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荣 梁志贤
北宋文豪苏轼,不仅有丰富的养生经验,还在诗文中多次予以记录。他被贬儋州(今海南岛),写于绍圣四年(1097)的组诗《谪居三适》,即是关于养生心得的诗意描述。为讨论方便,我们先把这三首诗摘录如下。
安眠海自运,浩浩朝黄宫。
日出露未晞,郁郁濛霜松。
老栉从我久,齿疏含清风。
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
少年苦嗜睡,朝谒常匆匆。
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
何异服辕马,沙尘满风騣。
琱鞍响珂月,实与杻械同。
解放不可期,枯柳岂易逢。
谁能书此乐,献与腰金翁。
(《旦起理发》)
蒲团蟠两膝,竹几阁双肘。
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
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
睡蛇本亦无,何用钩与手。
神凝疑夜禅,体适剧卯酒。
我生有定数,禄尽空余寿。
枯杨不飞花,膏泽回衰朽。
谓我此为觉,物至了不受。
谓我今方梦,此心初不垢。
非梦亦非觉,请问希夷叟。
(《午窗坐睡》)
长安大雪年,束薪抱衾裯。
云安市无井,斗水宽百忧。
今我逃空谷,孤城啸鸺鹠。
得米如得珠,食菜不敢留。
况有松风声,釜鬲鸣飕飕。
瓦盎深及膝,时复冷暖投。
明灯一爪剪,快若鹰辞鞲。
天低瘴云重,地薄海气浮。
土无重膇药,独以薪水瘳。
谁能更包裹,冠履装沐猴。
(《夜卧濯足》,本文所引苏轼诗文皆出自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三首诗分别写晨起梳头以祛风明目、行气止痛,午后打坐入睡以消除疲惫、恢复体力,夜晚睡前用热水洗脚以缓解脚肿。这几种养生方法并非苏轼谪居海南岛后才开始修习,而是他坚持多年的养生经验总结。
头部是人精气聚集之处,若出现问题,人的身体、精神都会受到损伤。因此多梳头、按摩面部是中国古人,也是苏轼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苏轼的为官之路充满磨难,多次的贬谪不仅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的身体受到损害,以致他很早就“颜衰鬓秃”,而梳头正是苏轼长期坚持的养生方式之一。
在《旦起理发》中,苏轼讲述了自己起床后梳头的乐趣。从“老栉从我久”中的“老”和“久”可看出,苏轼坚持梳头已有很长时间了。中医认为人身体中的经络多汇集于头部,坚持梳头可以疏通经络,祛病延年,甚至对发白和脱发都有缓解作用。如《黄帝内经》说:“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中华书局2012年版,P106)清人曹庭栋在《寿世青编·修养余言》中也说:“养生者,发宜多梳,面宜常擦。”([清]尤乘纂;[清]曹庭栋撰:《寿世青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P21)苏轼诗中的“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是说诗人梳头后感到神清气爽,全身的关窍都变得通畅。这是以亲身体验的保健效果,印证了医学著作的说法。苏轼还在其他诗文中写到了梳头的效:
羽虫见月争翾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
(《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发而寝》)
小虫在月光下飞舞,诗人也在空明的轩阁中散发梳理,“千梳”极言其梳发次数之多。诗人感觉到风露侵入白发,自己的身体清醒了过来。他在《次韵子由浴罢》中,也强调“理发千梳净”,苏辙也在《次韵子瞻谪居三适》中提道:“俯就无数栉,九九为一通”,都强调了梳头需达到一定次数,不可敷衍了事。
清人路德在对清晨梳头评价道:“每晨以二百篦为率,至少亦须百篦,不惟清火,兼能祛风,东坡以此为三适之一,良不诬也。”(《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45册《柽华馆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P572),表达了对苏轼晨起梳头的赞同。从苏轼坚持梳头的效果和他人对其方法的肯定可看出,梳头确实于养生有益。
苏轼坐睡的姿势是“蒲团蟠两膝,竹几阁双肘”,即盘腿坐于蒲团上,双肘搁于小桌上。他说“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对这一修习过程非常熟悉,可直达梦境,说明他已非常习惯坐睡,可见其坚持时间之久。诗人坐睡时“神凝疑夜禅,体适剧卯酒”,精神凝聚,仿佛在夜间坐禅,身体舒适,胜过清晨饮酒,可见其坐睡效果之好。苏轼的坐睡与“静坐”和“睡眠”养生法密切相关。
静坐最基本的一个条件是必须排除外界干扰。苏轼在《与吴秀才三首(其二)》中提到“杜门烧香,闭目清坐”,是说在打坐之前要关门焚香,保持安静。他还说:“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司命宫杨道士息轩》)修习静坐时,一天如同两天,生命似乎得到了延长。“开眼三千秋,速如驹过隙”(《司命宫杨道士息轩》),一次静坐毕,仿佛已过万载千秋,其忘我可见一斑。苏轼在静坐的同时,还修炼道家的内丹。他曾在诗中写道:“归来闭户坐,寸田且默耕。”(《和陶赴假江陵夜行》)“寸田”就是道家所说的下丹田,这两句意为归来关門静坐,默默修炼内丹。又有“铅膏染髭须,旋露霜雪根。不如闭目坐,丹府夜自暾。”(《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二首》),是说用铅膏染胡子,胡子长长后,根部又会露出白色,不如“闭目静坐”,自可养护丹田。在苏轼看来,静坐既可让身心归于平静,又可修炼内丹,胜过那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睡眠也是苏轼十分重视的养生法。清人李渔《笠翁全集》有云:“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1册《笠翁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P360),可见睡眠的重要性。苏轼曾说“平生睡不足”(《宿临安净土寺》)、“睡足吾无求”(《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或许正因睡眠质量不佳,苏轼才开始思考如何方能快速入睡。据李廌《师友谈记》载,苏轼自创了一套睡眠方法:
吾初睡时,且于床上安置四体,无一不稳处。有一未稳,须再安排令稳。既稳,或有些小倦痛处,略按摩讫,便瞑目听息。既匀直,宜用严整其天君。四体虽复有苛痒,亦不可少有蠕动,务在定心胜之。如此食顷,则四肢百骸,无不和通。睡思既至,虽寐不昏。
([宋]李廌撰:《济南先生师友谈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P15)
准备入睡时,要将身体安稳地放好,若有些地方感到疲倦或疼痛,就稍加按摩,然后闭上眼睛,静听自己的呼吸声。找到最合适的姿势之后,要专注睡眠,不可胡思乱想。“严整其天君”即控制内心,使思维集中在睡眠上。如果身体又感到很痒,也不能去挠,要靠意志忍住。约一顿饭的时间之后,就会感到身体舒适通畅,安然入睡,且不会觉得头昏脑涨。苏轼不仅自己使用这套方法,还将之推荐给李廌和李祉,并说:“二君试用吾法,自当识其趣。”苏轼在诗中也多次提到午睡,如“日长惟有睡相宜”(《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春浓睡足午窗明”(《越州张中舍寿乐堂》)、“昼睡美方熟”(《求焦千之惠山泉诗》)、“翛然独觉午窗明”(《独觉》)等,可见其午睡次数之多。依靠特定方法入睡和进行午间休息,也是苏轼主要的养生经验。
苏轼的静坐养生法和睡眠养生法往往与呼吸相配合,他在《寄子由三法·胎息法》中说:“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认为养生的根本在于胎息法的運用。具体方法如下:
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仰,瞑目闭气于胸鬲间,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
胎息法通过调节呼吸,使身体完全放松,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它对时间、空间、姿势、心态等都有要求严格,需要在“密室”中进行,还要关门,保证不受打扰。使床保持安稳,席子保持暖和。头枕两寸半高的枕头,正面朝上躺下,闭眼,将气保留在胸腹间,要达到羽毛放于鼻上也不动的效果。如此呼吸三百次,耳朵什么都不听,眼睛什么都不看,心中什么都不想。苏轼总结胎息法的效果说:
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
也就是说,运用胎息法之后,可适应寒暑制变,抵御螫虫之毒,获得长寿之效。
此外,苏轼在《养生诀上张安道》中还记述了打坐、按摩、呼吸、睡眠相结合的养生法:
每夜以子后,披衣起,面东或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观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彻,入下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候出入息匀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津液,未得咽下。复前法,闭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入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九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皆令极热。仍按捏鼻梁左右五七下,梳头百余梳而卧,熟寝至明。
这是告诉我们,每夜子时之后,披衣面向东方或南方,盘腿打坐,先将上下牙齿叩击三十六次,然后将手指相握,两手放于腰腹处,屏住呼吸,内视肺、肝、脾、心、肾等五脏颜色。想象自己的心是赤火,照亮体内,沉入下丹田。待吸入之气充盈腹中,再缓缓吐出。等到呼吸均匀,就用舌头搅动口腔,生出唾液后先不咽下。如此三次,再咽下津液,配合呼吸送入下丹田。这样进行九次闭息、三次咽津才停止。然后用两手按摩两脚脚心和肚脐下腰脊间,使之发热。再以两手搓热,按摩眼睛、面部、耳朵、脖颈至发热。再捏鼻梁左右五到七次,最后梳头百余下,安卧睡眠直至天亮。这一方法对于苏轼来说效果非常明显,他在该文中又说:
且试行一二十日,精神自已不同,觉脐下实热,腰脚轻快,面目有光。久之不已,去仙不远。
这与《午窗坐睡》所谓“枯杨不飞花,膏泽回衰朽”,都是对睡眠、胎息养生功效的总结,二者实可相互说明。
《夜卧濯足》介绍的是用热水泡脚、缓解脚肿的养生法。人体的太阴、少阴、厥阴三条阴脉汇集于足部,而海南岛“天低瘴云重,地薄海气浮”,湿气极重,最更容易引发脚肿病。但“土无重膇药,独以薪水瘳”,“重膇”,即脚肿。这是说本地没有专治脚肿的药,因此热水泡脚就显得更为重要。清人吴师机《理瀹骈文》也说:“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 “瓦盎深及膝,时复冷暖投”,即用瓦盆泡脚,水深及膝,且不断换水以保持热度,这就是苏轼治疗“重膇”的方法。他在《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辞无伦次》中说:“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也提到了睡前用热水泡脚。
按摩足部也是重要的保健方法。明人冷谦《修龄要指·却病八则》记载了按摩脚底涌泉穴的方法:“此名涌泉穴,能除湿气,固真元。”([明]冷谦撰:《修龄要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P13)按摩涌泉穴可除湿气、固元气。苏轼在《侍其公气术》中也说:
扬州有武官侍其者,偶忘其名。官于二广恶地十余年,终不染瘴,面红盛,腰足轻快,年八十九乃死。初不服药,唯用一法,每日五更起坐,两足相向,热摩涌泉穴无数,以汗出为度。
这名复姓侍其的武官,之所以在广东和广西为官十多年都没有染上瘴气,反而面色红润,身体轻快,享年89岁,与他每天五更起床,按摩涌泉穴直至出汗大有关系,可见足部按摩的保健意义。
古代很多被贬南方的官员,因适应不了当地气候而死于贬所者为数不少。苏轼晚年先贬惠州,再贬儋州,所经历的苦难比很多人尤甚,他能够坚持数年,在遇赦后安然无恙返回,固然与他旷达的心胸有关,但《谪居三适》中梳头、坐睡、濯足的养生法,无疑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不仅是苏轼维护身心健康的法宝,对身心压力大、生活节奏更快的当代人而言,也仍然不失为重要的养生法,值得认真借鉴和长期践行。
(作者简介:刘怀荣,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志贤,中国海洋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