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新时代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的现实问题,建议通过激发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的内生动力、提升革命精神代言队伍的综合素养、对错误社会思潮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治理、优化网络生态空间环境等路径提升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革命精神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8-0038-06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的催化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艰难曲折的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以革命必胜信念和革命到底精神,领导完成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壮举,展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特魅力和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亿万中华儿女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破浪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的革命精神包括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系列精神。在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和谋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革命精神在党内得到一以贯之和蓬勃发展,它激励着每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向前、高歌奋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大学生是民族脊梁和国之栋梁,关系着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传承,因此,高校要加强革命精神教育,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动力。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当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随之不断提升,这使得部分人骄傲自满,停止自我革命,转而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生活,导致多股不正之风正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上滋生蔓延,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形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错误的社会思潮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暗流涌动,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革命精神有所淡化。为此,我们应该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加强革命精神教育,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在认知、价值、情感、行为四个层面认同伟大的革命精神,以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激励自身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新时代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的现实问题
(一)革命精神教育理论与现实脱节,淡化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
1.革命精神认知度较低,降低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
认知是认同的基础,要认同一种事物,须先在头脑中对其形成一定的认知。同理,认同革命精神首先要在认知层面对革命精神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才能分辨革命精神中蕴含着何种价值观念、代表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然而,认知通常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获得,当前高校的革命精神教育一般是融合在思政课中开展,缺乏相应的拓展教育,导致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缺乏深入了解、认知度较低,难以准确领会和理解革命精神的价值意义,同时弱化了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如大学生对一些比较著名的革命人物、革命事件、革命地点等革命精神载体勉强能够表述一二,然而对教科书上没有涉及的革命精神载体,或者非常时期的特殊人物、事件和地点,他们往往是从未耳闻,或者只是有所耳闻,并不清楚其中的细节、详情。此外,大学生远离革命年代,对革命精神的认识更多是从现有的社会背景出发,如果革命精神教育实施不到位,那么极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出现偏差。
2.革命精神需求动力较弱,阻碍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
当前,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提升,社会物质财富积累到达了可喜的程度,中国人民踏入了强起来的时代,革命时代的艰苦生活场景逐渐远离并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新时代大学生属于“00后”的一代,与革命艰苦年代存在较远的距离,难以体验和感受革命年代艱苦的生活场景。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物质条件的改善,部分大学生认为在美好生活时代更应追求享受,对提倡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需求动力较弱,表现出可有可无的消极态度,极大地阻碍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同革命精神。
3.革命精神实践活动缺乏,削弱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
认识过程是一个反复实践和反复认识的呈螺旋阶梯上升的过程,大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认识。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缺少参与革命精神实践活动的经历;学校针对革命精神开设的实践活动较少,更注重理论的教学;受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从小就对孩子灌输“学习成绩好就行”的不良观念,很少培养孩子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甚至不让孩子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导致部分大学生养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学习习惯。部分高校对革命精神实践不够重视,更多地把革命精神教育作为一种政治性知识来对待,使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未能达到理性的深度,削弱了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
(二)革命精神代言队伍未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弱化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
1.部分思政课教师对革命精神在教学中的地位认识不够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立德树人的崇高任务,思政课教师应正确认识思政课的不可替代性。然而,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革命精神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对革命精神的内涵缺乏深层次的领悟,实施革命精神教育往往是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学内容浅显化,没有深入挖掘革命精神背后的深厚内涵,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情况;最后,教学过程形式主义、走过场,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思政课教师对革命精神在教学中的地位认识不足,降低了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2.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作风不正削弱革命精神引领功能
毛泽东主席曾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警戒糖衣炮弹的袭击,领导干部本应是革命精神的坚定传承者和弘扬人,理应积极践行革命精神,给新时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逐渐好转,少数党员干部忘記党的宗旨,不再进行自我革命,脱离人民群众,开始堕落腐化,出现了贪污腐败、作风不正等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腐败问题和作风不正问题极易被网络放大镜无限放大,然后迅速在网络空间传播,给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较大损害;此外,当代大学生喜欢关注社会时事热点,思想活跃且独立思考能力强,当他们关注到少数领导干部的言行同革命精神相冲突,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他们对革命精神的情感认同,这会严重损害党在大学生心中的形象。
3.革命精神代言队伍缺乏统一认识
传承和弘扬党的革命精神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障,尤其是现今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革命精神代言队伍必须正确认识革命精神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革命精神武装大学生。然而,当前革命精神代言队伍缺乏统一认识,并没有将革命精神教育切实抓好、抓牢、抓出成果,甚至部分教育者、示范者对革命精神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消极态度。当革命精神代言队伍缺乏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没有统一认识到革命精神教育的价值意蕴,就难以切实做好革命精神的代言工作,最终影响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形成。
(三)错误社会思潮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消解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持续打开,我国遭受外来意识形态侵入、渗透,敌对势力企图通过意识形态斗争瓦解下一代继承者的革命意志,以实现其不战而胜、和平演变的战略目的。同时,随着社会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社会上出现多种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思潮,其中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及社会思潮,如泛娱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对革命精神认同产生巨大的分化作用。其中,部分错误的社会思潮是敌对势力针对我国高校学生故意广为传播,其传播方式多样、手法隐蔽,迎合大学生兴趣爱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企图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逐步瓦解大学生的革命精神认同,使大学生放弃正确的价值观念,最终接受错误社会思潮的主张,走上认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道路。
(四)网络信息干扰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
1.网络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加大革命精神认同的难度
网络信息传播的虚拟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同时网络信息数量多且良莠不齐,这提高了网络信息是非真假的辨别难度。例如,一些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良的价值观念和错误的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让接触者真假难辨。尽管网络监管人员对网络空间信息已经进行了过滤和管控,但由于网络信息存在即时性、互动性、隐蔽性等特性,仍有一些网络信息无法有效管控,这无疑给错误的价值观念提供了传播空间。另外,一些媒体的宣传内容对革命精神的阐释存在偏差,表现为解释不到位或过度解读,导致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知也存在偏差。以上种种情形,容易造成革命精神在网络传播中被错误价值观念所覆盖、消解、分化,导致大学生被错误的解读内容误导,最终加大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难度。
2.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增加革命精神认同的干扰
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的虚拟场域,网络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表现出共享的特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轻易获取千里之外的信息。在网络信息无限制传播且实现共享的基础上开展高校革命精神教育有利有弊,有利方面体现在推动革命精神在网络空间的广泛传播,扩大正确的价值观宣传的范围,引导更多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弊端方面表现在给不良价值观念和错误意识形态误导大学生思想观念提供了可能,如微博上的信息传播不需要互相关注,推送的信息就可以公开停留在网络空间,若有别有用心之人对不良信息进行转发和复制,则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链反应,形成强大的场效应。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网络中激烈交锋,小小的事件随着网络空间的传播极可能引发舆论争议,使得网络信息变得更加复杂、难以把握。因此,网络信息获取的共享性加大了大学生对革命精神认同的干扰。
3.网络空间的主体性弱化革命精神认同的权威
网络空间赋予了网民思想、言论等自由,体现了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具有主体性,但是这种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革命精神认同的权威。一是网络空间的主体性被不法分子利用,他们常常制造一些噱头,污蔑历史人物,妄图推翻历史事件,将一些严肃的、不容篡改的历史事实娱乐化、商业化、低俗化,以此博取大学生的眼球,解构革命英雄人物在大学生心中的形象;二是网络主体情绪化容易造成网络空间舆论,错误的价值观误导了一些不明是非的大学生,使其对革命精神产生怀疑,从而弱化了革命精神认同的权威。
三、新时代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的提升路径
(一)激发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的内生动力
1.以强化大学生理论学习提升革命精神的认知认同
大学生对革命精神认知度不高,归根到底是大学生个人对革命精神文化学习不足的缘故。因此,应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资源开展革命精神理论学习:第一,充分利用好思政课堂,向思政课教师多提问、多请教;第二,主动借阅相关书籍,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开展自我学习;第三,参加相关学术讲座,建立理论学习互动小组。通过理论学习强化大学生对近代史、党史、国史的认识,使大学生领悟革命精神是由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浓缩而成,明确革命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形成辩证的、历史的思维方式,用正确的眼光看待问题,纠正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偏差,识别不同价值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树立正确的革命精神观,提高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度,最终提升对革命精神的认同。
2.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升华革命精神的情感认同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人民产生了新的需求,追求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提升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仅仅依赖理论知识的灌输远远不够,还需要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革命精神文化资源具有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功能,教育者可以让革命精神文化资源“活”起来,以“活”的革命精神激发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情感共鸣,进而升华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情感认同。其一,将革命精神文化资源制作成影片、转化为歌曲,以生动的画面、昂扬的音调、感人的情节熏陶、打动大学生;其二,让大学生亲临革命圣地,参观革命博物馆、观看革命文物,并辅以讲解,再现革命时期特有的情景,拉近大学生与革命年代的距离,触动大学生的内心情感;其三,邀请革命精神代言人物现身宣讲,发挥革命精神代言人物的精神引领作用,通过真实的人物、感人的事迹,感染、启发大学生,并号召大学生缅怀英雄、致敬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由此不断提升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
3.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推进革命精神的行为认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根本。革命精神比较抽象,提升大学生的革命精神认同需要依托实践使之具体化。因此,高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台有力政策,增加经费投入,引导和鼓励大學生主动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受与校园不一样的社会生活情景,体验生活的不容易。例如,大学生利用假期重走革命道路、调研革命遗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经受住困难和挑战的洗礼,方能磨炼坚强的意志,领会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提升革命精神认同,将抽象的革命精神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最终自觉外化为人生的实际行动。
(二)提升革命精神代言队伍的综合素养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到“六要”
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助其树好、立正“三观”,为其今后一生的拼搏奋斗奠定支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培育学生的革命精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进行大学生革命精神培育,让大学生认同革命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队伍须做到“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以政治要强来坚定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情怀要深来拉近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以思维要新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以视野要广来拓宽思政课教师的眼界,以自律要严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自身素养,以人格要正来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榜样模范作用。通过“六要”要求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让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师的感染、引领下认同革命精神。
2.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协调推进,为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创造了良好环境、氛围。党员领导干部作为革命精神的代言人,其言行举止受到大学生的密切关注,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提高党性修养、严格约束自身、注意一言一行,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拉近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增强党的公信力,减少外界对党的误解,提升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再加以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捍卫、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用真实的行动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带动大学生积极弘扬革命精神,最终转变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并使其认同革命精神。
3.革命精神代言队伍形成协同作战合力
思想观念的改造难于物质世界的改造,要让大学生把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不是一项轻而易举的工作。革命精神代言队伍要高度重视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观念,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局面,在协同作战中形成合力。首先,代言队伍提高政治意识,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使每一位代言人真正起到代言的作用;其次,代言人提高团队意识,养成善于、乐于、敢于与他人协调合作的品质,在合作中实现补短板、突长项、显优势;最后,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自下而上的领导体制和责任体制,不仅要明确落实每一位领导人的责任,更要明确每一位代言人的责任,使每一位代言人真正负起责任,做好代言工作。
(三)对错误社会思潮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治理
错误社会思潮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强制让大学生接受,它们立场中立、观点独特,迎合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传播的过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以此来诱导、蒙蔽大学生。因此,面对错误社会思潮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者要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有针对性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一是要抓住时机,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揭露和批判。如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西方错误社会思潮极有可能利用此时机,颠倒黑白、恶意中伤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和社会制度等,这势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错误的导向,因而在党的二十大召开的重要历史节点,教育者要理直气壮地向那些错误思想亮剑示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积极的社会心态,从而巩固和提升大学生的革命精神认同。
二是创新批判手段方法,多维度、多视角开展批判。一方面,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向大学生推送一些中国好声音、中国好精神和中国好故事,让网络空间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扬,以此削弱错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另一方面,可以以网络课程为载体,融入揭露西方意识形态虚伪性和欺骗性的典型案例,使大学生不易陷入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尴尬境地,为提升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对不同的错误观点,要有针对性地展开批驳,特别要击中其致命弱点。一般而言,“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影响恶劣、破坏深远,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加以辨别与“对症下药”,如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应当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成因、基本内容和显著特点,认清其危害与本质,再制订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样更有利于扫清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的障碍。
教育者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错误社会思潮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治理,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让大学生清楚认识到错误社会思潮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背后的本质属性,最终提升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
(四)优化网络生态空间环境,巩固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
1.强化网络空间信息传播源头的治理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共享性、主体性造成网络信息量呈指数级上升,同时网络信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给大学生认同革命精神带来了干扰,也增加了网络空间的治理难度。因此,可以从多个方面优化网络信息的源头,给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创造优良的传播环境。第一,提高网民的素质,并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其优化网络空间发布的内容。第二,网络大咖、明星、网红、专业人士等拥有庞大的粉丝团,受到广大人员的关注,影响力巨大,必须对其严加监管,一旦发现有人恶意传播威胁国家人民安全的信息,须予以相应的惩戒。第三,建立网络账号实名制,对破坏网络秩序、肆意传播谣言的个人,形成不可靠个体名单,以方便加强监管;或是建立群主责任制,以此强化QQ群、微信群等群主的责任意识,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第四,利用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建立网络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管控和引导,及时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净化,维护网络秩序的稳定。第五,出台和完善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依靠法律和制度治理网络信息,将网络空间纳入法律监管的重要场所。
2.加强网络空间革命精神的传播
当下,网络空间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场所,占领网络空间成为革命精神教育的主战场,使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受到革命精神间接或直接的熏陶,有利于其提升对革命精神的认同。首先,建立、维护、发展一批相应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让革命精神的传播拥有可靠的载体。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建立需从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性格特点、交往行为出发,平台发布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革命精神资源。其次,充分发挥手机App传播革命精神的作用,比如豆瓣、学习强国、微博、微信等,这些手机App有着不同的信息传播功能,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因此,通过手机App以视频、音频、推文的方式传播革命精神文化,提高革命精神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出现率,能在无形中增强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最后,培养一批在网络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人员,发挥他们在不同网络区域的领头羊作用,大力宣传革命精神,以此促进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
3.建立网络空间革命精神认同效果的反馈机制
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的培养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了解革命精神在网络上的传播效果,明确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的干扰因素,评估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度的高低,需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下,建立网络信息反馈系统已经得以实现。信息反馈系统能够整合网络中的海量数据,精准分析问题所在,得出结论后对症下药,从而阻断、分化、消解干扰因素,强化积极因素,以此增强革命精神的传播效果,提高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
革命精神认同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实根基,任何精神的认同从来都是面向全体人民、重点聚焦青少年的,革命精神认同也不例外。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和家庭的重托,大学生能否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对高校是否能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言至关重要。高校分析新时代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的现实问题、剖析新时代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弱化的原因,进而提出强化和巩固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的具体路径,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革命精神认同。总体而言,高校只有在大学生革命精神教育中,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凝神聚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代金平,卢成观.新时代英雄精神的文化底蘊、实践基础和理论价值[J].探索,2020(2).
[5]杨安妮.论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的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8).
作者简介:戴世琴(1982— ),硕士研究生,讲师,广西金秀人,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