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化人,让劳动教育可视

2022-05-30 04:24张元媛
新校园 2022年7期
关键词:一米阳光劳动育人

张元媛

为了有效落实劳动教育,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江苏省太仓市明德初级中学充分利用场馆资源,开发物型课程,让劳动教育可视化。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物型课程成为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开发、课堂载体、课程路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本文以学校“一米阳光”物型课程建设为例,探讨基于劳动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建设策略。

物型课程强调的是“物”的作用,反对的是脱离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的纯粹概念化学习,主张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达到以物化人的育人效果。学校在五年前开展生态种植活动,通过不同植物的种植活动及同一植物不同的种植方式,创设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自主探究,教师通过开发与建设策略的调整,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达到让劳动教育可视化的目的。

一、图谱式呈现,在内容整合中打造劳动教育孵化链

物型课程是对校园环境的聚焦和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说:“校园环境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使学校最微妙的领域也能春风化雨——我校一直以此追求作为物型课程建设的起点。创新开发校园环境课程,基础在“物”,核心在“型”,突破在“课程”,目的在“育人”,试图通过对“物”的文化塑型及课程意象,致力于“校园环境—学校文化—劳动教育—劳动课程”的不断探求和生成。

五年前,学校开展“一米阳光”生态种植活动,成功申报为苏州中小学课程基地。“一米阳光”的显性意义是指每个班级拥有一平方米的种植场地和无土栽培区域;隐性意义是指每个人的心灵永远拥有“一米阳光”——通过种植劳动传递快乐幸福。当时选址是屋顶花园:充分利用学校楼宇顶部空旷区域开发物型场地,集中分区分块,让每个班级有一块“自留地”用于栽培种植。经过两年实践,每个班级的“自留地”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乐园,学生在劳动教师的引领下种花种菜,让一平方米成了“一米阳光”的试验田。囿于空中花园的地理位置、安全风险及建筑面积,一平方米也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于是,三年前,学校把“一米阳光”屋顶花园整体移迁至地面,专门开辟场地建设“一米阳光”劳动实践基地,与校园建筑融为一体。基地按“两区四园”进行建设,“两区”主要为有土种植区、无土栽培区,“四园”包括绿植园、菜香园、环保园、创意园。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一米阳光”劳动实践基地既成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又以其蕴涵的育人故事成为校园十景之一。

学校把“爱国、至善、求是、创新”的健雄精神有机整合到“一米阳光”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中,开展“善心善行”主题教育活动,定期组织生态种植宣讲活动、爱心义卖活动、关爱植物寻根活动和保护环境创意活动;开展生物、地理、美术、化学、英语、数学、语文等多学科融合的跨学科学习,让学生用中英双语给“四园”命名并撰写讲述育人故事,用画笔描摹“四园”风景,开发科创文创产品,充分利用学校临近老街的地理位置优势,面向社会义卖并将所得捐助给希望工程。这些活动形成环环相扣的链式结构,使“一米阳光”课程建设图谱式呈现、可视化触摸。

二、支架组搭建,在方法优化中打造劳动教育工作坊

物型课程建设包括四重空间。

一是室内空间。长期以来,我们重课堂轻教室。日常教学内容以国家课程为主,主要包括语数外及其他基础性学科,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都局限于教材,视野受阻,活动受限,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全面发展。殊不知,教室是课堂的舞台,物型课程是舞台“背景”,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教师类似于编剧或导演。学校开发“一米阳光”物型课程建设自始至终都是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体验以及参与的过程中塑造热爱劳动、关爱自然、亲近生态、积极阳光等品格,为其持续发展、健康生活奠定基础。

二是室外楼内。现实中,学校的走廊墙壁往往被瓷砖“封口”,若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须以物型课程彰显校园文化。学校把“一米阳光”物型课程移至地面,与艺芳园、明德楼等原有场馆完美对接。我们认为,物型课程的建设在育人化人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对学生的成长以及素养的提升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学校可以借助“一米阳光”物型课程的建设落实“移情疏散焦虑,劳作缓解紧张”这一理念,也就是说,“室外楼内”要巧搭支架,如设置心灵窗台、阳光播报、劳动映像、成长印记等展板宣传平台,让学生及时分享“一米阳光”劳动成果和成长成果。

三是楼外校内。校园要有审美意象,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校园中的美、生活中的美。以生态化环境促进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劳动。学校利用每年艺术节的机会,鼓励学生结合校园建筑,利用蒲叶等植物叶子“手绘校园”,形成文化创意作品,对优秀作品及时装裱,强化学校建筑的生命感和教育意蕴。赋予学校绿植园内常见的绿植人格寓意,引发学生托物言情,咏物言志,以物感心,格物穷理。学校着力挖掘物型课程中的“故事”,结合吴健雄博士幼年成长故事,让劳动课程学习的内容在校园成“像”成“型”,成为校史掌故逸事、人文意象的载体,处处都体现学校文化标识,闪烁健雄精神。

四是校园之外。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学校积极拓展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与浏河古镇一墙之隔的优势,学校把“一米阳光”物型课程与“老街文化”创意课程有机融合,带领学生在老街展示学习成果与创意作品。利用临近江边湿地公园的特点,学校积极争取镇区大力支持,与湿地公园成为共建单位,共创家校政社协同的局面。

综上所述,“一米阳光”物型课程建设对丰富学习内容、实现教育价值、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须审时度势,结合育人目标,积极搭建学生成长支架,并努力使这些支架互有关联,形成一个基于校本校情的组合系统,不断优化方法与途径,打造属于自己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坊。

三、拓展性引入,在多元共融中创造劳动教育交互圈

物型课程的建设以开放、交互为主要原则,它不同于学校基础性课程有专门的学业水平考试或考查来衡量评价学生发展的水平,也不同于学校隐性的选择性课程通过量化考核来评估学生发展的能力。它主要以项目化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开展学习活动。

首先,要做好选题。既然“一米阳光”物型课程建设是以生态种植实践活动为主线,选好种植内容就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开展生态种植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为了保障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学校要成立多学科骨干组成的核心教学团队,形成多元共融的氛围,注重实操性原则,确保学生真正融入进去,不论是亲手种植还是实地观察,要鼓励学生自己选题,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程序规范选题、假设、论证的闭环流程。

其次,要做好选种。对于生态种植实践活动来说,选种也很重要。教学团队要充分利用学科知识向学生传授地理、生物等学科核心知识,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周期较短的物种栽种,这样不仅能够确保课程活动有效,而且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整了解物种的成长周期,确保教学价值最大化实现。

最后,要做好选项。对于生态种植实践活动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真正交流、真正互动,因此学校要精心对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进行科学选项、合理规划。以种植“菠菜”为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菠菜的整个生长周期,并通过拍照记录每个时期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借助网络了解菠菜的营养价值,了解健康饮食、饮食均衡等相关内容。在施肥环节,教师介绍化学知识和生物知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感受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整个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结合生物、化学及科学等相关知识给学生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学生撰写观察日记、拍摄菠菜成长照片、讲述菠菜成长故事等。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既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结果性评价,既有肯定性评价,还有建议性评价,最大程度地肯定学生的劳动过程。

综观五年来“一米阳光”物型课程建设实践过程,学校认为物型课程建设应与学校文化、育人目标、课程体系无缝对接,不管是选取“一米阳光”式生态种植实践活动,还是选用其他课程路径和活动方式,都必须指向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学校要重視基于校情校史的劳动课程建设,真正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原则,充分搭建多种实践体验的平台,以物化人,以型育人,让劳动教育可视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明德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 燕

猜你喜欢
一米阳光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米阳光
热爱劳动
一米阳光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汉字新解
汉字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