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辉 林芝
摘要: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热点时间央视新闻联播及全国19家省级卫视新闻联播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使用MAXQDA软件对关联党建报道的新闻文本进行质性分析。分析发现,联播类新闻通过构建“福祉连结—价值认同”“党史连结—文化认同”和“典型连结—身份认同”等三类相互关联的报道框架,一方面实现了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形象与为民办实事外显形象的根本建构,实现了以党史为内容的理性形象和以红色文化艺术为载体感性形象的互涵建构,以及以革命英雄历史形象与新时代平凡英雄形象发展建构;另一方面展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价值认同及由此激发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坚定信念,展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红色文化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的飞跃,以及人民群众对党的英雄身份认同所进发出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行为自觉。通过效果观测,党的形象认同建构表现出较强的形塑力和影响力。不过,研究显示这一报道框架依然一定程度存在“填空式”“政绩汇报式”等刻板化倾向。
关键词:党的形象;党的形象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
作者简介:刘文辉,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主流媒体新闻学、新媒体与新闻理论(E—mail:lwh2192194@163.com;福建厦门361021)。林芝,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1;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22)05—0119—15
政党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资源,是提升政党文化软实力、巩固政党执政地位的重要环节,①党的形象和威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②党的形象建设一方面在于政党从内部发力不断加强自身的本质建设,另一方面也離不开外部的媒介力量对政党形象进行塑造和宣传,可以说,党的形象建设不单纯是依赖个体的自发行为,而是需要相关组织机构借助传播媒介、通过话语等符号进行有意识的建构和传播。③新闻媒体有意营造的拟态环境对政党形象的认同与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舆论引导作用。就世界舆论格局而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仍然占据话语垄断地位,其涉华报道受意识形态影响,罔顾新闻事实,放大对华偏见,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媒体威胁论”等议题,持续编造不利于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的舆论环境。尤其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动了对中国从“围观”到“围攻”再到“围困”的涉华舆论动员,①丑化我党的执政方针、歪曲我党的执政成果,妄图借助二元对立的新闻叙事,解构我党的形象认同。就国内舆论环境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深水区,不同利益主体矛盾和社会矛盾都在通过新闻舆论场域进行复杂呈现,社会舆情进入高发期。对此,主流媒体如何在新闻舆论中建构具有权威性、主导性的政党形象,以及党的形象认同,从而进一步提升党的凝聚力、号召力,也就显得尤为迫切。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对于我国主流媒体而言,也是党建宣传的重要报道年,主流媒体分别从党史宣传、政绩展示、文化挖掘,以及典型树立等面向进行新闻报道,那么,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究竟是如何塑造党的形象认同的?新闻传播效果如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这是本研究所要关照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一)党的形象与党的形象认同
“形象”的概念,一般而言有两个层面的阐述。其一为镜面视角,将形象理解为主体与客体间的展示与反应,即“一个主体对目标客体形成的融会情感在内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知觉和评价”②;其二为共识视角,认为形象“是符合理想本质的客观存在”③,其隐喻性指称为形象是一种主客体在完成共识建构后理想化的结果展示。相较而言,共识视角更为适用于具有特殊存在价值的本体,如英雄形象、城市形象等。“政党形象”的概念界定归纳起来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主体外显说,把政党形象理解为党的本质的外在显现;第二层为客体评价说,把公众对党的总体评价视作党的形象;第三层为主客体互动说,认为党的形象是政党和公众互动的结果。本研究倾向于在共识视角与互动视角的重叠域定义党的形象,将其理解为“政党的政治理念、政治行为及政治业绩的外在显现,体现了社会公众对政党及其成员的印象、评价以及基于这种印象和评价而形成的情感认同。”④
政党认同,一般认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首次提出。他指出政党认同与西方政党竞选制度相伴而生,是政治主体对某一政党产生的某种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的概念,主要表现为归属感或忠诚感的情感倾向,被认为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表达。相异于竞争型政党认同研究,国内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研究则表现出非竞争型的独特视角。有研究认为政党认同是政治认同的一种,政党是捍卫阶级利益而自觉奋斗的团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基于此的政党认同是一种较高层级的理性表达⑤。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建构是在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种选择的必然性本质上就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有研究将中国共产党定义为使命型政党,其价值取向主要是在审视“我是谁”的基础上,对“为了谁”这个问题的准确把握⑦,在党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对党的认同必然涵盖对党的价值认同。有研究指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不仅仅停留在政党认同层面,还与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社会主义信仰认同紧密相关,对于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政党认同的构建,有研究认为对政党的意识形态认同是政党认同的“灵魂”,组织认同是“骨骼”、领袖认同是“皮肤”、绩效认同是政党认同的“体能”,同时政党认同也是对制度认同、利益认同、文化认同的有机统一①。也有研究把政党认同视作综合的价值认同系统,包含对政党的历史政绩认同、党的领袖的个人魅力认同和政党所代表维护的阶级利益的认同等。
党的形象认同是政党认同的一部分,其最终目的是达成政党认同。政党也会通过树立和传播优良形象来赢得大众认同。有研究以政治系统结构功能主义为底层逻辑,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认同看成作为基础的实践形象认同、作为中介的拟态形象认同和作为根本的公众形象认同的三位一体结构。政党是自身形象的建构主体,主要通过政治生活系统、教育系统和传媒系统来传播政党形象,政党的拟态形象即是借助大众传播所塑造的党的媒介形象,其往往与政党的客观实践形象不完全相符,是媒体在其政治立场指引下进行议程设置、舆论引导的结果,而对政党拟态形象的认同即是公众对大众传播所形塑的政党形象的认同②。
(二)主流媒体“党的形象认同”建构
在我国,新闻业秉持的主导观念体系为宣传导向,实质就是“把政治意识形态属性认定为新闻业最根本的属性,把具有诸多属性的新闻传媒实体实际上看做是一种政治实体性的存在”③,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政治属性,使其必然成为建构党的媒介形象认同最为核心的媒介平台。
就建构理路而言,主流媒体对党的形象认同性建构包括具象化形塑并展示党的媒介形象,以及将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的认同性表达进行策展这两个维度。关于党的媒介形象塑造研究,有研究认为执政党通过大众传媒展现的形象,以语言文字或声音图像等符号为介质得以传播,具体可分为理念形象、实事形象、机构形象、人员形象等4种类型④。有研究对共产党员的媒介形象进行类型化分析,认为主流媒体中的党员形象被具象化为英勇奋斗的国家英雄形象、以人为本的人民公仆形象、带头表率的时代楷模形象、求真务实的政府工作者形象等典型的形象符号。有研究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报对中国共产党媒介形象的塑造,归纳出了理论成果宣介、政策方针宣传、领袖活动报道、纪念活动推广四条党的媒介形象形塑路径。针对主流媒体如何对党的形象做好认同策展这一问题,有研究提出促进认同的措施在内容维度要着力传播党的重大决策、部署、举措,积极回应公众关切,纾解社会情绪;在话语维度要传播具有时代原创性和日常生活化的政治话语,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和认同感;在方式维度要从单向传播转换为双向传播,建构更为平等对话空间,创造更为广泛政治认同⑤。
总体来看,主流媒体所建构的党的形象是多层级多维度的形象系统,既包含形而上层面党的价值内涵形象、信仰理念形象,文化作风形象,也包含形而下层面的组织机构形象、領袖干部形象、广大党员形象;可以是时间维度的历史形象、当代形象,也可以是空间维度的党中央与基层党组织形象等。不过,党的媒介形象相关研究系统性与细致性综合关照不足,是已有学术成果略显欠缺之处。此外,关于媒体对党的形象认同性展示与建构的研究受学界聚焦程度不高,相关媒介认同建构的理论成果析出较少,对主流媒体党建报道的理论反哺依旧缺位。长期以来主流媒体的“党建报道”一直给人以不好看、不耐看的负面观感,一方面缘于党建报道内容会议多、政策多、理论多、综述多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则与主流媒体只求稳不求新、“规定动作”多、“自选动作”少的消极采编策略密切相关,致使党建报道陷入千孔一面、八股味浓的套路,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
①。在党的形象认同建构中,主流媒体如何避开顽瘴痼疾,做优做强新闻舆论工作,将党的形象鲜活生动地传递给人民群众,进一步强化对党的形象认同的共鸣效应,值得进一步深思。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总共选取了全国20档联播类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央视新闻联播作为研究的核心样本,其余19档省级卫视联播类新闻样本,是在综合比较区域省份占比平衡、地理位置分布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平衡以及民族样态平衡的多元指标后作出的选项。其分别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新闻联播;华北地区的河北新闻联播、内蒙古新闻联播、山西新闻联播;华中地区的河南新闻联播、湖南新闻联播;华东地区的山东新闻联播、浙江新闻联播、安徽新闻联播、福建新闻联播;华南地区的广东新闻联播、广西新闻联播、海南新闻联播;西北地区的陕西新闻联播、宁夏新闻联播、新疆新闻联播和西南地区的四川新闻联播、云南新闻联播、西藏新闻联播等。
在2021年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做出了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部署。始自3月中旬,央视新闻联播及各省级卫视新闻联播陆续开设了以“学党史办实事”为主题的相关专栏,如央视新闻联播、陕西新闻联播、安徽新闻联播、广东新闻联播、海南新闻联播等均开设了【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专栏,福建新闻联播开设了【党史学习教育在福建】专栏,内蒙古新闻联播开设了【我为群众办实事】专栏等。6月28日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召开,6月29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颁授的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举行,此后联播类新闻再次陆续开办宣传各地优秀党员、党组织及典型事迹相关专栏,如央视联播的【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板块,浙江新闻联播的【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全国“两优一先”风采】专栏,山东新闻联播的【红动齐鲁致敬先进模范】专栏等。以上两种类型的专栏成为了一段时间内联播类新闻党建报道在板块设置层面的最大共性,也与本研究旨趣直接关联,因此将研究对象把定在这两类专栏上。
2021年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纪念年,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无疑是党建宣传报道最为密集的活跃期。7月1日作为建党百年的纪念日,因其新闻报道数量和舆论关注热度均已达到峰值,成为整个“纪念年”中最为高光的日子,因此本研究以“7月1日”这一“高光日”作为时间界域的中心点,前后各延展一个月,即把2021年6月1日至年8月1日这两个月,作为本研究样本选取的热点时间,以热点时间党建报道新闻作为研究样本,其样本价值也就具有了典型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联播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指导,使用MAXQDA软件进行质性分析,尝试从经验资料中理析出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对党的形象认同建构路径。
本研究由5名内容登记员承担前期的文本采集工作,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共对全国20档新闻联播节目的两类目标专栏跟踪收集了859条新闻文本,总时长为2261分钟(图1)。为减小文本分析误差,在MAXQDA软件中统一对文本数据进行人工编码加以整理分析。首轮以开放型编码的方式将新闻文本筛编成基本的信息要素系统,在此系统之上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文本进行同类归纳、关系定位等试探性原则的二轮编码,依据“文本→编码→回归文本→完善编码”的循环渐进路径,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文本分析的理论逻辑和编码结构,最终形成了包含7个父级代码、35个子级代码、总节点数为3670个的编码系统(每一次编码动作创造一个节点位置),以抓取提纯主流媒体对党的形象认同建构的理论模型。
在传播效果分析上,本研究以新浪微博、抖音、哔哩哔哩三个社交媒体作为观测平台,跟踪观察6月1日至8月1日期间,其与联播类新闻党建报道内容相关联的热搜、话题、博文、评论、短视频以及评论弹幕等舆情数据,分析受众对主流媒体在党建报道中建构党的形象的认同情况。
三“党的形象”的多维建构与有机复合性认同
本研究重在挖掘联播类新闻文本当中,作为形象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与作为认知客体的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产生了哪些类型化的连结,以及新闻报道又是如何将这些党群连结以达成认同的叙事框架进行策展的。经过对文本的综合归类分析,理析出三类新闻报道中最为典型的主客体连结方式,将其视作党的形象的建构系统,同时对应编码出新闻中以同期声形式展现的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形象的主观评价文本,将其视作党的形象认同的展示系统,在MAXQDA软件中,根据扎根理论研究路径,创建3组互为对应的6个父集编码:“福祉连结”编码与“价值认同”编码、“党史连结”编码与“文化认同”编码、“典型连结”编码与“身份认同”编码(见表1)。
(一)福祉连结一价值认同:党的内涵形象与外显形象的根本建构
“福祉连结”编码为被研究的联播类新闻文本中涉及中国共产党为民办实事,切实增进人民福祉,让老百姓得实惠的事例集合体,共编码1027次,在三类连结文本中产生的节点位置最多,占比达44.4%。根据对已编码文本的类型性分析,进一步将“福祉连结”细化为:为城镇居民谋福祉的民生类新闻报道、为农民群体谋福祉的三农题材新闻报道、以各类经济主体为服务
“价值认同”编码为新闻文本中老百姓对共产党为自身谋福祉实举的同期声话语评价集合。根据不同的主体类型,在该父级编码下创建了“三农主体”“经济主体”及“民生主体”3个子级编码(见表3)。
根据统计,“民生”类福祉连结报道体量最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1162人,占63.89%,①城镇居民已成为我国人口结构中最为庞大的主体。对文本的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改善城镇居民人居环境是党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发力点。“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及频率最高的办实事项目,“老年人、残障人士、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体”为提及最多的帮扶对象,共编码68次,表现出显著的扶弱济困导向。从叙事结构看,联播类新闻中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党建与社区居民共建共治”的行为模式叠放于城镇人居环境改善提高、各类群体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的行为结果之中,用新闻事实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谋福祉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与“民生”编码相对应的“民生主体”的评价编码中,新闻同期声部分提及频率最高的表述为:“很方便”“很满意”“安心了”“办事快”(图2),较为明确地展示出人民群众对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价值的肯定;在具体的新闻语境中诸如“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比我有儿有女的都好”“谢谢党和政府创造这么好的条件”“一对一服务,我们觉得很暖心很高兴”等色彩浓烈的话语自述,生动展现了群众对党的形象的情感认同(表3)。
“三农”子级编码节点数为246个,在福祉连结大类中位居第二。该编码下词频排位前五的字符串为:“产业化”“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带领”“特色”;报道本村或驻村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养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尤其是红色旅游业的相关题材占据首位;党员干部在新闻报道中被赋予决策者、领路人、组织者、鞭策者的叙事框架。联播类新闻的此类报道充分反映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过渡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的延续和发展,根本而言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低收入的农民群体和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赶上来、不掉队,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担当的最好体现。①
“三农主体”同期声评价内容共编码51次,其中超过70%的文本表达的是受惠农民对收入提高后充满信心希望的积极反馈(图2):“不仅给我们资金支持,还手把手带我们干,能够让更多群众感受到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我们得到了扶贫牛,在村支书带领下生活条件提高了,年收入20万”“有活干了收入多了,天天挣钱心情好了,可有盼头了”.……此类同期声既展现了农民群体对党的价值认同,也传递出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观念的认同(表3)。
经济报道题材呈哑铃式分布,一端集中在对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户保障扶持的相关报道,一端聚焦于对重大项目攻坚推进的新闻宣传。“经济”代码下,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是联播类新闻的突出主题,优化公共配置,合理调配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等要素资源,推进各类经济主体公平享有改革利益的相关举措是较为普遍的叙事框架。“政务法制”代码共编码120次,节点位置中涉及作风整顿、党风廉政建设、简化办事流程、加快审批速度、数字化办理等提高政务服务作风和质效相关内容的节点数为82个。“多部门联办”“一窗通办”“网上办”“一站式”“数字多跑腿、人民少跑路”等语言符号的反复输出,构建了服务型政府、效能型政府、清廉型政府改革转型的信息拟态环境。“教育医疗科技”编码下产生138处节点位置,其中优化医疗服务、完善医保改革、教育医疗资源下沉为高比重内容。“生态环保”编码36处,“国安国权”编码33处,均占比较小。
联播类新闻着重报道中国共产党优化资源分配,调节红利砝码,为民解难题、办实事、谋幸福的新闻题材,客观地展现出共产党“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來更多获得感”②的为民形象。③中国共产党的存在根基、内涵价值、发展力量来源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初心和重要原则。联播类新闻以“福祉连结一价值认同”的叙事结构,在一件件真实具体的新闻事实中鲜明形塑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形象,具象刻画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外显形象,并以百姓的质朴话语呈现了对党的形象的价值认同,展现了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价值期待。
(二)党史连结—文化认同:党的理性形象与感性形象的互涵建构
在建党百年热点时间的联播类新闻中,对各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相关报道是十分显著的题材类型之一,本研究将此类报道整理在“党史连结”编码下,并对应创建“文化认同”编码,收录新闻中人民群众学习领会党史后有感而发的同期声内容。④通过对“党史连结”编码下542个节点位置的分析发现,就学习形式而言,联播类新闻对各地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党建新闻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对党课宣讲、红色遗址参观、原著原文学习等严肃形式,教授党史理论知识的相关报道,该类文本被归在“理论连结”子级编码下。一类连结是对红歌颂唱、演讲朗诵、剧目展演等艺术仪式传递党史文化精神的相关报道,此类内容被编码为“仪式连结”。从文稿内容看,联播类新闻勾勒出了党史文化中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作为主轴,以各地革命史、发展史为填充的丰富理论体系,同时在新闻叙事中着重彰显该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据可考、真实客观、科学系统、经得起检验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此部分编码内容雕刻出了中国共产党形象系统中最为严肃理性的形象特质。“仪式连结”编码文本中包含了大量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党史文化符号,如各台新闻联播中普遍提及的红色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海南新闻联播中多次报道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黑龙江新闻联播中展示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等。以艺术为载体的党史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温情深厚的感性形象,在充满情感张力的仪式互动中,人民群众对党史文化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被不断激活,而系统性输出经典的党史文化符号也成为联播类新闻强化党的形象认同的传播策略之一。此外,在“仪式连结”编码中,对新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的场景报道是20档联播类新闻较为鲜明的共性题材。字字铿锵、气势如虹的同期声素材具有强烈的情绪染力与视听震撼力,“对党忠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词本身,即成为了展现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和文化内涵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从定量数据来看,“理论连结”编码产生的节点位置为315个,“仪式连接”为227个,两者体量大体均衡(图3)。
统计显示“文化认同”在三类认同型编码中产生的节点数量最多,为234个(见表4)。在红歌演唱、演讲朗诵、剧目表演等极具亲和力、感召力的仪式行为中,人民群众对党史文化的情感共鸣被有效地激发,进一步催化了其对党史文化认同的形成机制。在对“文化认同”编码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后,可以归纳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描述集中于“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卓绝”“不畏艰险”“奋勇争先”“尽职尽责”等表达;对接触党史文化后产生的情感性描述集中为“自豪”“幸福”“美好”“震撼”等表达;对传承党史文化过程中产生的思想自觉集中于“牢记”“坚定”“珍惜““发扬”等表达;产生的行为自觉提及最多的为“好好学习”和“努力奋斗”。可以看出,在联播类新闻中不仅传递了人民群众对党史文化的思想认同和行为认同,更进一步展现了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的飞跃,这种文化自信既是对党的历史文化形象的自觉与自豪,也是对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与憧憬。
(三)典型连结—身份认同:党的历史形象与新时代形象的发展建构
在联播类新闻中对百姓身边优秀人物、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是党建报道的重要形态之一。本研究将此类报道统一标记为“典型连结”父级编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抽象的集合概念,其与人民群众的互动连结在新闻叙事中被具象化为由一个个鲜活的共产党員和各级各类党组织的具体角色所生发出的行为实践。根据文本的样态类型,在编码系统的逻化建构过程中进一步在该父级编码下创建两类子级编码:将新闻所建构的先进典型的具体身份表述标记为“身份角色”编码,将典型人物在接受新闻采访时对共产党员身份的自我定位和评价文本标记为“身份自觉”编码。①在“身份角色”编码的447处节点位置中,指向抗日战争、抗美援越等革命斗争时期战斗英雄的先进典型占112处。以央视新闻联播数据为例,在专题报道英雄人物的【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内容板块中,统计时段内共播发了29条新闻,其中7条为革命斗争英雄典型的宣传报道,包括专栏开篇人物“一等渡江功臣”马毛姐,以及百战老兵王占山、抗美援朝一级战士孙景坤等。整体来看,在被研究的20档联播类新闻中,对革命英雄典型人物的描述词频排位靠前的文本为:“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奉献”“艰苦奋斗”“信念”等。
在“身份角色”编码中,指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中国梦奋斗者的新时代英雄的节点位置有151个,如“七一勋章获得者,点亮乡村女孩人生梦想的乡村教师张桂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汕尾市公安局城区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颜海龙”“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等。从所树典型的社会属性来看,新闻报道中以一个个平凡岗位上的人民英雄串联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形象,这一新时代英雄观体现出了鲜明的职事化转向,使英雄主体与广大职业劳动者密切关联,②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英雄定义精英化、崇高化的历史局限。在立意层面,联播类新闻在舍小家为大家的叙事框架下,刻画了新时代英雄无私奉献与平凡质朴的显著品格,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下集体英雄主义的崇高性。从联播类新闻文本中可以看出,党的形象通过英雄符号在时间维度得到人民群众的持续性认同,从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到建功新时代的事职英雄,主流媒体正编织着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耦合政治化与生活化的新时代英雄叙事。
“身份自觉”编码,共计产生了297个节点位置(见表5)。这里的“身份自觉”指称“作为党员身份的主观自觉和主体意识,是对作为党员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自觉要求,进而形成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的过程”。③在被编码的党员自述同期声文本中,“为人民服务”“牢记初心使命”“深入群众”等自我评价展现了共产党人保持着先进性的思想自觉;“冲锋在前”“模范带头”“尽职尽责”等自我评价反映了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治自觉;“战斗堡垒”“清正廉洁”“坚守底线”“严格要求”等自我评价传递了兼具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的组织自觉;“办实事”“做贡献”“老黄牛”等自我评价突出了共产党员坚定的行动自觉。主流媒体借助丰富多维的共产党员的自我定位,进一步完成了对其身份自觉的高度形塑。
在联播类新闻中,同样以人民群众在接受采访时的同期声内容,完成对党在不同时期英雄身份的认同建构。“身份认同”子级编码共标注了69处节点位置,涉及对具体党员工作成绩、人格品质表示肯定的编码文本有32处,传递感恩、信任、跟随等情感要素的编码文本有27处,直接表达出入党心愿的编码文本占10处。在党的形象形塑层面,立体呈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各类英雄角色从意识层面的感性共鸣到实践层面身份融合的多维认同。
四“党的形象认同”效果分析
整体而言,联播类新闻具有宣传功能强于新闻功能的特殊意义,在效果层面主要表现为对舆论的引导力与影响力。本研究以短视频类媒体平台抖音、具有社交功能的图文类媒体平台新浪微博以及青年社群文化平台哔哩哔哩为舆情观测点,进行跟踪观察6月1日至8月1日建党百年热点时间新闻联播相关党建报道对大众产生的影响。从社交媒体平台来看,网民对联播类新闻建构的党的媒介形象总体表现出鲜明的认同态度,并且将党的形象与祖国和人民天然联系在一起。在价值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三个维度中,党的革命英雄形象和新时代平凡英雄形象在不同平台均表现出较强的感染力,而青年群体对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形象则表现出认同与诉求共在的鲜明特性。
(一)抖音:对“党的形象认同”肯定度高
20档联播类新闻中,在抖音平台开设官方账号的有4档节目,分别是央视新闻联播抖音号“新闻联播”、山东新闻联播抖音号“山东新闻联播”、河南新闻联播抖音号“河南新闻联播”以及山西新闻联播抖音号“山西新闻”,其中在本研究时段内发布短视频作品的有“新闻联播”和“山西新闻”两个抖音号。
“新闻联播”账号在6月1日至8月1日期间共发布了88条抖音短视频作品,其中与党建报道直接关联的有16条(见表6),主要借助对当天新闻联播重要内容进行亲民化、口语化加工的“主播说联播”短视频作品进行网络二次传播。在这些短视频中,“七一”勋章颁授、致敬平凡英雄等相关内容为对党的新时代英雄形象的展示宣传;红色历史、红色文化艺术、红色地标等相关内容是对党的文化历史理性形象与感性形象的综合建构;推动共同富裕、指导经济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则是对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形象的具象解读。通过对相关评论的词频分析可以看到抖音平台用户对党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均持肯定態度;同时,将党与人民群众紧密关联,将对党的认同与对国家的认同融为一体,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对自我民族身份的肯定态度。
“山西新闻”账号在两个月内共发布了140条抖音短视频作品,除一条以六一儿童节为题材之外,其余139条均是以党的开国领袖人物、革命英雄人物为题材来展示党的历史形象的短视频内容(见表7)。其中,点赞超十万的短视频有43条,超百万的短视频有3条,分别为:“89岁朱德向周恩来敬最后一个军礼”点赞186.7万;“毛主席为何落泪”点赞134.2万;“毛泽东一生热爱游泳”点赞109.7万。对以上三条视频下评论文本进行词频分析后发现,“一代伟人、活在人民心中、致敬、怀念、伟大”为最高频词汇,一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伟大领袖形象、革命英雄形象的认同与肯定,另一方面,此类内容较高的点赞率也反映出党的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新浪微博:对“党的形象认同”的“偏好式”议程突出
在对6月1日至8月1日研究时段内所爬取的微博热搜“每日数据”进行内容维度的清洗筛选后,统计出该时段内与中国共产党相关联的热搜议程达352条,总上榜时长为79402分钟。这其中包含“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深受人民拥戴”“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等阐释党的内涵形象的相关议程;“党史里的10个红色地标”“建党百年文艺演出”等展现党的文化形象的相关议程;“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缪伯英的故事”“从1912到2021”等鲜活党的历史形象的相关议程等;同时,也涵盖“我想对党说”“你为什么入党”等体现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认同的相关议程。
以人物报道为例,“七一勋章”获得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张桂梅,是央视新闻联播中树立的党的新时代英雄形象的典型代表,根据新浪微博热搜数据,6月1日至8月1日期间张桂梅共登热搜54次,累计在榜时长13232分钟,较为鲜明的展示了其甘于平凡、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在人民群众中引发的共鸣效应。其中,6月21日“央视新闻”微博账号发布了当天新闻联播所播发的《张桂梅: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单条视频,阅读量达到421万,在对该条微博下所有评论文本进行词频分析后发现,“致敬”“伟大”为最高频词汇,显示出受众对相关新闻信息进行偏好式解读的倾向较为明显,表现出了对党新时代英雄形象的强烈认同。
(三)哔哩哔哩:对“党的形象认同”与对党的执政期待桴鼓相应
哔哩哔哩社交平台是视频创作分享类多元文化圈层社区,其80%的用户为从1990到2009年出生的“Z世代”青年族群,呈现出意见表达的个性化、独立化与鲜明化的平台特性,虽然其已逐渐成为各级官方机构向青年群体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平台之一,但是本研究的20档联播新闻栏目,由于栏目管理的原因,都没有直接在哔哩哔哩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不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有在哔哩哔哩设置了官方账号,并不定期投放与新闻联播关联的“主播说联播”短视频。在建党百年两个月的热点时间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共在哔哩哔哩官方账号上,投放了15条有关展示党的形象的“主播说联播”新闻作品。(见表8)
虽然哔哩哔哩与央视新闻联播的抖音账号,其被投放的“主播说联播”短视频,在内容题材上高度重合,但在社交反馈意见上,哔哩哔哩则相较表现出众声喧哗的多元化意见特质。比如播放量最高的“推进共同富裕不搞杀富济贫”的“主播说联播”短视频,在弹幕区对党的内涵形象的认同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肯定评价,其高频词为“对对对”“好!”“支持”,而在评论区热度靠前的留言,则分别提及了“点名娱乐圈”“私人老板工资发现金不给员工交社保”“娱乐圈要主动申报所得税”“基层工资要涨一涨”“希望科研行业能多发点补助”等社会热点痛点问题。这种直抒己见、较真碰硬的风格,与抖音、微博普遍叫好的舆论氛围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青年群体对党的形象认同与对党的执政期待桴鼓相应的特征。此外,关于党的新时代平凡英雄形象与历史文化维度党的理性形象和感性形象的看法评价,哔哩哔哩用户与微博、抖音用户一样,均表现出肯定与敬重的认同态度。
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借助MAXQD綜合性分析软件,采用在内容资料上建立分析模型的扎根理论研究路径,理析出了主流媒体在党建宣传报道中构建党的形象认同的实践模型,即通过以中国共产党为民谋福祉的党群“福祉连结”、以党史文化为共性文化的党群“党史连结”和以发挥英雄模范作用的党群“典型连结”等三类连结有机关联的报道框架,实现了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形象与为民办实事的外显形象的根本建构,和以“四史”为严肃内容的理性形象与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感性形象的互涵建构,及以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为核心精神的革命斗争历史形象与伟大出自平凡的新时代英雄形象的发展建构。在这三类连结方式的有机复合互动中,主流媒体通过“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具象化报道实践,实现了对党的形象的感性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等多维呈现,循序渐进地推动着对党的形象认同的强化:以“福祉连结”展现出人民群众对党的价值认同及由此激发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坚定信念,以“党史连结”展现出人民群众对党的红色文化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的飞跃,及以“典型连结”展示出人民群众对党的英雄身份认同,进而孕育出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行为自觉(图4)。
主流媒体作为党的伟大形象工程建设的舆论先锋队,把党的形象刻画好离不开精心谋划与合理布局。就本研究结构逻辑而言,央视新闻联播为党的形象塑造发挥着舆论标杆引领作用,地方主流媒体锚定方向各展特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中心,多点扩散”的放射式报道矩阵,共同铸构了主流媒体形塑党的形象认同的强大舆论力。从内容体系来看,正如政治学者爱得尔(Charles D.Elder)和科布(Roger W.Cobb)所言,象征符号(symbols)就是政治传播渠道中的流通货币,①主流媒体要重视象征符号具备的凝练意义、便于传播的特征,要在挖掘和编码党的内涵价值符号、党史理论符号、红色文化符号、革命英雄符号和新时代楷模符号等展现党的伟大形象的符号体系中持续发力,尤其要善于抓住热点时间制造符号的现象级传播,优化党的媒介形象的传播效果。就情感维度而言,“情感性”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新闻价值要素表现。②共情作为人类基因的一种天赋和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③应作为主流媒体提升其传播力的突破口。主流媒体新闻报道要善于运用同期声这一兼具直观性与情感性的表现形态,将共情传播充分融入新闻作品中,以此更好地触发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认同的强化效应。
不过,我们在对联播类新闻样本的统计分析中发现,同一新闻节目的叙事框架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倾向。新闻专栏的“填空式”播发,实质上就是对不同题材个性化展现党的形象主动放弃,从而难免出现高度同质化的“政绩汇报”式语体,这对党的形象的具象化形塑而言,依旧为“转码失败”的抽象输出。此外,从研究的编码比例中不难看出,形象展示类的三个编码:“福祉连结”“党史连结”“典型连结”与认同展示类三个编码:“价值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等,其呈现体量失衡明显,比例约为5:1。一方面就新闻报道规范而言,在联播类新闻中理应重视对人民群众自我表达文本的合理保留与展示;另一方面从传播效果考量,注重保留新闻人物真实质朴的原生语态,有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情感性,规避了借凭群众之口转述“会议语言”的“失真传播”。此外,联播类新闻要加强网络传播力度,主动将联播IP延伸至社交媒体平台,将优质内容投放至网端口,主动构建大小屏联动的信息生态圈,加强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度,让党的媒介形象影响力扩散更广。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是在建党百年热点时间这一特殊的时间段落,对联播类新闻的抽样内容进行质性分析后归纳理析出的党的形象认同建构模型,难免存在知识视野的遮蔽、研究样本的局限,以及认识论上的偏好等不足。面向这一问题的后续研究,不仅要继续跟踪考察其传播实践的发展创新,还要在理论视阈、技术手段与研究方法上进行新的开掘。
Identity of the Party's Image in the Main Media News:Analysis of 20 Satellite TV News Broadcast Texts during the Centennial of the CPC's Founding
LIU Wen-hui,LINZhi
Abstract:Taking the CCTV's"NetworkNews"and 19 provincial satellite TV news broadcast tex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during the centennial of the CPC's founding,MAXQDA softwar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news texts related to the Party's re- ports.It is found that,through the simulcast news of three interrelated reporting frameworks,namely,“well-being connec- tion-value identity","party history connection-cultural identity"and "typical connection-identity",the network news has,on the one hand,realized the fundamental construction of image of the people-centered and serving for peop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nd realized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of the rational image with the party's history as the content and the perceptual image with the red culture and art as the carrier,and th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im- age of the revolutionary hero and the ordinary hero image in the new era; on the other hand,it shows the people's recogni- tion of the Party's value and the firm belief that "happiness comes from struggle",and shows the people's leap from cul- tural recognition to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party's red culture, as well as the people's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he- roes and striving to be heroes as a result of the people's recognition with the Party's heroieidentity.Through the observa- tion of the effe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s image identity shows strong shaping power and influence.However,there is a stereotyped tendency of "filling-in-the-blanks" and "performance-reporting" to a certain degree for this reporting framework.
Keywords:image of the Party;identity of the Party's image;valueidentity;culturalidentity;identity
【责任编辑: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