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2022-05-30 10:48李月华陈宗颜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高中地理教学渗透

李月华 陈宗颜

[摘 要]为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在高中课堂中应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接班人,因此要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基础教育中。文章结合地理学科的性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分析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体现,并提出了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高中地理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5-0043-03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化,生态文明就是用文明的方式去对待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和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强调敬畏自然,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对解决当今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从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性质等方面来看,地理这门学科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中最适宜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素养内涵可从生态伦理、生态认知、生态行为三个角度去理解。因此,教师可把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意识与价值观、生态文明行为当作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体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高中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因而,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等方面必然有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渗透。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生态文明教育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能更好地认识、分析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与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追求是一致的。

此外,因为不同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所以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及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研究中,分析区域的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和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以及各要素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这就涉及对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最终还需落到实践中,即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有利于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相关的地理知识或生态文明知识等运用到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因此,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高中地理教材与生态文明教育

依据2017年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专家对高中地理教材进行了修订。2017年版的地理课程标准设置了2个必修模块,即地理1、地理2,3个选择性必修模块以及9个选修模块。人教版新教材的主题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呼应,通过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人教版新教材除了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在教材的设计中,还满足了国家、社会的需求,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此,各个模块的教材或多或少都包含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内容。其中,必修模块、选择性必修模块以及选修模块中的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就包含大量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内容。下面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从教材中所包含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及其呈现方式两个方面来分析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1.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讲述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演化历史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使学生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所生存的地球环境有所了解,让其意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地球,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

后续的四章内容通过讲述“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这些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特征,掌握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原理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如在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中,图2.3“大气污染现象举例”使用了北京市优良天气与重污染天气对比图,直观地说明了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会造成大气污染,危害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最后一章即第六章“自然灾害”,能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自然灾害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影响以及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哪些,同时能使学生意识到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引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2.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

地理教材内容包含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其中,活动性课文是指在叙述性课文中穿插的各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栏目。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活动性课文包括“情景导入”栏目、“案例”栏目、“自学窗”栏目、“思考”栏目、“活动”栏目、“问题研究”栏目等,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并且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例如,“自学窗”栏目中的“全球合作    保護臭氧层”“寻找隐藏在红柳沙包中的环境变化信息”等学习主题,“案例”栏目中的“城市热岛环流”“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等都渗透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此外,“问题研究”栏目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有重要意义。“问题研究”栏目一般作为单元活动设置在章末,旨在以问题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问题研究”栏目所涉及的主题及所进行的教学引导都立足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强调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问题研究”栏目中的“何时‘蓝天常在”“能否淡化海水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等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与资源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参考教材内容,结合自身收集的相关资料,分析地理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学会正确看待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二、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地理教材是进行地理教与学的重要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但目前由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也缺少评价标准,因而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比较随意,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部分教师难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因此,为了能有效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应在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整合地理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时,教师可把“案例”栏目中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自学窗”栏目中的“温室气体的发现”整合在一起,讲解温室气体排放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实施地理课堂教学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在完成地理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能有效达成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教师除了要结合相关地理教学内容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点,还要多方收集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料,创新、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很多地理事象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把一些生态热点问题融入地理教学中,进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一节“植被”时,教师可结合“敦煌阳关林场万亩防护林遭‘剃光头式砍伐 ”这一生态热点问题,说明这一人为的生态灾难会加剧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进程,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不良行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环境,帮助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运用案例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等方法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认识地表径流的地理模拟实验”,通过实验对比固化地面和草被地面等对地表径流、下渗及地下径流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过度的地面硬化工程会阻碍雨水的下渗,易引发城市内涝现象。

(三)结合乡土地理资源,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地理实践活动因其特殊性,客观上强调学生与真实情境的联系,引发学生感悟、欣赏,做出价值判断等。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需要落实到实践当中,因而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地理实践活动的价值,结合当地地理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或参加与生态文明主题相关的研学旅行等。

以笔者所在的西宁市为例,在开展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问题研究”栏目中“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的教学时,教师可结合西宁市是“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背景,收集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资料,设计“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调查”的研学旅行活动。具体参考西宁市构建“山—水—城”一体共治的海綿城市建设体系的情况,可选取“西宁市植物园(治山)—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理水)—海湖广场(润城)”作为研学旅行的地点,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西宁市作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情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知建设海绵城市对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减少城市内涝发生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理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生态文明行为。

总之,教育反映社会的需求,现代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面对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文明问题,教师需要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以及基础性作用,培养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使学生能在这些意识的指引下,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地理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理应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高中地理教师要基于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深入挖掘高中地理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并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日常的课堂中有效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践行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其国,黄国勤,马艳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学报,2016(19):6328-633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焦会银.生态文明素养意蕴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5):103-110.

[4]  高俊昌.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修订内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7):4-9.

[5]  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  徐海龙.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问题研究”栏目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8):14-18.

[7]  张玉泽.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与途径[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8]  赵艺璇.高中地理教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途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    黄    晓)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高中地理教学渗透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剖析及对策探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