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之名寻会馆

2022-05-30 10:09:11袁家方
北京纪事 2022年7期
关键词:朱彝尊会馆胡同

袁家方

“北京的胡同三千六”,而能因为某个会馆而得名的胡同不多。经查现有史料,大略有:姚江胡同、登莱胡同、武进馆夹道、顺德馆夹道、福州馆街(又分前街、后街)等。

姚江胡同

姚江胡同,在琉璃厂东街,戴月轩湖笔店对面,长24米,宽2米,原名叫姚江会馆夹道,因为小胡同的1号曾经是浙江余姚会馆所在地。会馆的正门在其南的东南园胡同。余姚境内有源自四明山的姚江,河流之名就成了余姚的别称。别称跟着余姚人就进了北京。

据王灿炽先生所编《清末民初北京会馆地址新旧地名对照表》,余姚会馆,东起东南园头条,西止小沙土园胡同(《北京史苑》第四辑,北京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311页)。姚江会馆的选址很有特色,它把后门开到了琉璃厂街旁小巷,南出北去,随心所欲。所有的会馆都比不了姚江会馆的人们,他们抬脚就逛琉璃厂,天然地守着一个书肆堆就的“古籍图书馆”。

登莱胡同

登莱胡同,明清两代没有这个胡同名。

成书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北城·白纸坊”中,能对应到今登莱胡同位置的胡同名有“保应寺”和“干面胡同”。这两个胡同名字前面,还有“露泽园”,小注是“藏暴尸”三个字,挺瘆人的。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问世的《京师坊巷志稿》,“外城西城”中记有:“干面胡同  井一。南有寶应寺,详寺观。井二。寺旁为明珰王安墓,其外山左义园也。”从这个记载看,至清末光绪间,明代的“保应寺”已写为“宝应寺”了。干面胡同南是宝应寺,寺外有明代太监王安的墓地,太监墓地外是山左义园,即山东墓地。

《北京会馆碑刻文录》收录了四通有关登莱义地的碑文,即道光二年( 1822年)《山左义园历次置地碑》、道光五年( 1825年 )《增置宝应寺义田房间记》、同治六年( 1867年 )《登莱义地碑记》、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重整山东登莱义园宝应寺公产碑记》等(《北京会馆碑刻文录》,王汝丰点校,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第6—13页)。从碑文的名称上可见,道光二年时的“山左义园”,历四十五年后变为“登莱义地”;再三十七年,变为“山东登莱义园宝应寺公产”。原来的宝应寺还成了登莱义园“公产”的组成部分。

碑文中说到,登莱义地创始何时已不可考,清乾隆元年(1736年)登莱二郡的商贾在已有义地的基础上,多次添置土地,并请宝应寺僧人看护墓园。这就是说,登莱义地早在1736年以前就存在了。

清嘉庆、咸丰间,登莱二郡人曾经捐资重修宝应寺的观音殿,竖碑建亭,“二郡借庙以休息,而庙遂因二郡以辉煌”。自清道光五年(1825年),“庙宇田产遂由二郡京官综理”,宝应寺成为义园公产。1900年庚子事变后,二郡绅商捐资又一次对义园重加整理。这时,义园的名字还是叫“登莱”。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原属莱州府管辖的胶州升为直隶州,直属山东布政使司,辖高密、即墨二县。其规制级别与府相同。应是这个时候,北京的登莱义园也随之更名为登莱胶义园。至于义园公所之称,就是更晚近的事了。

据《北京地名典》称:“登莱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偏西。东起白广路二条和德源胡同,西至南线阁街。因有山东登莱胶寄骨所得名。此胡同北段称干面胡同,南段明代称宝应寺。相传,寺址在今二十九号,现为宣武区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其三十一号原为山东登(登州)、莱(莱州)、胶(胶州)寄骨所,迤南为登、莱、胶义地(也称山左义地。在今宣武体育场篮球场一带),故后又称登莱胶胡同。1965年与干面胡同合称今名。”(《北京地名典》,王彬、徐秀珊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310—311页)省去一个“胶”字,就有了登莱胡同之名。

武进馆夹道

武进馆夹道,因武进会馆而得名。

海柏胡同老照片

武进会馆,原名为“武阳会馆”,是常州府的武进、阳湖两县合立,故馆名“武阳”,位于前青厂路北十三、十四号,大门改开于后青厂40号。据《京师坊巷志稿》卷下“外城北城”的“前、后清厂”条云:“前、后清厂  清或作青……有武阳、四川、广西、凤翔、汉中、榆林诸会馆。旧有顺德会馆,今废。迤西曰鹿角胡同……孙渊如年谱: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年),会试中式。殿试一甲二名,授编修。时寓清厂,即今武阳会馆。”

文中所说“孙渊如”,即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藏书家孙星衍(1753年~1818年),字渊如,号伯渊,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孙先生自少年时就以文学见长,毕生研究经史、文字、音训、诸子百家,治学范围之广,非常人所及,且多有著述。他积30多年之功,刊成的《尚书古今文注疏》,为清代古文经学最高成就的标志,孙星衍因此成为公认的乾嘉学派(古文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金石学代表作《寰宇访碑录》12卷,收录周秦至元代石刻8000余种,每件石刻注明撰人、书人、书体,为收录石刻种类较多的一部石刻文献目录。他所辑校的诸子、历史、金石、医学等方面的古籍,都以选择独到,校勘精严而著称。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孙先生以一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其后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道台、署理按察使等职,所为官处,皆有清廉政声。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在任代山东布政使时以病退休。3年后客居扬州,参与校刊《全唐文》。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主持南京钟山书院,并先后主讲扬州安定书院、绍兴书院、杭州诂经精舍等书院。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病逝,享年66岁。

姚江会馆老印记

孙星衍先生在北京期间,还曾经住过琉璃厂【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孙公园【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等地。武阳会馆,因为是他中进士时的居所,所以名声鹊起,并被不少著述记载。

据《北京宣南会馆拾遗》记述,武阳会馆“馆西侧折弯小巷,原以馆名而得胡同名,故称‘武进馆夹道,1965年整顿街巷地名时,将其部分并入顺德馆夹道、部分并入后青厂胡同”(《北京宣南会馆拾遗》,白继增著,中国档案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285页)。民间所称的武进馆夹道就这样消失了。不过,顺德馆夹道的胡同名却留了下来。

顺德馆夹道

顺德邑馆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京官温汝适所购建。位于今西城区海柏胡同16号(旧为海北寺街路南28号),占地7.04亩,四进院有房一百三十六间半。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温汝适(1754~1820),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进士。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仙城会馆碑记》的碑文是温汝适撰写的,落款可见其所任官职有“督察院副都御使、前通政使司太仆寺卿、国子监祭酒、左春坊左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等(《北京会馆碑刻文录》,王汝丰点校,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第416页)。温先生博学工诗文,著述有《旧雪斋诗抄》《旧雪斋文抄》《咫闻录》《日下纪游略》《韵学纪闻》等,还是著名的藏书家。

顺德邑馆西墙外,原来有个1.3米宽的小胡同,由海柏胡同可通往前青厂胡同,总长190米,窄小狭长,被称为“顺德馆夹道”。

古藤书屋

顺德邑馆所以著名,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它曾是清初著名词人、史学家、考据学家、藏书家朱彝尊的故居,著名的海波寺街“古藤书屋”就是这里。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參加博学鸿儒科殿试,朱彝尊、严绳孙、潘耒、李因笃四人以布衣入选,时称“四大布衣”。录取后,四人均授翰林院检讨,入史馆纂修《明史》。这一年,朱彝尊五十一岁。其后,他曾任日讲起居注官、南书房供奉等职。他还曾经被赐禁中骑马,赐居禁垣(景山之北,黄瓦门东南)。不久,因私带抄胥入内廷被劾,降一级,迁出禁垣,移居宣武门外海波寺街。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补原官。两年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朱彝尊告病还乡。晚年,朱彝尊四处游历,治学著书。81岁无疾而终。

在海波寺街的院子里有青藤,朱彝尊将所住南房命名为“古藤书屋”。

在古藤书屋,他用两年多时间,从1600多部古籍中选录有关北京的记述,考订故实,厘清历史,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北京地方史志专著《日下旧闻》,学者、刑部尚书徐乾学出资雕版,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该书问世。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日下旧闻考》,就是根据清乾隆年间窦光鼐、朱筠等人奉旨对《日下旧闻》进行增补、考证,由于敏中、英廉任总裁编纂而成的版本排印的。换句话说,古藤书屋是名著《日下旧闻》诞生的地方。

“藤花不是梧桐树,却得年年引凤凰”,在古藤书屋,清初号称“南朱北王”的诗界领袖级人物朱彝尊与王士祯曾经聚会。据《藤阴杂记》记载:“渔洋戊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来京,竹垞邀饭古藤书屋,食鮠鱼半翅,甚美。观米海岳《研山图》,作歌。”(《藤阴杂记》,(清)戴璐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第83页)这是说王士祯(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1688年来北京,朱彝尊曾经在古藤书屋以鮠鱼宴请,两人一起品鉴米芾的《研山图》,并诗歌唱和。由此可见,朱彝尊和王士祯,不但是文学家、史学家,还是金石书画等方面的鉴赏家、收藏家。很可能,还是美食家。戴璐先生文中说到的“鮠鱼”,若从朱彝尊是浙江嘉兴人的角度看,所指或应是鮰鱼,俗称“江团”,是我国名贵的“江鲜”,它兼有河豚、鲫鱼的鲜美,而无河豚之毒和鲫鱼之多刺,有“不食江团,不知鱼味”之说。

清初“国朝六家”(施闰章、宋琬、朱彝尊、王士祯、查慎行、赵执信)之一的著名诗人、诗词理论家查慎行,更是古藤书屋的常客。他有诗句称:“僦居会向春明宅,好借君家善本书。”诗中“春明宅”,取典于“宋次道善本引客”。据南宋朱弁《曲洧旧闻》记载,龙图阁大学士宋次道以藏书多善本著称,居春明坊昭陵時,士大夫中喜读书者多移居其附近,以便于借阅古籍,以致春明一带房屋租金比他处高出一倍多。查慎行将朱彝尊的古藤书屋比作宋次道所居“春明坊”,表达自己也要住在古藤书屋附近,以便“好借君家善本书”。此外,査先生还有多首诗作描写在古藤书屋与朱彝尊、梁佩兰等诗人的聚会、唱和活动。

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因为住在附近,更是古藤书屋的常客。“藤花不是梧桐树,却得年年引凤凰”,就是孔尚任的诗句。

仅仅两三事例,就能看到朱彝尊先生的古藤书屋当年文学界、史学界、收藏界等龙门级人物频频聚首的盛况。

还要说到的是,朱先生在古藤书屋住了大约五六年。在其先后,据《藤阴杂记》所载赵吉士《饮于中翰章云汉翔古藤书屋》诗后的“自注”云:“寓为金文通甲午旧邸,递传龚芝麓宗伯、何蕤音侍御、朱竹垞太史,以及于中翰,五易主矣。予俱叨饮其中,为之志感。”

赵吉士(1628—1706,号恒夫,安徽休宁人,学者、诗人) 说,朱先生的古藤书屋,最早是金文通的旧居,其后是龚鼎孳、何元英,再为朱彝尊。朱先生之后,是于汉翔(1646—1732)。先后五人居住在古藤书屋,五人还都是进士,只是金榜题名的时期不同。

金文通(1593-1670年),即金之俊,字岂凡,江南吴江八都(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文通是其谥号,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入清后曾官工部、兵部、吏部尚书,中和殿大学士。

龚鼎孳(1616-1673),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曾在兵部任职。明亡后,先降李自成,后降清。顺治、康熙间曾官刑部、兵部、礼部尚书等。明末清初诗人、文学家,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

何元英(生卒年不详),字蕤音,浙江秀水县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官至通政使司参议。书法家。

于汉翔(1647—1732),字章云,江苏常州金坛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曾任中书舍人、礼部郎中、山西学政。诗人,曾经文章风流,名噪一时。著有《南楼集》《紫薇集》等。他是《日下旧闻考》编纂总裁于敏中的祖父。金坛于家,从清代初年至清中后期,中进士的就有数十人,秀才、举人不可胜数,尤其是雍正、乾隆两朝,更是出现了于振、于敏中“兄弟状元”,更使金坛于家声名大噪。由此想及于先生住古藤书屋时,一定是胜友云集,名家络绎。

就是海波寺街,就是那胡同里一个寻常院落,由于有了五位名人的先后居停,古藤就成了梧桐树,年年引得数不尽的凤凰来。古藤书屋、海波寺街,它们所见过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范围的名人名家之多之广,真的是数不尽、说不全。由此,他们也就成为北京胡同历史文化中,一个不得了的景观。甚至,就是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屈指可数、名列前茅的。

作者说

总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境写北京的历史文化。

北京的文章不好写。有根有据、扎扎实实,就是努力的目标,也是基准。

竭尽努力就是。

还请各界横挑鼻子竖挑眼。

猜你喜欢
朱彝尊会馆胡同
一岩九饮会馆
现代装饰(2022年2期)2022-05-23 13:15:46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CHINA TODAY(2018年3期)2018-04-08 16:40:42
胡同凶案
朱彝尊年谱新考
华中学术(2017年1期)2018-01-03 07:24:25
镇远·两湖会馆
乡村地理(2015年3期)2015-11-10 06:32:42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
文史月刊(2015年6期)2015-08-21 01:44:14
近二十年朱彝尊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