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坚
2021年3月,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之中,为幼小衔接视域下的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制定了科学导向。在国家坚决消除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社会背景之下,单纯将小学环境、方式搬移到幼儿园的错误做法得到了有效纠正。与此同时,一条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之路亟待全面开辟和确立。
一、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研究机理
从内涵的角度来看,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理念上的无缝传承,教育方法上的无缝对接,幼儿园孩子进入小学教育后各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连续性和持续性等。幼小衔接是为孩子未来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的关键桥梁。不同国家由于教育体制、就读学制、教学理念上的差异,幼小衔接的时间和范围会有所不同,“学习准备期”“入学准备期”等表述方式也大相径庭,但所依归的内涵却都大致相同。新生入学准备不再停留于基本环节,而是做到适应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的生活平衡。
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幼儿园与小学的研究,标志着幼小衔接成为国家层面的教育议题。伴随着近年来国内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幼小衔接作为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而不断深化,研究的关注度和热度值有增无减,形成了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又一个高峰。
幼小衔接背景下的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孩子在人生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角色转变环节,入学适应既是幼小衔接质量的保障,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教学质量评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以幼小衔接为研究视域,从教育管理角度出发,将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放入现实语境,采取文献分析与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研究办法,从阶段特点、儿童心理、外部环境、成长家庭等层面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实现路径。
二、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现实逻辑
1. 扶正顾本:教育理念的偏航需调整
幼小衔接旨在于教育的特殊阶段为学生打好生命的精神底色,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本真回归。基于教育部门强烈遏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土壤的催生,希望通过小学学习环境搬移到幼儿园以增强幼小衔接适应性的路径已被否决。教育部门对于儿童发展要求有着明确的指向,即“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该理念旨在使教师、家长以及各界在常态化的教育实践中见证孩子的成长。然而在现实教学安排中,一些小学并未处理好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形式的衔接关系,难以真正做到减缓教学进度和坡度。一年级学生在面对与幼儿园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同伴教师、学习方式和作息习惯时,难免会感到无所适从。这些对孩子身心发育不良的现况都在提示教育教学实践应“扶正祛斜”,应始终把学生放在课程的正中央,根据孩子入校适应阶段遇到的主要问题,暂缓和降低课程要求的坡度与力度,从幼小衔接的科学研究出发,为孩子创造有教材、有教法、有深度的适应环境以及融合课程。
2. 定势转换:单向衔接的思维需更新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至少需要幼儿园与小学两大主体的共同协作。从“幼小衔接”到“小幼衔接”,说明该项目双方需要聆听彼此的沟通意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展开有效对接。如今幼小衔接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单向施行问题,幼儿园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比例过重,加之部分家长担忧过度、自主加压、盲目从众,使幼儿园大班在努力以“送一程,再送一程”态度向小学衔接的过程中,极容易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方向偏离,进而导致孩子心理发育危机。通俗而言,在幼儿园致力以“送一程,再送一程”态度向小学靠近的过程中,小学也要以“接一站,再接一站”的观念给予幼儿园助力,通过科学的双向研讨实践搭建幼小过渡的阶梯。
3. 治理创新:协同机制的基础需建构
幼儿园时期侧重培养兴趣,小学阶段注重素质教育,幼儿园时期的经验累积、知识储备难以适应小学的学科数量和知识难度,难以快速进入小学生规矩分明的角色,这是幼小顺利衔接的现实障碍。在这趟清除障碍的旅程中,每个孩子都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具有超强的可塑性,应审视差异、科学利用这个关键节点,缩短幼小衔接的适应期。此外,还需奋力打造家长与学校的有效衔接,通过创办家长学校、开展梯次家长会、建立家长驻校制度、组织家长沙龙、举办家长论坛等,建立家校合力协同的长效机制,为家长参与学校的协作管理工作提供平台,加快学生融入新环境的速度。
三、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实现路径
基于科学的教育起点,新生入学适应的条件亟待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机制的构筑。只有系统地整合家、园、校等多方教育资源,形成行政、教科研、幼儿园与小学的统筹联动,才能真正缓解新生入学的焦虑,有效形成教育系统先进的共育合力。
1. 教学理念与社会观念的双线引领
(1)实施多元并行的适应课程
小学课程与幼儿园课程差异很大,小学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幼儿园以游戏教学为主的自由活动方式,因此幼儿园课程在向小学素质教育渐进的过程中,会给新生入学带来一定的阻碍和困難。基于此,小学应当明确自身任务、强化衔接意识,有意识地照顾和等待一年级新生。从入学适应教育实施执行入手,教育部门应当加强统筹协调,健全科学评价机制,给予完成优质入学适应工作的教师以特殊晋升渠道、评优评先绿色通道,从而提升学校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增加有情味、有趣味、有意味的幼小衔接教育行为。
(2)树立社会宣传的科学导向
面对截然不同的校园环境、作息时间、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新生在入学之初容易感到无所适从,家长和教师也容易遭受孩子不适应的困扰而自乱阵脚。幼小衔接不仅仅关乎幼儿园与小学两方的教师,更关乎家长、家庭乃至社会。因而,应加大新时代媒体的社会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视野,在支持并参与幼小衔接工作的同时实施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行为。在家长的理解之下逐步地将幼小衔接的先进理念推广至全社会,形成科学推动、凝聚共识的社会实践导向。
2. 幼儿园所与小学校区的双向衔接
(1)创设主动对接的互动条件
“幼小衔接”是“幼小衔接”与“小幼衔接”的统筹协调,意味着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其中至少包含着幼儿园与小学两大主体的共同协作。只有在保持幼儿园、小学双方自身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使幼儿园向小学靠一靠,令小学向幼儿园拢一拢,才能为幼小衔接搭建合适的递进阶梯。比如,幼儿园与周边小学主动联络,设计崭新的体验形式,促使大班幼儿通过校园参观、新生课堂、升旗仪式等获得直观的亲身体验,使孩子获得对小学一年级学习生活的初步印象;小学可以联系幼儿园开展“幼小手拉手”的定期活动,选派一年级学生作为幼儿园大班的向导,为其提供发挥自身责任心、价值感的机会,有利于其达到深刻的身份认同;小学教师可以精心筹划体验日活动,为孩子提供自我介绍、熟悉校园、认识同伴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内心深处消除对小学校园、同伴及教师的距离感。
(2)建立联合协作的教研制度
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与小学间的衔接,更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教研部门与一线教师的上下衔接。从教研部门与一线教师的协同角度出发,教研部门应当自觉将幼小衔接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内容,深入各地区幼儿园和小学一线,在互动研讨中分析新生、家长和教师在入学适应教育方面的难题,通过实践研究成果指导区域教研活动,推动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制度生根落地。从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间的衔接关系入手,可以共同组成培训研讨营,通过培训了解一年级新生与幼儿园儿童的具体差异,共同探索“儿童中心”“学生本位”理念下的适应课堂新模式,构建常规教育和赏识教育相贯通的课程评价体系,在共同研讨、专业分享中做到幼小衔接适应性教育的无缝对接。
3. 教师监管与家长协作的双管齐下
(1)完善协调有序的共育机制
有效的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依靠家长的作用和影响。在新生入学准备之时,幼儿园、小学可以从家长层面了解儿童的入学困境,在此基础之上设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与活动,帮助儿童平稳度过阶段转变期;也可以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建议,全面提升家长的衔接意识、育儿观念和科学做法。此外,教育部門还可以充分挖掘家长的职业优势、经验优势,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小学积极配合,在各个领域宣传幼小双向衔接的科学理念,助力科学衔接导向风气的形成。
(2)构建定期沟通的家校模式
定期沟通的家校模式在现实的新生入学适应中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小型家长老师见面会,深入了解学生入学前、入学后的变化情况,交流后根据学生情况制定适应性的引导方案,从而配合学校陪伴新生顺利完成过渡。同时,家校协作的沟通还可以体现在“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中,让家长参与作业的布置等,使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携手共建新的家校沟通模式,促进入学新生在客观心理层面的持续平稳。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是一项关涉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等复杂的系统工程。幼小衔接的本体是幼儿园和小学,既需要传统的以幼儿园为主的“幼小衔接”,更需要小学用心主动参与的“小幼衔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幼小科学衔接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