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娜 魏丽娜
摘要:乡村教育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大教育观推进乡村教育改革,将乡村教育振兴嵌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乡村教育振兴的内驱动力,重塑乡村教育的文化自信,多渠道地支撑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教育现代化;乡土特色;内涵发展
教育兴则乡村兴,教育强则乡村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教育,从制度设计、资源供给多方面给予支持,全力保障乡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乡村教育振兴的再认识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衍生概念。在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教育要在巩固脱贫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转向。
(一)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乡村教育担负着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战略任务。乡村教育不仅是乡村社会的“四梁八柱”,也是处理好新时代城乡关系、“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乡村教育振兴需要立足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乡村教育振兴的发展计划,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有序流动,用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发展动能。
(二)乡村教育振兴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教育振兴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教育现代化必然包括乡村教育的现代化。通过扶贫攻坚,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已经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乡村学校仍面临着学龄人口流失、经费不足、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质量不高等现实困境。乡村教育振兴意味着乡村教育要全面提质增效,实现深度变革和内涵式发展。人的现代化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乡村教育振兴需要回归教育本身,坚持立德树人,以提高乡村学生综合素养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乡村教育振兴迫切需要更新与升级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振兴乡村所需的人才。
二、乡村教育振兴面临的主要矛盾
新时代乡村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配置和办学经费等方面得到了较高水平保障,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学龄人口“城挤”与“村空”的矛盾
当前,我国乡村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市聚集,“城挤”“村空”的矛盾愈加凸显。
“城挤”表现为城镇学校出现“大校额”“大班额”,给学校管理、校风建设、文化建设带来巨大压力和风险。班级学生数量过多,教师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很难顾及每一个学生,既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体社会化。
“村空”表现为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和乡村人口不断外流,乡村学龄人口呈现断崖式下跌,一些乡村规模萎缩形成了“空壳”学校。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但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短期内难以摆脱“散”“小”“弱”的困境,乡村寄宿制学校也面临着硬件设施不达标和低龄寄宿弱化家庭抚养教育功能的问题考验。
(二)乡村教师“下得去”与“留不住”的矛盾
乡村教育质量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优质教师不足,缺少“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培计划”“特岗计划”“西部支教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为补充乡村教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乡村教师缺口仍然较大,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处于失衡状态。从年龄结构看,乡村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严重,教师年龄结构可能存在断档。从学科结构看,受乡村學校规模影响,体音美劳等小科教师很难配齐配全,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现象普遍存在。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一系列关于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但是,一些在交通不便、偏远地区的年轻教师难以适应和坚持下去。除了工作待遇不高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空间受限、社会对乡村教师的认同感比较低、家长对教师的工作认同出现危机、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不能满足乡村教师精神需求等因素,也是阻碍教师扎根乡村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对教师综合素质的高要求与部分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困难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乡村教师的学历结构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师德师风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乡村教师综合素质的高要求与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胜任能力不达标的矛盾仍较为突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乡村教师参与各级培训和进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一些青年教师因为教学任务繁重无法离岗培训,一些老教师因为职业倦怠不愿意吸收新课程理念,其教育教学质量均未大幅提高。
(四)乡村教育“为农”与“离农”的矛盾
乡村教育在国家政策导向上坚持“为农”,即坚持乡村教育服务“三农”。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论是乡村教育的目标定位,还是乡村教育内容的选择,都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城市倾向,在设计教学目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向城市教育看齐。这种用城市教育理念统领乡村教育的现象,导致一些乡村学校既达不到城市的教育质量标准,又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这种矛盾也表现在乡村社会对教育的认知上。一些农民希望下一代通过接受教育,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
三、乡村教育振兴的逻辑与路径
乡村教育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大教育观推进乡村教育改革,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建构,吸纳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多方式支撑乡村教育发展。
(一)将乡村教育振兴嵌入乡村振兴战略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教育发展和振兴带来了重要战略机遇。乡村教育从属于社会大系统,乡村教育的发展框架、发展思路、整体布局要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契合。乡村教育要匹配乡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供给,乡村经济的发展又为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经济保障。乡村教育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要在历史使命、社会物质资源、社会心理期待等多维度的实现融合发展。
(二)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打破城乡分离、分治的制度壁垒,加快推进城乡教育规划、发展、管理一体化,形成城乡教育双向融通、共同繁荣的发展新格局。
二是改革和创新经费拨付制度,打破城乡教育差序发展格局,提升乡村教育经费统筹层次,由县级财政统筹向市级、省级统筹和中央转移支付为主转变,并针对乡村学校特点,基于差异补偿原则,加大财政补偿力度,加快解决乡村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历史欠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解决式”治理与“愿景引导式”治理并举,加快完善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教育发展多元共治格局,推动教育治理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效率化,确保乡村教育振兴的各项政策落地落实。
(三)增强乡村教育振兴的内驱动力
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路径是实现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内生化、精细化发展,强调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深入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是落实乡村中小学办学自主权。落实人事工作自主权,涉及乡村校长在副校长聘任、学校内设机构设置和中层管理人员聘任、教师招聘、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五个方面;落实学校教育教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基于办学理念和特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鼓励教师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科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是调动乡村学校校长、教师积极性。积极落实校长职级制,突出校长的专业性,按照业绩、能力评定相应职级,建立“教育家办学”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三是进一步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积极推动师范类高校对口帮扶乡村教育,实施本土化定向培养,加快补充本土乡村教师;继续推动“特岗计划”“西部支教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为乡村学校输送高素质教师;以“县管校聘”和交流轮岗为抓手,缩小城乡师资差异,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
(四)重塑乡村教育的文化自信
乡村教育是融教书育人、文化传承、技能研习为一体的大教育,乡村教育振兴需要立足于乡村生活,打造更加凸显乡村特色化、小规模、高效益的乡村教育。
一是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推动乡村产业优化升级,让乡村的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乡村发展的广阔未来和美好图景,把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作为自己的精神信仰。
二是突出乡土特色与乡土情怀。乡村学校发展要依托乡村社会的场域,要鼓励乡村学校继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结合乡村生活特点,构建乡土特色教材,丰富课程内容来源。
三是充分发挥高校和政策研究者的引领作用,以及本土民间手艺人乡村文化元素,探索多樣化、常态化校园文化建设和乡土文化活动,挖掘乡村环境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接受乡土文化熏陶,进而形成“爱农、知农、强农”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复兴,曹宇新.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教育振兴:经验基础、现实挑战与政策建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2]戚万学,刘伟.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6).
[3]秦玉友,曾文婧.新时代我国农村教育主要矛盾与战略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8(8).
(责任编辑:赵昆伦)