学能力,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样式,打破以往传统语文教学的沉闷,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的同时,加入传统文化,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总之,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初中语文学习中,需要教师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要想学好传统文化,离不开对经典的诵读。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学生们不仅能学习到书面的传统文化知识,也能逐渐体会隐藏在经典背后的深意,感受到经典文学的魅力,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老师可以设定主题活动,如《三字经》主题背诵周,让学生在课后时间去诵读《三字经》,然后在课内进行多种方式的交流,如《三字经》接龙活动。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和理解,又能在学生中营造出学习氛围,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浓厚的兴趣,从而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中来,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的知识,开展小小的端午节知识竞赛。比如在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并制作小报,进行小报评比。
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创新,努力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学有所得,综合素养和能力得到提升,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